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下第一岳父」與獨孤信印

作者:禾月
font print 人氣: 4092
【字號】    
   標籤: tags: ,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枚印章,材質非金非玉,形狀不方不圓,用途亦公亦私,它究竟是甚麼樣的呢,它的主人又是誰呢?

先說材質,這枚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煤精又稱煤玉,是褐煤的變種,以低等植物為主。煤精拋光後有光澤,在西方有時作為珠寶製成首飾,由於色澤暗淡樸素,常出現在葬禮或宗教場合。在中國古代,煤精常被作為文人墨客的文房四寶,如筆筒、硯台等的原料,有時也被製為串珠或陳設品。

這枚印章沒有印台印紐,整體是一個二十六面體,在十八個正方形面的十四個面上刻有印文,所以又稱多面體組印。印通高4.5厘米,寬4.35厘米,重約75克。

印文為楷書陰文,共47字。印文的內容可分為三大類: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馬印」、「柱國之印」、「令」、「密」;上書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書信用印,如「獨孤信白書」、「信啟事」。從印文看,此人身兼數職,身份尊貴,那麼,這位獨孤信究竟是何許人也?

獨孤信,本名獨孤如願,生於北魏末期,祖籍雲中(今山西大同),是鮮卑化的匈奴人。

獨孤信出生於武將世家,適逢北魏北方六鎮起義,他少年時就因參與斬殺起義首領衛可瑰而揚名軍中。後來又參加了義軍,在起義軍葛榮部、北魏爾朱榮部和賀拔勝部為軍將。高歡掌握北魏大權後,他不顧家人皆在高歡領地,輾轉進入關中追隨宇文泰。

《周書·獨孤信傳》稱「信與太祖(宇文泰)鄉里,少相友善,相見甚歡」。宇文泰「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注1],形成了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關隴集團」,並憑藉著這支力量成就霸業,成為西魏的實際掌權者和北周的奠基者。

獨孤信征戰沙場,立功無數。他坐鎮隴右時,政績斐然,「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因而「信著遐邇」[注2],宇文泰給他賜名為「信」。後來獨孤信進位柱國大將軍,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

宇文泰之子宇文覺易魏為周踐祚。後未幾年,宇文泰之侄、晉文公宇文護威權日盛、跋扈專橫,獨孤信與多名大臣密謀殺宇文護,因事情敗露,以同謀免官,然而不久又被逼自盡於家中[注3]

獨孤信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北史》稱其「美容儀,善騎射」,他「既少年,自修飾服章,軍中號為獨孤郎」。獨孤信在秦州時,一次外出打獵日暮才歸,馳馬入城時帽子戴歪了些,第二天所有秦州人的帽子都歪向了一邊[注4]。「獨孤側帽」的成語說的便是這段故事。

獨孤信戰功赫赫,儀容瀟灑,然而也許他最為人熟知的卻並不在此。在民間,他還有一個稱號:「天下第一岳父」。

獨孤信有七個女兒,其中有三個都嫁給了皇帝。大女兒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為周明敬后。明敬后初為夫人,宇文毓即位稱天王後被封為王后。然而因為父親獨孤信被逼自盡,獨孤王后十分哀傷,加之和丈夫隨時都處在宇文護的威脅之中,她抑鬱成疾,竟至不起,成為王后兩個月後就香消玉殞。死後第二年,宇文毓改天王為皇帝,追封已故王后為皇后,號為明敬皇后。

獨孤信的四女兒嫁給了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李昺,為元貞皇后。從史書記載推斷,這位元貞皇后治家嚴謹,很有威嚴[注5]

獨孤信的三個女兒中最有名的當屬小女兒獨孤伽羅,她嫁給了隋開國皇帝楊堅,為隋文獻后。楊堅的父親楊忠與獨孤信同為北周柱國將軍,當年獨孤信慧眼識人,見楊堅資質不凡,便將14歲的小女兒嫁給了他。獨孤皇后有賢名,《隋書》記載「后每與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宮中稱為二聖」。

