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盛世大唐,如日初升,萬國來朝,人皆嚮往。千古帝王,謀臣良將,風雲縱橫的故事看多了也許使人目眩。今天,我們就做一位普通的長安市民,去大唐CBD:長安城內的西市遊覽一番,體驗這國際大都市的別樣風情。有一位評論家曾經指出:「言簡意賅的語言,能夠使人牢牢緊記;冗長的文字,卻很難在記憶中長存。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把時間、才力和勞動,浪費在空洞、多餘的語言上。」自漢武帝始,儒家思想和外儒內道讖緯學說流行於兩漢。通經、仁孝為兩漢取士之據。靈帝、獻帝逢漢末壞滅之時,社會道德日下,腐儒俗道充斥。「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描述當時之世為士少才、為子不孝、為官不清、為將不勇之風氣。曹操三發求賢令,不拘品行,唯才是舉,得天下英豪以道御之。唐代詩人王勃曾寫過一篇散文《三國論》,其中相當簡練地概括了孫權身為帝王「舉賢任能」的特質和其一生中取得的重要功績:他繼承父兄的事業,委周瑜、魯肅以重任。因為周泰的傷勢而哭泣,為呂蒙的病情祈禱上天,愛惜朱桓的才能而不加罪於他,聽取張昭的諫言而屢屢拜訪。(正因為他如此愛惜人才),所以吳國的邊境能南到交趾(今越南北部),趕走了五嶺的士兵;東到海隅,擁有了百越的百姓。地方擴大到五千里,士兵擁有數十萬。孫權不愧是神武雄才、命世之英。當代文明的理論基礎是科學,技術是對這種科學理論的運用,對科學理論知道的越多,技術的發明也就越多,於是產生了各種各樣可以做不同事情的機器和物質工具,隨著時間的演進,這些機器和工具製造得越來越精細、越來越五花八門。科考取士在中國由來已久。承襲千年的科舉考試中,古人所面對的可以說只有一種題目:作文。在這一隅天地間,他們又是如何以一支筆、一縷才思,揮灑為國為民的仁人志氣,綿延神傳文明的千年輝煌?作為中國神傳文化鼎盛期的唐代,其繁榮文化就世界而言,可稱得上無與倫比。唐朝(618—907)是世界公認中國最強盛時代。一朝天子一朝臣,開明國策下,萬邦來朝;日漸強盛國力下,萬象更新,在文化、經濟、國事、外交等方面皆鑄輝煌成就;對外來思想文化兼容並包之態度和海納百川之胸懷,對社會生活、文化等都產生巨大影響,包括服飾、遊藝、文學、詩歌、繪畫、飲食、音樂及舞蹈等。《禮記.月令篇》記載白露節氣物候為:「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白露時節的三個物候。鴻、雁自北南飛;燕鳥由南北返;眾鳥開始備藏過冬食物,羞就是珍羞、美食。秋天到了,您在做甚麼?還在懷戀夏夜星空下的篝火晚會,還是在天氣漸涼的傍晚獨自「貼秋膘」?一年四時,天地自有四時好景予人。秋天可以清淡高遠,也可以紅黃紫綠,喜悅芬芳。翰墨瀟灑的名士詠之愛之,您也莫辜負了這秋景宜人。秋意漸濃,喚上親朋好友,去品賞那秋色萬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