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殘局
第二次羅馬浩劫
公元455年,帝王瓦倫丁尼安三世被刺殺,一說是埃提烏斯的部下所為,另一說是被元老院議員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密謀刺殺。
瓦倫提尼安三世在位時與一生碌碌無為的東羅馬帝王狄奧多西二世相比,只多做了一件事,就是殺死了西羅馬帝國唯一有能力抗衡蠻族的埃提烏斯。就在佩特羅尼烏斯就任西羅馬帝王才只兩個月的時候,汪達爾人在首領蓋薩里克帶領下,從北非方向的海面逼近羅馬城。
早在公元429年蓋薩里克便利用北非總督博尼法休斯與羅馬不合之機,帶領10萬汪達爾及阿蘭人侵入北非。此時東西羅馬帝國正處於內外交困之際,無瑕顧及北非,使得汪達爾人趁機全面控制包括迦太基在內的北非領土。其後,蓋薩里克進而掌握地中海的控制權,不斷騷擾劫掠意大利沿地中海的城市。

455年,蓋薩里克見到帝國再次自斷手足,內亂又起,便指揮族人登陸羅馬外港奧斯提亞。蠻族再次兵臨城下,羅馬城陷入恐慌,才登基不及三個月,沒有軍事力量且不得人心的帝王被殺死。
已經被尊為教宗的利奧主教再次出面與蓋薩里克談判。可惜這次利奧教宗只能保住天主教教堂不被侵犯、神職人員不被抓為人質,而羅馬城卻沒能保住。
公元455年6月,第二次「羅馬浩劫」發生了。與公元410年西哥特人阿拉里克第一次攻陷羅馬相比,這一次羅馬沒有任何抵抗,歷經14天,汪達爾人從從容容地搬空整個羅馬城,不僅所有的金銀珠寶被劫,甚至連青銅製的橋欄、門扇等都拆卸下來,搬上船運走,羅馬人也被抓為人質,用以換取財物。

雖然第二次浩劫比第一次的損失更加慘重,但對羅馬世界卻未造成第一次那般巨大的震動。
公元455年的羅馬帝國已是千瘡百孔,羅馬人早已失去往日的自尊和驕傲。教宗利奧與汪達爾人的協約也只是保證蠻族入城後不會殺害不抵抗之人,因此第二次羅馬浩劫與第一次相比,人員傷亡大大減少,但卻出現一幕令人傷感的景象——蠻族的搶劫是在羅馬人的幫助下進行的,大量金銀珠寶、被拆掉的鑲金屋頂、雕塑等等財物,都是羅馬人親自動手幫助蠻族運到船上……
搶劫一空後,大量羅馬人被以贖金為目的帶走做人質,這其中甚至還有瓦倫提尼安帝王的妃子和兩個女兒,其中一位公主後來被蓋薩里克安排與自己的兒子結婚。
終曲
以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的著作為基準,西羅馬帝國最後滅亡的時間為公元476年,也就是瓦倫提尼安三世死去、第二次羅馬浩劫後的二十年。這二十年間,西羅馬一共出現九位帝王。

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Petronius Maximus 455年在位), 公元455年在位不到3個月,於汪達爾人入侵羅馬期間被殺。
阿維圖斯(Avitus 455~456年在位),曾是埃提烏斯手下的將軍,後被佩特羅尼烏斯任命為高盧軍隊主將,在西哥特國王支持下,被推舉為西羅馬帝王。456年10月,被不滿他統治的蠻族出身羅馬將領里西梅爾(Ricimer)推翻。
馬約里安(Majorian 457~461年在位),曾經是埃提烏斯的部下,與里西梅爾關係良好。公元457年被里西梅爾及意大利軍隊推舉為西羅馬帝王。馬約里安在位四年,是這個時期羅馬帝王中唯一有些許作為的帝王。
他試圖重振帝國,也曾打敗過一次汪達爾人。他組建海軍,試圖與北非的汪達爾人決戰,可惜戰事失利。他還整頓內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頒布的有關保護遺蹟的法律。可惜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病入膏肓,馬約里安的努力連迴光返照都算不上,就被當初擁立他,現在變成反對他的里西梅爾推翻。公元461年,馬約里安被逼退位後被殺。@*
責任編輯:畢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