但獨孤皇后卻也以妒嫉著稱。隋書中記載她妒殺了楊堅的寵妃,楊堅大怒,憤然單騎離宮,被臣下追上後苦諫才得返回。獨孤皇后不許楊堅納妃,見大臣有妾室懷孕的,都勸楊堅對他們進行斥責。她不滿皇太子楊勇多納內寵,並懷疑太子妃是被其寵妾害死的,對太子心生厭惡,勸諷楊堅,廢黜楊勇,而立楊廣為太子[注6]

獨孤信的三個女兒都成為皇后,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史書評之「自古以來,未之有也」[注7],難怪人們要稱獨孤信為「天下第一岳父」。

關隴集團在中國歷史上扮演過十分重要的角色,許多帝王、將軍、名臣均出身於此。獨孤信本人戰功赫赫、聲名遠播,他與北魏、北周、隋和唐的幾個朝代都有深厚的聯繫。這枚印章,不僅是獨孤信戎馬一生的一件信物,也是那個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時代的一枚註腳。@#
注:
[1]《資治通鑒》
[2]《北史》卷六十一
[3]《北史》卷六十一:「居無幾,晉公護又欲殺之,以其名望素重,不欲顯其罪過,逼令自盡於家,時年五十五。」
[4]《周書獨孤信傳》:(獨孤)信在秦州,嚐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民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5]《新唐書后妃上》:元貞太后羸老有疾,而性素嚴,諸姒娣皆畏,莫敢侍。
[6]《隋書》卷三十六:然性尤妒忌,後宮莫敢進御。尉遲迥女孫有美色,先在宮中。上於仁壽宮見而悅之,因此得幸。後伺上聽朝,陰殺之。
後見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勸上斥之。時皇太子多內寵,妃元氏暴薨,後意太子愛妾雲氏害之。由是諷上黜高熲,竟廢太子,立晉王廣,皆後之謀也。
[7]《周書》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印章集實用與玩賞於一身。早在殷商時期就已存在。印章,又稱為圖章,古人稱「璽」。如《小爾雅》上載︰「璽謂之印。」及東漢蔡邕《獨斷》曰︰「璽者,印也。」秦朝前,無論尊卑印章都泛稱為「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章專稱為「璽」,臣民只能稱「印」。
  • 中國印章是中國篆刻藝術的表現形式和載體,融書法、繪畫、雕刻為一體,把廣博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 公元574年,聖德太子出生在動盪不安的時期。他的父母是蘇我族(Soga clan)國王與王后,為保護王室瀝盡心血。聖德太子出生時,當時的日本文化還未完全形成。
  • 宋朝皇室南渡後,把杭州的州政府的官邸做了皇宮,氣派自然不如開封。其實開封的皇宮也不是現代人形容的那麼大。
  • 一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開出一條名聞遐邇的巷子,連「清道夫」王岐山也去朝拜。詩曰:
  • 大唐太宗貞觀年間,文治武功蓋世,盛世文明垂範天下,唐朝文化、禮儀、律典、文物制度皆被四夷爭相效仿採納,以沐中土華風為榮。大唐都城長安也成為各國使臣、留學生、僧侶彙集的國際都市。
  • 北宋的吏部侍郎李若水。《國語》有句名言:「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深入險境,誓死效忠皇帝,他的事蹟因而被收錄在史書「忠義傳」中。(志清/大紀元)
    敵兵攻破京城時,有個人護送皇帝到敵營談判。他為了捍衛皇室尊嚴據理力爭,不顧性命大罵敵兵。直到他被裂頸割舌而死,罵聲才停止。這說的是宋朝靖康年間一段的忠義故事。靖康之變中,忠臣良將捨生忘死、救國赴難,千百年來被人傳頌不休。這位大臣身在敵營,至死大罵金人。最後,他得到敵國的敬重,被尊為靖康恥中的第一大忠臣!
  • 作為名臣,張養浩是元朝三俊之一;作為文學家,他更是元曲作家中的泰斗。今人對張養浩的了解,大概就是從那首《山坡羊·潼關懷古》開始的。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李綱雖是一位文官,卻像一道堅固的長城,守衛北宋都城開封,連金兵都是他的手下敗將!李綱一生堅持抗金,如果說皇帝堅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恥」也許就不會發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