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兵仙戰神韓信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3) 柳暗花明

《蕭何追韓信圖》(局部),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與謝蕪村繪,京都野村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07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四、棄楚投漢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進入咸陽。秦王子嬰雖然是敗國之君,仍是王的身份,項羽不僅沒有給他應有的禮遇,反而殺了子嬰和所有秦國的王族、宗室和大臣,又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宮和秦始皇陵,大火三月不滅。這場大火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巨大破壞,使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辛苦建立起來的所有檔案和先秦以來眾多的文化典籍毀於一旦。秦以前華夏文明數千年的記錄幾乎都被付之一炬。

項羽另一個巨大的失誤是要把已經統一了的中國重新倒退到諸侯割據的局面。當時很多有識之士勸諫他定都咸陽稱帝,因為關中阻山帶河,易守難攻,土地肥沃,富饒一方,是建都稱霸的理想地點。但項羽一意東歸,他的想法是:「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最終執意分封天下,把秦朝的中央集權、管理制度完全廢棄,立了十八個諸侯王,他自己為楚霸王,權同皇帝。霸,古通「伯」,伯仲叔季之「伯」,意為王中的老大,眾王之王。至此,項羽的輝煌達到頂峰。

韓信作為貼身衛士,多次給項羽出謀劃策,但項羽頗為自負,自認天下無敵手,根本不把一個小衛士的建議放在眼裡。火燒咸陽和分封天下兩件事充分展示了他是個目光短淺、意氣用事之人,韓信意識到跟隨項羽無法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於是他把十八個諸侯一一分析,最後目光停留在漢中王劉邦身上。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四月,受分封的各諸侯王紛紛罷兵就國,項羽也衣錦還鄉,高高興興地回彭城當西楚霸王。對於劉邦,項羽心裡還是不放心,封王之時沒有按照約定封他為關中王,而是把他困囿於巴蜀漢中,以期限制他的發展。

秦時期,巴蜀尚未開發,窮山惡水,貧困荒蠻,「秦之遷人(罪人)皆居之」(《資治通鑑》卷九),是罪人流放之地,但也算是「關中地」,把巴蜀之地封給劉邦也算項羽沒有背約負盟。關中肥沃之地則分給三位秦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翦,對劉邦形成了包圍之勢,堵住了劉邦進軍中原的道路。

劉邦對此氣憤之極又無可奈何。項羽只允許他帶走三萬兵馬,他手下的大臣中只有蕭何算得上是治國理財之人。謀士張良本為韓國人,那時已經輔佐韓王成去了。其他的武將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都不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根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如果與之抗衡,一定是百戰百敗。劉邦只能忍氣吞聲,率軍西進前往漢中。

韓信就在此時,悄悄地離開了項羽,跟隨劉邦的隊伍前往漢中,從此改變了劉邦、項羽這兩位歷史人物的命運,也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

五、柳暗花明

從關中到漢中,秦嶺棧道是必經之路。張良和劉邦分別之前,見劉邦境遇不妙,就建議他沿途燒毀經過的所有棧道,一來防止章邯等諸侯進攻漢中,更重要的是麻痹項羽,使他相信劉邦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但從另一方面也徹底把劉邦自己封鎖在蜀地。如若沒有奇謀妙計,只能老死漢中。劉邦別無選擇,只能先保平安再做他圖。

初到漢營,韓信一無業績,二無勢力,只被封了個小小的「連敖」。這個職位小到具體是做什麼的史書上都沒有清楚的記載。在這樣低微的職位上如何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正在韓信滿腹惆悵之時,又因為犯了軍法要被處死。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眼看就輪到韓信了,他舉目仰視,見夏侯嬰走過,於是大聲說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譯文:「漢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處死壯士呢?」)

夏侯嬰同劉邦自幼交好,是他最親信的人之一,南征北戰,十分忠誠。鴻門宴上,同去赴宴的四個武士中就有夏侯嬰。他聽到韓信的話後猛然一驚,劉邦想爭天下乃秘中之秘,這個小小的軍士又如何知曉呢?他仔細打量了韓信一番,見他相貌英武,氣度不凡,就為他鬆綁拉到一旁詳細詢問。一談之下,他立刻被韓信的才智和見解所征服,馬上推薦給了劉邦。

劉邦進了漢中之後,一直鬱鬱寡歡,也沒把夏侯嬰的舉薦放在心上。他懶得見韓信,只是看在老部下的面子上提升他為管理糧草的治栗都尉。治栗都尉這個位置給了韓信和蕭何直接接觸的機會。蕭何是漢的相國。他驚訝地發現韓信膽識過人、智慧超群、深諳兵法,正是漢軍急需之將才,急忙向劉邦推薦。

蕭何和劉邦有同鄉之誼,又是識於微時的知交,但蕭何的推薦仍然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韓信等了一段時間,心生失望,打算另尋出路。

漢軍都是關東人,家屬都留在了故鄉,劉邦也不例外。大家指望著劉邦很快能打回老家和家人團圓,但是劉邦燒了棧道之後,沒有任何打回關中的實際措施。思鄉混雜著失望的情緒瀰漫整個漢營。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士兵失去了耐心,紛紛當了逃兵,連將領也逃跑了幾十個。終於有一天,韓信也悄悄離開了漢營。

