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金沙赌场怎么去- 线上博彩全攻略
【德輝音樂坊】

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賞析

作者:張德輝

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拉赫曼尼諾夫。(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99
【字號】    
   標籤: tags: ,

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樂壇最後一位浪漫派大師,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樂》的首演劣評如潮,令他倍受打擊,得了抑鬱症。《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他戰勝抑鬱症之後對生命的謳歌。這首作品被譽世界樂壇最重要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我所欣賞的是李赫特鋼琴獨奏,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協奏的版本。這可能是音樂史上最好的拉氏《第二鋼琴協奏曲》版本。

聽李赫特演奏拉赫瑪尼諾夫對我是一種極端體驗,從頭到尾都像被放在鋼爐裡熾燒,人處於一種情感沸騰的狀態。李赫特精妙細密的控制和演繹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他的音樂思想精微嚴密,音樂既布局宏偉又層次細膩。每一個音符都有豐富的內涵、音樂粒子細微,能量強大、令人敬畏。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板,c小調。開頭,是八小節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鋼琴和弦。之後,是管弦樂充滿力量而富有張力的c小調第一主題。悠長深情的第一主題瀰漫著濃郁、明朗的俄羅斯風格。在中提琴的引導之下,出現了由鋼琴主奏的降E大調第二主題,這一主題甜美而傷感,氣息寬廣,熱情豐沛,被認為是「最有俄羅斯特色」的旋律之一。

音樂雄渾,壯麗,陰鬱,賦予濃郁的幻想氣質。鋼琴家落指千鈞——冰河解凍,春潮奔湧,泥土的芬芳,水汽的瀰漫,音樂風格樸素,獷野,光影明暗,剛柔相濟……

第二樂章,是持續的慢板,肅穆而舒緩的三部曲式。帶有沉思的樂念,富有幻想、蘊含希望和快樂,充滿內在激情,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溫馨,甜美,清新,又滿懷期盼,仰望春日和煦的朝陽,遺世獨立,卻不孤單,人與自然和宇宙相伴、並融為一體。詩意盎然,春花遍野,陽光炫目,鴿子迎風遠揚,流雲急馳。

音樂充滿沉思默想的氣質,作曲家那時剛從憂鬱症中解脫出來,一個從惡夢中醒來的人,享受著和平,安寧和恬淡的喜悅。

拉氏的音樂和李赫特的演奏音樂色彩鮮明,讓人想起俄羅斯詩人邁科夫的詩:

新的一天,用自己的鐮刀
割下了金黃色珍珠般的顆粒,
脫落在藍色的谷地上
和森林裡……

第三樂章,C大調,2/2拍子,迴旋曲。鋼琴雄赳赳地奏出第一主題。雙簧管和中提琴綿綿地唱出第二個主題(片段4),寬廣如歌、琴音流淌。兩端主題音樂此起彼伏,最後匯成一首激情澎湃的宏偉讚歌。最後在鋼琴與全樂隊合奏的強奏中結束全曲。

這段音樂是舞曲風格,大開大闔,有著哥薩克的豪爽。那是俄羅斯黑色的土地,頓河鋼鐵般莊嚴、沈毅的流水,秀美的白樺林,音樂真摯,強悍。但始終帶著俄羅斯的民族性,陰鬱,感傷,你總能感受到灰暗的影子,內心的嘆息。哪怕他在笑著,你也能感受到那淡淡的憂傷。浩蕩的春風,萬木復甦,黃花綠葉,風中舞動。春天與冬日的鬥爭,光明與陰暗的矛盾,作品主題多樣,動機繁複,隱喻密布,樸素、真誠、美麗的俄羅斯土地為我們坦呈懷抱。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裡從來聽不到現成的民歌,那些素材任由他化為心聲吐露出來,就像蠶吃了桑葉吐絲一般。自出機杼,渾然天成;雖然精緻高雅,但並不沙龍化、貴族化,而是帶著自然之美。這種普世的感傷,讓所有受傷的心靈都能得到慰藉。音樂真誠、毫不造作,與人們有一種天然的親近。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動亂歲月裡,俄羅斯最重要的音樂家幾乎全部流亡國外。 1917年,拉赫曼尼諾夫獲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機舉家離開俄國,最終於1918年移居美國。

1931年,斯大林對蘇聯文藝界展開殘酷的迫害、屠殺。同年、拉赫瑪尼諾夫和一群激憤的俄羅斯流亡人士在《紐約時報》刊登聲明,嚴正譴責斯大林暴政。蘇聯媒體立刻對他口誅筆伐,宣布他為「人民的敵人」,同時他的作品在蘇聯被禁演。

此後,直到死,拉氏不能再回到他熱愛的祖國,但他絕不向蘇共妥協。樂如其人,他作品中那雄毅、剛健的風骨正來自於他誠勇正直的人格!而那溫柔憂傷的悲憫亦出自他的善良寬仁的品德。

要想定期快速瀏覽舊金山大紀元一週新聞集錦,請點這裡。

責任編輯:馬天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曲家蕭泰然病逝,蕭泰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秀麗指出,他以台灣民謠精神為主體,融入西方古典及現代音域技巧,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
  • 《酒狂》相傳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所作。阮籍為躲避暴虐無道的司馬氏政權的迫害,縱酒佯狂,寄托音樂,抒發道不能行、善不能從的壓抑、悲憤。音樂素材洗煉,節奏抑揚分明。
  • 儘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暫(1756年─1791年),但他創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風格的作品; 他創作了交響樂、室內樂、管弦樂作品、歌劇、合唱音樂和歌曲。 他創作的歌曲鮮為人知,經常被大眾忽視,其實他的歌曲有其獨特的美感和音樂趣味。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在柴可夫斯基很小的時候,靈感就不請自來了。布朗教授在書中寫道,柴可夫斯基的家庭教師芬妮‧杜爾巴赫(Fanny Dürbach)有一晚看到柴可夫斯基在育兒室裡,眼睛閃爍著淚光。「當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只回答:『噢,那個音樂!』但那時候周圍並沒有任何音樂。『把祂移走!祂在這兒,這兒』,小柴可夫斯基一邊啜泣一邊指著自己的腦袋,『祂不讓我有一絲安寧!』」
  • 舒伯特
    小舒伯特(Franz Schubert,弗朗茨‧舒伯特)是奧地利作曲家、古典音樂的巨匠。他身高不足5英尺,身量瘦小,長相普通,而且只活了短短的31年。然而,從他去世後留下的幾封書信中,人們卻能窺見他溫柔而善良的靈魂,沒有怨恨,沒有奸猾。
  • 巴赫的音樂像穩固對稱、雄偉壯觀的建築;又像環環相扣、精密轉動的齒輪;那由嚴謹規範構成的賦格,多聲部和聲此起彼伏,錯落有致,變幻多姿,氣象萬千。
  • 經過多年的錘鍊,沒出國的巴赫已成功地把歐洲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他萃集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創造力正處於巔峰狀態的他,隱隱聽到神的召喚,只想把精力貫注到創作理想的教堂音樂上。
  • 晚年,亨德爾在雙目失明中繼續創作,拖著病體參加義演。他悲天憫人,扶助貧弱。他把《彌賽亞》幾乎所有的收入用於救濟孤兒,他還被聘為倫敦最大的慈善機構的棄兒醫院院長。1759年春,74歲的老人照例指揮了《彌賽亞》的演出,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倒下了。他得到了國葬禮遇,
  • 季札是春秋時期吳國第十九世君王最小的兒子。那時有首古歌謠叫「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唱的就是封地在延陵的季札沒有忘記自己的承諾,將自己的寶劍送給了亡故的徐國君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