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進諫的王珪和善於納諫的唐太宗

作者: 李直
font print 人氣: 635
【字號】    
   標籤: tags: ,

王珪是唐朝的賢臣。他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屬下,太子李建成被誅後,唐太宗時,被召為諫議大夫。

唐太宗閒暇時,與王珪在宴會上閒談,當時有個美麗的女子在一側侍立,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勢敗後被籍沒入宮。

唐太宗指著她,說:「廬江王暴虐無道,殺死了她的丈夫,把她收為妾,怎能不滅亡呢?」

王珪離開座位,說:「陛下認為廬江王殺人奪妻對不對呢?」

唐太宗說:「殺了人還奪了他的妻子,還問朕對不對,是甚麼意思?」

王珪回答說:「我聽說齊桓公到了虢國,問當地的老人:『虢國為甚麼滅亡?』老人回答:『因為虢君喜歡善良、討厭邪惡。』齊桓公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他是個賢君,何至於亡國呢?』老人說:『不是這樣。虢國國君喜歡善良卻不任用,討厭邪惡卻不清除,所以亡國。』現在陛下知道廬江王滅亡的原因,他的姬妾卻留在您的身邊,我暗想陛下實質上認為廬江王的做法是對的。明知他不對,這就是虢國老人所說的『知道是邪惡卻不消除』。」唐太宗聽完,讚美王珪說的話。

有一次,王珪和溫彥博一起向唐太宗進諫,使唐太宗生氣了。溫彥博懼怕了,謝罪。王珪不謝罪,說:「我原來侍奉前太子(李建成),論罪當死。陛下憐憫、饒恕我的性命,安排我在諫議大夫的重要職位上,讓我盡忠效力,直言進諫。現在卻懷疑我有私心。這是陛下虧待我,不是我辜負陛下。」唐太宗默默無言,感到慚愧。第二天,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古時,周武王不聽伯夷、叔齊的勸阻;周宣王是賢君,尤且殺了無罪的大臣杜伯。自古以來,帝王納諫,固然困難。朕日夜努力學習前代聖明的國君,昨天責備王珪等人,朕很痛悔。你們不要因此不直言進諫。」

王珪年少時喪父,家貧,有人接濟他,他接受了。等到他顯貴後,厚厚的報答恩人,即使恩人本人已去世了,必定報答、贍養恩人的家屬。他侍奉、敬重守寡的嫂子,家裡的事情徵求嫂子的意見才實行。他教育撫養已成孤兒的侄子,就像對待他自己的兒子。家境貧寒的同族親戚,他都給予接濟,他自己卻生活節儉。

在中華古代,大臣向皇帝提意見,是很正常的事。皇帝虛心接受意見,歡迎大臣提意見。而在中共社會,向政府提意見的人卻遭到打擊報復,甚至被關入牢獄,言論自由沒有保障,離古代的道德標準何其遠啊。

(《新唐書列傳‧卷二十三》《舊唐書列傳‧卷二十》)@*#

責任編輯:梁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的時候,大禹繼承了舜的王位,成了天下的君主。但他從不貪求奢華的生活。他用不加彫琢的木頭,作房屋的架子;用樸實無華的房屋,作宮殿。他吃的是粗糙的米飯,喝的是野菜清湯。他用粗麻布織成衣服,用鹿皮來抵禦寒冷。
  • 叔孫通明明說的是一派胡言,卻得到秦二世的寵信,官封博士,成為炙手可熱的紅人。
  • 周厲王這麼一做,人民都不敢隨便亂說話了。兩個熟人如果在路上碰面,只能互相遞個眼色,擦肩而過,誰也不敢跟對方聊個天、說個話。
  • 原來陳後主與張貴妃、孔貴嬪三個人,是綑在一起被拉上來的。陳後主就是到死,也還要擁著女人!
  • 朱元璋坐像
    朱元璋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風雲人物。他是平民出身,家中赤貧如洗,從小就到地主家放牛。為生活所迫,又曾投皇覺寺中,當了一段時間的和尚,嚐盡了生活的艱辛。之後,朱元璋南征北戰,艱苦創業,最終滅掉了元朝,建立大明王朝,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 清代的清聖祖,名叫「愛新覺羅.玄燁」,又稱「康熙皇帝」,是一位賢德之君,被譽為千古一帝。他功超千古、德被萬世,卻十分謙虛,對歷朝歷代的帝王、文臣、武將能看其優點,以史為鑒,與中共黨文化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看歷史人物截然不同。
  • 康熙年間,大阿哥允禔曾掌管養心殿營造事務諸事。有一天,他同西洋人徐日升進殿拜見,並與康熙皇帝閒談。
  • 古代帝王稱為天子,指出帝王是承天命來治理天下的。「天命」之說是人間掌握了權力之人用來樹立自己地位的「說詞」嗎?還是真有天命並以「吉兆」加持示現呢?
  • 東漢光武帝劉秀九歲喪父,由叔父劉良撫養長大。他身長七尺三寸,儀表堂堂,美眉鬚,鼻梁高挺鼻準隆起,配上大大的嘴巴和天庭隱隱隆起的日角,顯示帝王之相,他性情簡樸勤勉,喜愛耕稼農事,對家人重情重義,從來沒有想過在政治上出人頭地。這樣一個勤樸寬厚溫和的美男子,又是怎樣當上中興之主的呢?
  • 李世民班師回朝,唐高祖為兒子舉行慶功宴。喝到酒酣之處,本是喜慶的場面,高祖的臉上又突兀地泛起了一抹愁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