【大紀元2016年0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編譯報導)昆蟲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從舞姿翩翩的蝴蝶到黑色的蒼蠅,從釀蜜的可愛蜜蜂到傳播疾病的蚊子,精彩紛呈、千奇百怪。
昆蟲具有其他動物沒有的生理特點,如昆蟲的複眼,即大眼睛中長著極多的小眼睛。
如果仔細觀察蜻蜓、蝴蝶、螳螂、蜜蜂等任何常見昆蟲的眼睛,你會發現裡面有數不清的、緊密排列的小眼睛。
不同昆蟲的複眼所含小眼睛的數量不同。資料記載,家蠅的複眼由4,000個小眼組成,蝶蛾複眼的小眼數量為28,000個。

複眼的結構非常完善,那一個個小眼睛就是一個個獨立的感光體系,由角膜、晶狀體及感光細胞組成,極像我們人眼睛的組成特點。

人的眼睛也是由角膜、晶狀體、充滿視覺感光細胞的視網膜等成分組成。
昆蟲複眼的功能極其複雜,不僅能夠像人眼那樣分辨光的明暗和顏色,而且可以觀察人看不見的光線如紫外線,有的昆蟲複眼可以感受磁場的變化。

伯格曼博士闡述,昆蟲複眼從何而來,這是進化論應該必須面對的問題。
進化論解釋不了的是,最古老昆蟲化石中的複眼結構和現代昆蟲的複眼一樣,在幾億年間沒有任何變化。而且有些滅絕昆蟲的複眼也是和現代昆蟲的同樣發達,如5.4億年前的三葉蟲眼睛極其複雜和完備。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現存的其他動物和昆蟲一樣,其眼睛也在億萬年間保持不變的完美結構。
伯格曼博士指出,進化論者經常講眼睛的出現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偶然事件。但是這種說法明顯和進化論的原則相矛盾。因為進化論認為,物種的器官進化是漸漸進行的,不可能突然出現大的變化。
而且,伯格曼博士發現,科普讀物和教科書對昆蟲來源的敘述從不提及研究論文中的這些爭議性內容。
那些讀物生動地描述著完美的「昆蟲進化過程」。實際上,讀者並不知道這是進化論者用想像編造的故事。
那些進化論者從不向大眾和學生介紹化石研究等學術界的實際情況:進化論者自己對昆蟲來源並不清楚,而且推想的結論互相矛盾。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