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樂壇最後一位浪漫派大師,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樂》的首演劣評如潮,令他倍受打擊,得了抑鬱症。《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他戰勝抑鬱症之後對生命的謳歌。這首作品被譽世界樂壇最重要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我所欣賞的是李赫特鋼琴獨奏,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協奏的版本。這可能是音樂史上最好的拉氏《第二鋼琴協奏曲》版本。
聽李赫特演奏拉赫瑪尼諾夫對我是一種極端體驗,從頭到尾都像被放在鋼爐裡熾燒,人處於一種情感沸騰的狀態。李赫特精妙細密的控制和演繹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他的音樂思想精微嚴密,音樂既布局宏偉又層次細膩。每一個音符都有豐富的內涵、音樂粒子細微,能量強大、令人敬畏。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板,c小調。開頭,是八小節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鋼琴和弦。之後,是管弦樂充滿力量而富有張力的c小調第一主題。悠長深情的第一主題瀰漫著濃郁、明朗的俄羅斯風格。在中提琴的引導之下,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降E大調第二主題,這一主題甜美而傷感,氣息寬廣,熱情豐沛,被認為是「最有俄羅斯特色」的旋律之一。
音樂雄渾,壯麗,陰鬱,賦予濃郁的幻想氣質。鋼琴家落指千鈞——冰河解凍,春潮奔湧,泥土的芬芳,水汽的瀰漫,音樂風格樸素,獷野,光影明暗,剛柔相濟……
第二樂章,是持續的慢板,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帶有沉思的樂念,富有幻想、蘊含希望和快樂,充滿內在激情,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溫馨,甜美,清新,又滿懷期盼,仰望春日和煦的朝陽,遺世獨立,卻不孤單,人與自然和宇宙相伴、並融為一體。詩意盎然,春花遍野,陽光炫目,鴿子迎風遠揚,流雲急馳。
音樂充滿沉思默想的氣質,作曲家那時剛從憂鬱症中解脫出來,一個從惡夢中醒來的人,享受著和平,安寧和恬淡的喜悅。
拉氏的音樂和李赫特的演奏音樂色彩鮮明,讓人想起俄羅斯詩人邁科夫的詩:
新的一天,用自己的鐮刀
割下了金黃色珍珠般的顆粒,
脫落在藍色的谷地上
和森林裡……
第三樂章,C大調,2/2拍子,迴旋曲。鋼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題。雙簧管和中提琴綿綿地唱出第二個主題(片段4),寬廣如歌、琴音流淌。兩端主題音樂此起彼伏,最後匯成一首激情澎湃的宏偉讚歌。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合奏的強奏中結束全曲。
這段音樂是舞曲風格,大開大闔,有著哥薩克的豪爽。那是俄羅斯黑色的土地,頓河鋼鐵般莊嚴、沈毅的流水,秀美的白樺林,音樂真摯,強悍。但始終帶著俄羅斯的民族性,陰鬱,感傷,你總能感受到灰暗的影子,內心的嘆息。哪怕他在笑著,你也能感受到那淡淡的憂傷。浩蕩的春風,萬木復甦,黃花綠葉,風中舞動。春天與冬日的鬥爭,光明與陰暗的矛盾,作品主題多樣,動機繁複,隱喻密布,樸素、真誠、美麗的俄羅斯土地為我們坦呈懷抱。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裡從來聽不到現成的民歌,那些素材任由他化為心聲吐露出來,就像蠶吃了桑葉吐絲一般。自出機杼,渾然天成;雖然精緻高雅,但並不沙龍化、貴族化,而是帶著自然之美。這種普世的感傷,讓所有受傷的心靈都能得到慰藉。音樂真誠、毫不造作,與人們有一種天然的親近。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動亂歲月裡,俄羅斯最重要的音樂家幾乎全部流亡國外。 1917年,拉赫曼尼諾夫獲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機舉家離開俄國,最終於1918年移居美國。
1931年,斯大林對蘇聯文藝界展開殘酷的迫害、屠殺。同年、拉赫瑪尼諾夫和一群激憤的俄羅斯流亡人士在《紐約時報》刊登聲明,嚴正譴責斯大林暴政。蘇聯媒體立刻對他口誅筆伐,宣布他為「人民的敵人」,同時他的作品在蘇聯被禁演。
此後,直到死,拉氏不能再回到他熱愛的祖國,但他絕不向蘇共妥協。樂如其人,他作品中那雄毅、剛健的風骨正來自於他誠勇正直的人格!而那溫柔憂傷的悲憫亦出自他的善良寬仁的品德。
責任編輯:馬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