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達人 許人一雙新腳步

修鞋達人蘇品慈許人一雙新腳步。(彭秋燕/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8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06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孟憲騰台灣南投報導)有許多人有同樣的困擾,鞋子損壞後,丟掉可惜修理又無法恢復美觀,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處理。南投縣竹山鎮的修鞋達人蘇品慈,以一雙巧手幫鞋子修復功能,恢復美觀讓許多舊鞋有一個新腳步。

許舊鞋美觀實用恢復新腳步

「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在這個時代,人的壽命越來越延長,而鞋子的使用年限卻縮短了。社會進步反而變成一種浪費。」從小喜歡修修補補的蘇品慈感嘆地說。

她接著說:「我深思這個問題後發現,其實不是人們不想修鞋,而是現代人修鞋不僅希望鞋子具有功能,也要恢復美觀。因為修鞋的技術一直無法與時俱進,所以造成愛物惜物的人無法解決問題。」

於是,蘇品慈投入了修鞋的行業,希望符合顧客實用美觀的需求幫他們修鞋,許舊鞋一個新的腳步。沒想到,她的這個願望也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一個新的契機。

蘇品慈希望許舊鞋一雙新腳步。(彭秋燕/大紀元)
蘇品慈希望許舊鞋一雙新腳步。(彭秋燕/大紀元)

蘇品慈年輕時在台中從事婚紗業,後來為了陪伴小孩回到小鎮竹山。孩子長大後,又接著照顧年邁的母親,三年多前母親去世,她開始思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自幼她就是一個愛物惜物喜歡自己動手修補東西的人。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她突然靈光乍現,修鞋是一個可以投入的行業。

然而五十多歲的中年婦女要想學習一門新的技術談何容易啊!「台灣是一個製造鞋子的王國,一定有成熟的技術讓舊鞋修理後美觀又實用。」蘇品慈說。為了這個理想她不知被潑了多少次冷水,被老師傅多次考驗,終於她的誠心讓老師傅決定傾囊相授,習得技藝後她回到小鎮開業,實現自己的夢想。

她表示,現在鞋子的材質和過去的不同,很多環保鞋底和黏膠在一定的年限後就會碎裂失效,所以必須根據鞋子的使用狀況給予適當的維修。她有六、七種自行調製的黏膠來處理不同材質的鞋子,更以鞋模對鞋子整燙塑形讓鞋子恢復原樣。這樣用心的她很快的受到在地居民的注意,甚至也有顧客跨鄉鎮來尋求協助。

期許修鞋傳遞正能量

現在,蘇品慈一個人、一隻流浪狗守著一個小店面,可是卻有許多顧客變成的朋友來找她修鞋。「我一開始就是用顧客的需求來考慮問題,我不只幫他們修好鞋子,更自詡為鞋子的醫生,幫他們診斷鞋子的狀況,說明成因與修復方法,讓他們了解鞋子也信賴我。我希望自己和顧客以後能變成朋友」蘇品慈說。

蘇品慈一個人、一隻流浪狗守著一個小店面。
蘇品慈一個人、一隻流浪狗守著一個小店面。(彭秋燕/大紀元)

她的用心得到了小鎮居民的肯定,在口耳相傳下顧客漸漸多了起來。除了修鞋子,她也藉由與顧客的互動傳遞正能量。小鎮有許多獨居老人,她也會盡力的幫助他們。

曾經一位雙腳截肢的阿桑來找她將鞋子穿上義肢。她用特有的工具幫她免費處理。事後,阿桑負面的認為蘇品慈在同情她。後來經蘇品慈的解釋她才漸漸釋懷,從此經常來找她,她也以正面思維來與她互動。

「這些老人家的孩子常常不在身邊,我用以前照顧母親的心情,給他們協助,那也是另一種方式的陪伴。」蘇品慈說,自己年輕時從事婚紗業,在浪漫美好的氛圍中工作,如今因為修鞋跟社會有更真實的接觸,看到了庶民生活,也經由鞋子的故事看到了人生百態,她希望自己不僅僅幫顧客解決鞋子的問題。也希望藉由修鞋把正能量傳遞給他們。

