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7月11日訊】大部分聽不懂廣東話的華人對「粵劇」可能都很陌生,但這種地方傳統戲曲卻是第一代海外華裔移民在日常勞動後重要的生活慰藉,是當時茶餘飯後最好的休閒娛樂。
粵劇曾因太平天國起義而遭禁演,清同治年間解禁後的同時,粵劇也隨著大批華工移往海外傳唱治域外,就如同粵劇《鳳閣恩仇未了情》所唱:「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廣東大戲成為當時海外華工生活慰藉,《美國華人史》記載粵劇為華人帶來了賴以生存的民間文化。
19世紀末,美國已經有粵劇戲班定期演出,並且在紐約與舊金山經營粵劇戲院。根據1922年6月波士頓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報導,當時樂千秋到美國紐約公演,演出陣容包括了名伶麥素蘭和林月卿。這兩個戲班在北美各地演出,包括了波士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檀香山、西雅圖、溫哥華,甚至遠赴古巴哈瓦那、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墨西卡利等地區。直至今日,仍有許多海外華僑喜歡看粵劇、唱粵曲。

香港粵劇文武生劉惠鳴多年來參與洛杉磯華裔殘障者家長協會(CPAD)籌款獻唱活動。她表示,粵劇雖是地方戲,但相較京劇,故事性更強,演出時間也比較長,一齣全本戲約三至四小時,在香港,每一晚都有表演,許多觀眾都是晚飯後前往劇院欣賞,看到十一點後返家休息。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移民傳播到世界各地。
無心插柳 粉墨登台
劉惠鳴與大多數從小開始學唱粵劇的演員不同,她是十幾歲後才機緣巧合的參加了粵劇學習班。她回憶自己剛進班的時候,師傅要求她學唱花旦,但劉慧鳴自小就喜歡粵劇文武生「戲迷情人」任劍輝的表演,上了幾天課後就決定轉班,轉至第二班上課後才開始學扮文武生。
劉惠鳴回憶自己學戲時老師很嚴格,非常強調基本功,訓練手、眼、身、步,過程很辛苦。儘管學戲時劉惠鳴的年紀已偏大,但她筋骨身段柔軟,似乎天生就是要吃這行飯。
身兼三職 認真不息
劉惠鳴學戲不久後就碰上機會遇到戲班選角,她聽了朋友的建議去試試,沒想到一登台表演就持續至今。儘管入行了,但劉惠鳴仍長時間兼職三份工作,日間在公司上班,週末、假日去學戲,晚上在各地表演「神功戲」,就這樣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劉惠鳴是個分分秒秒都很認真的人,當時白天上班沒時間背劇本,她就一邊處理文書打字,一邊默背劇本。偶爾演出時需要早退,老闆與同事也都能體諒,絲毫不計較。劉惠鳴至今都很感謝當年的老闆與同事們。

此次陪同劉惠鳴一同從香港赴洛杉磯參與演出的工作人員翠縈亦是粵劇花旦演員,她與劉惠鳴相識十幾年。翠縈表示自己從小學戲,已從事粵劇演出三十餘年,她現今轉換工作崗位,協助服裝、頭飾、梳妝等幕後工作。翠縈說:「劉惠鳴是一個很認真的演員,服飾、化妝都親力親為,做什麼都認真,沒有架子。」
海外推廣 經驗傳承
除參與香港當地演出外,劉惠鳴也為推廣海外粵劇不遺餘力。1993、1994 年,她代表香港旅遊協會赴日本(廣島、福岡)在當地推廣粵劇藝術,擔任旅遊大使,除洛杉磯外,她也曾獲邀到日本、加拿大、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演出。劉惠鳴希望更多人能認識粵劇,就算聽不懂廣東話,但「都入場看看。」
劉惠鳴除了勤跑演出之外,也致力培育下一代的演員。她曾一個禮拜在不同的三間學校教唱,因遇到許多有興趣、有天賦的學生,劉惠鳴開始思考是要找個固定的地方授課。
2000年,劉惠鳴成立「揚鳴粵劇團」,同時為承傳粵劇,開辦「揚鳴兒童粵劇團」,她用故事、遊戲等方式讓這些小演員們認識粵劇,但就像當初自己的老師一樣,劉惠鳴也要求唱、做等基本功,因為嚴格的要求學生們,才能讓他們的演出更扎實。
「揚鳴兒童粵劇團」的小演員們吸引了很多本來不看廣東大戲的人都開始嘗試認識粵劇。劉惠鳴表示,香港粵劇的演出環境已與自己出道時不同,越來越多上一代的老倌出來教,還有油麻地戲院作為粵劇搖籃,粵劇的承傳與發揚有越來越多人重視。


粵劇小百科
粵劇,又稱「大戲」或「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兩廣一帶出現,粵劇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神功戲」即為酬神戲,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所有戲曲,是華人為了酬神舉行的連串慶祝活動之一,大多都在廟會或是戲台上演出。
責任編輯:孟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