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虎大不幸 談說故事

作者:實修
font print 人氣: 237
【字號】    
   標籤: tags: ,

文章是大千世界的文字投影,是人探索生命的眼睛,乘著閱讀翱翔就能優遊廣闊的天空。

我自小是一個粗枝大葉的人,國小時寫字常常漏筆畫,遭到老師指正,做事馬虎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母親常常告誡我:「小馬虎、大不幸。」也經常提起以 前外祖母告訴她的故事。日本時代,我們家在山上曾經有大片的麻竹林。每年筍子的盛產季節,全家都會到山上筍寮住,將竹筍收割、煮熟、發酵、曝晒製成筍乾後 變賣。

筍寮附近有一家人在燒製石灰,他們將石灰岩用火焚燒後,變成石灰粉出售。有一次,在完成石灰燒製工作幾天後,那戶人家的兒子以為石灰窯已經完全冷 卻,就跳到石灰堆上玩耍。誰知道,燒過的石灰十分鬆軟,他瞬間跌落窯坑全身燙傷。「小馬虎、大不幸啊!」母親語重心長的說。但是,年紀尚小的我並未發覺這 是自己的缺點,所以不以為意。

父親對我的個性也常常搖頭嘆息。他常告誡我:「做事要謹慎,要三思而後行。」他也常提起自己在雲南吃過橋米線的經歷。他說,過橋米線是雲南省著名小 吃,米線湯上除了雞油,還配上辣椒油、芝麻油,一層厚厚的油封住了熱騰騰的湯。外地人看到湯麵沒有冒煙以為一點也不燙,大口喝下後雖然立刻吐出來,卻燙傷 了嘴巴。「任何小事都要謹慎啊!」父親憂心的說。當時的我仍然認為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所以依然故我。

等到我上高中時,讀到國文課本中方孝孺的《指喻》一文,開始思考輕忽大意的問題。文中舉了鄭仲辨拇指長疹的故事。一天,他左手拇指長疹,可是他並不 擔心。三天後卻痛得像針刺一樣,後來他害怕得求醫診治。醫生說,這病症狀在指頭卻會危害性命。發病時一天就可治好;三天後要十多天才能治好;如今非得三個 月無法治癒了。文中方孝孺說「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小小的疏忽都會成為遺憾。這時,我開始思考自己的個性,但沒有認真的想改變。

直到我閱讀了李洪志先生著作《精進要旨》〈聖者〉一文中的「懷大志而拘小節」後,我開始認真的改變自己這種個性。探索自己改變自己是人生的重要課題。在我改 變輕忽大意個性的過程中,閱讀和聽故事都很重要。在閱讀時,文章要傳達的道理就是主旨,有些主旨在題目、文章中的經典佳句或是第一段、最後一段中。而有些 文章並沒有明確寫出主旨,那就要讀者自己從文章中推論。

故事同樣蘊含主旨與道理。在為孩子說故事時,營造故事的戲劇張力、討論和明白闡述都可以讓孩子知道故事的道理。所以說故事時必須掌握說的節奏,有時 候停頓可以讓孩子有時間思考故事。而對故事的討論,例如,主角如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時,主角的感覺、情緒、想法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了解事的道理。

說故事是孩子學習閱讀的準備,更是讓自我探索更加理性的重要方法。如果能多給孩子說故事,孩子將會有更多的資源去理解在事物中蘊含的道理。◇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非常多公共的免費資源,只要家長多用點心,不花錢的教養方式反而可能有最好的效果呢...
  • 每一位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否則就不配做一位母親,因為愛孩子是母親的天性。很多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辛苦一生,而又毫無怨言,她們的一言一行也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但是每一位母親愛孩子的方式又不盡相同。
  • 「做錯事就要道歉」──這是做人的道理,無庸置疑,但看看諸多新聞事件,會讓人不禁覺得,為什麼「做錯事也死不道歉」的人越來越多了?
  •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情況真的讓人很為難。當孩子不肯聽你的話,你知道自己需要堅守規則,可是該怎麼做呢?孩子就是把你的話當耳邊風,你該如何繼續保持掌控的地位?
  • 學校不輔導是失職,而家長不合作更是失策,未來恐怕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只不過,從家長的苦笑揣測,或許是過度寵溺導致親子關係失衡,家長誤以縱容為民主,放任當開明,麻醉自己的無力與挫折......
  • 自信心是家長可以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之一。美國著名成長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Carl Pickhardt)是15本育兒書的作者,他認為,缺乏信心的孩子將不願嘗試新事物或迎接挑戰,原因是他們怕失敗或擔心令他人失望。這可能會讓他們裹足不前,無法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