雖然蘇品慈的雙手因為修鞋而粗糙烏黑,但她也從修鞋中給自己人生許了一雙全新的腳步,她說:「我希望我的例子可以給中年失業或是埋怨大環境的人一個鼓舞。沒落的行業很多,只要勇敢前進就會有一個新的方向。」

蘇品慈的雙手因為修鞋而粗糙烏黑。(彭秋燕/大紀元)
蘇品慈的雙手因為修鞋而粗糙烏黑。(彭秋燕/大紀元)

#

責任編輯: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李健光台北29日電)「50分鐘後來拿鞋子」,呂清柚拿起鞋子仔細評估後,精準說出取鞋時間。修鞋27年,他從鞋店店長、路邊攤小老闆,到擁有15家加盟修鞋連鎖店,靠著細膩功夫成為「修鞋達人」。
  • 台灣茶在19世紀清末到日治時代風靡歐美。當時歐美人士對於香氣迷人的「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存在無限好奇與想像,一箱箱繪製精美的烏龍茶,從東方國度遠渡而來,價格高昂且搶手。
  • 伴隨著飄揚的五彩布條、七彩霞光,有著絕世神功的俠客在操偶師的掌中翻騰跳躍,源自台灣的「金光戲」是1950年代流行的布袋戲的一大種類。同一時期,美國知名布偶劇電視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的角色豬小姐(Miss Piggy)與青蛙科米(Kermit)自布偶師Jim Henson在1955年創造以來,成為美國電視、電影行業重要的文化象徵。當台灣布袋戲來到美國,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本報記者專訪現任台北偶戲館館長的蔡易衛,分享他兩年前訪美交流的經歷。
  • 2023年中秋節前後,Gene身穿一襲黑色旗袍,現身在倫敦的公益慈善演唱會中,用英文唱出鄧麗君原唱、蘇軾作詞的〈水調歌頭〉,也就是華人耳熟能詳的《但願人長久》。(Gene提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Gene身穿一襲旗袍,在倫敦一場演唱會中用自己翻譯的英文唱出鄧麗君名曲《但願人長久》,引領西方人領略千年前蘇軾《水調歌頭》中美麗的月色、對天人究竟的思考、摯愛家人的繫念,以及一個凡人對生命永恆美好的期盼。
  • 2021年香港攝影師高仲明移民台灣。(宋祥龍/大紀元)
    惡法如影隨形、無所不在,「這就很像一把無形的刀架在你的身上。我覺得這是最恐怖,比直接不讓你說,更恐怖。」早年到中國採訪,他看透了暴政下受荼毒人們的血淚悲歌。他預見中共黑手下的香港將「慢慢脆弱、慢慢腐化」。於是他與妻子選擇移民與香港生活狀態接近的台灣。
  • 想想看古代,確實沒有便利商店,也確實沒有線上購物,不太可能有物流的概念,或是快遞等現代的名詞出現。不過,如果你閱讀過古書,孟子說過:「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孟子何許人也?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距今至少有兩千多年。看看《貨郎圖》,想想這句話,誰說古代沒有物流的概念呢?再看看這些貨郎,他是不是肩負著物流的概念?然後實踐了孟子的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的概念呢?
  • 僑居法國的台灣人對台、法兩地的生活有什麽樣的體會?在全球經濟與政治局勢緊張的境況下,他們對未來又有什麽樣的打算?爲此,筆者采訪了三位生活在法國的台灣年輕人,他們分享了在異鄉生活、求學和工作的經歷。他們置身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在不斷吸收法國文化與精神價值的同時,始終保留著對台灣的熱愛。其中一位受訪者說:「法國和台灣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樣。」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因民族思想與傳統習慣的不同,而有著其差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