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敬之大用
臼季慧眼識英雄,拋開了世俗的偏見,從生活的細節中洞察郤缺的品德,為晉文公舉薦了一位賢才。(曉韻/大紀元)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
有一次,臼季(當時晉國的一位大官)出外訪問時,路過冀國,看見冀國的郤缺(人名)在除草。他的妻子來送飯,夫妻兩人互相敬重,相待如賓。臼季於是就把郤缺帶回到晉國,並向文公說了這事,又推薦了郤缺,說:「恭敬是德行的集中體現,能恭敬必然有德行。有德行則可以治理民眾,請國君能夠任用郤缺。」
晉文公說:「他的父親有罪,可以任用他嗎?」
臼季回答:「舜因為鯀有罪而處死了他,卻提拔了他的兒子——禹。管仲是齊桓公的敵人,可桓公因為任用了他為相國,而完成了霸業。《康誥》說:『父親不慈祥,兒子不誠敬,兄長不友愛,弟弟不恭敬,這是互不相干的,他們各負其責。《詩經》說 :『採蔓菁,採蘿蔔,不要扔掉它們的下部。』對於郤缺,您也該取他的長處。」
於是,晉文公任命郤缺為下軍大夫。
【評述】
「敬,德之聚也。」臼季慧眼識英雄,拋開了世俗的偏見,從生活的細節中,洞察郤缺的品德,為晉文公舉薦了一位賢才。臼季所看到的郤缺夫妻間的互敬,似乎對治理國家無足輕重,但其實這一個「敬」字,有著更深層的內涵。
在當時,婦女的地位是很卑下的,郤缺能夠像敬重上賓一樣敬重自己的妻子,絕非易事。況且與其他的倫常關係相比,夫妻間相處的時間最多,距離最近,最容易產生摩擦,也最容易厭煩,而郤缺卻能從始至終地保持這種敬重之心,就更為難得。
能夠這樣始終如一地敬重自己的親人,也就能夠敬重更多的人;能夠敬重更多的人,也就能夠敬重天下。這正是臼季舉郤缺的深意。
敬,是中華傳統美德中的重要方面。民國初年,佛學大家印光法師講:「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而這裡的「敬」,不僅僅是恭敬父母、 師長和親愛的人,更要恭敬那些「卑微」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冤家對頭。因為人心的善惡尊卑變幻無常,但從本性來說,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敬」也是平等心的表現。
「敬」,不僅僅指要對人恭敬,也是指對事要恭敬——認認真真做好分內之事;對物要恭敬——將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收拾得乾乾淨淨。古人就是在這些生活的細節上 ,磨鍊自己的心智,以達到完善的人格。所以古人有「莊敬自強」的格言。
讓我們都在莊敬中強化(完善)自己的品格和秉性吧!@*
責任編輯:梁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