韓信的逃跑驚動了蕭何。在蕭何眼裡,韓信的分量超過漢營中所有的大將。他心急如焚,沒有向劉邦匯報就動身去追趕韓信。當時天色已晚,新月如鉤,蕭何策馬揚鞭,消失在夜色之中,演繹了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

《蕭何追韓信圖》,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與謝蕪村繪,京都野村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劉邦聽到蕭何離營出走的消息,大吃一驚,急得六神無主、坐立不安,就像失去手足一樣。蕭何此時的著急也不亞於劉邦。韓信是漢軍唯一的救星,失去韓信,漢軍就如同一幫烏合之眾。如果韓信再轉投他人帳下來對付漢軍,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韓信沒有想好下一步去哪裡,加上心情鬱悶,走得並不快。夜深之時走到寒溪河邊。當時河水暴漲,無法過河。蕭何一路打聽著追來,遠遠看到月色之下,寒溪河邊,有單人匹馬在沿溪尋渡,正是韓信。

幾天之後,當蕭何帶著韓信回到漢營時,劉邦正因為蕭的出走而日夜難安。恍惚之間看見蕭何,以為是在夢中,又驚又喜又惱怒。他禁不住責問蕭何為什麼逃走。他不相信蕭何是為了追韓信才不辭而別,每天都有幾十上百的人逃跑,連將軍逃跑的都有數十個,為什麼別人逃跑不追,偏去追韓信?蕭何說其他人均是平庸之輩,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不少,跑了就跑了;但韓信不一樣,如此奇才天下無雙,除非劉邦滿足於一輩子做漢中王,偏安一隅。若想成就帝業,非有韓信輔佐不可。聽蕭何這麼說,劉邦不得不重新審視韓信,他沉思片刻,願意提拔韓信為將軍。蕭何堅持將軍職位還是屈才了,劉邦不得已,鬆口讓韓信為大將軍,並要求召見韓信,看看他到底如何了不得。蕭何又不同意,說把大將軍呼來喝去的太不尊重,需要按照規矩選黃道吉日,齋戒沐浴,搭建壇場正式授命方顯誠意。#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之韓信】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束髮從軍到收復建康,岳飛征戰八年,身經大小二百餘戰,終成一位統領精銳部隊的青年將領。金兵撤退後,之前潰逃的宋兵淪落為匪寇,繼續在江西、兩湖橫行作亂。岳將軍來不及撣去一身征塵,毅然投入平定賊寇的戰事。
  •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一曲《揚州慢》,唱出外族入侵時古城揚州的蕭條景象。南宋初年,不僅是揚州,江南半壁江山,都在金兵鐵蹄下遭受著戰火浩劫。亂世中成長起來的大將岳飛,在一片哀音中譜出不一樣的聲調。
  • 公元1127年,趙宋的年號從「靖康」改為「建炎」。宋高宗登基稱帝,歷史正式從北宋過渡到南宋。20多歲的新天子,對金人是戰是和仍然是舉棋不定的態度。同樣年輕的岳飛,卻呈上一封言辭懇切、情感激越的奏章。
  • 岳飛早期從軍抗金,雖然職位低微,卻憑藉非凡的武功和才能,得到宋朝老將宗澤的器重。文官出身的宗澤,卻不贊同他的作戰方式:「你的勇敢機智和才能武藝,遠超古代的良將。但是你喜好野戰,不是萬全之計啊。」岳飛的回答,卻有著過人的智慧。
  • 公元1103年,也就是北宋末年,中國最著名的抗金名將岳飛,誕生在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一戶農家。他祖上世代務農,父母過著清苦的日子。但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卻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英雄!
  • 弓箭在古代生活中,既是儒家「六藝」中的必修課,更是戰場上殺傷力極強的兵器。因而,無論文人還是武人,射箭都是一項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人們也用「百步穿楊」「箭不虛發」等辭藻讚美神乎其技的射箭技術。
  • 朱勃二十歲當縣令。過了二十年,馬援當將軍,朱勃還是縣令。不過,兩家人關係一直很好。及至馬家遭冤,正是這位平凡的老朋友,第一個站出來說話。到底互相了解,感情深厚。當然,也只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做得到。
  • 初唐武功赫赫,高宗時唐軍開疆拓土,先後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版圖達到唐朝之最。風雲際會的時代,正是英雄大顯身手的舞台。由太宗慧眼擢拔的白袍勇士薛仁貴,也在此時正式開啟他建功立業的征途。
  • 貞觀治世中,絳州龍門、也就是今天山西河津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種田為生的小伙子。他有武功、善騎射,卻無力改變貧賤的生活。於是,他想到一個「捷徑」:遷祖墳,改風水。
  • 岳飛坐鎮江西、湖北一帶,籌劃北上收復中原的抗金事業,牛皋有幸調任到岳飛帳下,成為岳家軍中「神武軍」的一位統領。當牛皋加盟岳家軍時,史書特別提到「飛甚喜」。看來岳飛對牛皋的本領非常欣賞,說不定已經等待他多時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