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政府在東山社區四寮溪溪流生態戶外教室辦理了為期5天的暑期溪流生態生物多樣性親子教育活動,在導覽解說員的引領下,讓參與的親子們在歡笑中學習、探索與體驗。
多位導覽解說員沿途詳盡職能,在溪流沿岸的人工步道,敘述河岸植物之於食物鏈與環境保安的重要性,觀賞不時飛來的蝴蝶、蜻蜓,不同蛛網型態的蜘蛛……,同時搭配生態展版的解說;在趣味釣魚遊戲中,讓小朋友們認識外來物種移除,親子共同瞭解環境維護的重要性。
最後一梯次中有民眾提出疑問: 「以前的壁虎不會叫,但這兩年卻聽到了會叫的壁虎,為什麼?」 有人說是氣候異常所產生的生態變化,但這只是屬於猜測的說法,而在生態演化的研究上尚未有正確的報導可為印證。
在臺灣,總計分布有五種壁虎,常見有三種,其中的兩種會叫,一種是疣尾蜥虎,分布於低海拔地區,以中南部較常見,叫聲特別明顯。另一種叫無疣蜥虎,同樣分布在全台低海拔地區,但以中北部較為常見,體型較小,叫聲極不明顯(人耳聽不到) ,所以民間有種講法: 「南部的壁虎會叫,北部的壁虎不會叫。」這兩種夜行性壁虎的科屬別:壁虎科蜥虎屬,卵生,在住家房舍及附近樹林出現,以昆蟲為食,在雜物堆積處或較隱蔽處,有時會發現壁虎的卵。


新豐紅樹林的木棧道涼亭,目前很容易觀察到疣尾蜥虎的蹤跡,導覽活動最後一天在三角公園的入口黑石上拍到的壁虎,確認就是疣尾蜥虎。或許是氣候暖化造成往北遷分布的因素?這尚待科學研究,但隨著南北交通的便利,這兩種常在房舍中出現的壁虎,藏在家具中,隨著人車的遷徙,而改變了原本的居住區域,所以住北部的朋友,當你睡覺時聽到家裡的壁虎在叫,別訝異也別驚慌,它只是告訴您,我來了。


@*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