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3A 娱乐 城 - 体育

巴黎古董市場頭一遭 台灣姊妹花開藝廊

font print 人氣: 8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11月24日訊】巴黎北區的古董市場遠近馳名,今年出現首家台灣人經營的藝廊,以貝殼浮雕為主打。有客人問坐鎮店中的年輕女孩「妳老闆呢?」其實,這看起來像工讀生的台灣女孩,就是老闆。

巴黎北邊的聖圖安市場(Marche de St-Ouen)占地廣大,整個區由14個市場組成,全歐洲、甚至全世界收藏家都常來此尋寶。

今年夏天,第一家由台灣人經營的藝廊「J.C Triton」在其中最古老的維內松市場(Vernaison)開張,展售古董銀器、台灣設計師的銀飾和日本劍鍔等,但以意大利南部的貝殼浮雕為主,占所有藝品的6、7成。

巴黎維內松古董市場今年出現首家台灣人經營的藝廊,主打義大利貝殼浮雕,但也有古董銀器、銀飾和日本劍鍔等。(中央社)

浮雕(Cameo)是一種西元前就存在的雕刻技術,最早以石頭為材質,直到文藝復興時代才開始應用在更細緻的貝殼上,主要由意大利南部的藝術家製作。

過去的歐洲貴族喜歡把貝殼浮雕裝飾在寶劍和披風上,後來更發展成珠寶配件,現在的日本人還把貝殼浮雕視為吉祥的結婚紀念物。

「J.C Triton」之名,取自希臘神話的海神之子特里頓(Triton),以及藝廊老闆姊妹林如禪和林若禪的英文名字縮寫。

林如禪的名片上掛著「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的頭銜,手上繫著自己設計的貝殼浮雕手環,當她介紹自家藝品,從歷史背景、作品材質到設計風格無不一一詳述,態度大方,比許多23歲女孩多了幾分穩健。

巴黎維內松古董市場今年出現第一家由台灣人經營的藝廊J.C Triton,主打義大利南部的貝殼浮雕,老闆是1對姊妹花,妹妹林如禪頭銜是「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中央社)

不過,她笑說,有些客人進店的第一反應就是問「妳老闆呢?」,以為她只是工讀生。

巴黎維內松古董市場今年出現首家台灣人經營的藝廊,主打貝殼浮雕。有客人問坐鎮店中的年輕女孩「妳老闆呢?」其實這看起來像工讀生的台灣女孩,就是老闆。(中央社)

林如禪確實還是學生。她原本在台灣主修政治理論,因覺得畢業後出路狹隘,決定到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攻讀藝術市場與鑑定系,預計明年畢業。

藝術市場不同於一般交易,必須清楚藝品的歷史、材質、風格變遷、技法,甚至作者背景,才能真正了解藝品價值,並訂出適切價格。

尤其,許多買家本身就是資深收藏家,若藝廊對自己的藝品不夠了解,就可能錯賣,在藝術市場上,買賣並不只是銀貨交易,更是雙方的一場知識拉鋸戰。

收藏貝殼浮雕的客人,很多是有年紀也有資歷的收藏家,難免憑第一印象質疑林如禪的專業,但她下過工夫去研究,開業半年,還沒遇到回答不出的問題。

有些收藏家在看貨談價之前,還要給林如禪來個即席測驗,特意與她談兩岸政治、台灣地位等複雜議題,林如禪一一與他們辯論,這些收藏家才說「喔,妳懂得還不少,現在讓我看看妳賣的是什麼」。

在這個龐大如迷宮的古董市場,亞洲經營者本就極少,有些同業欺負林如禪新來又年輕,假扮客戶上門,無端指責她的藝品是假貨。

林如禪說,她以客氣和耐心回應各種質疑,對方最終發現怎樣都問不倒,「從此不敢經過我店門前」。

一般珠寶店,通常只提供少數幾件貝殼浮雕,「J.C Triton」姊妹卻以貝殼浮雕為主要藝品,一則是因為母親喜歡,一則也是為了延續藝術傳統。

林如禪說,貝殼浮雕藝術家日漸凋零,「目前意大利南部只有46名藝術家還在創作,而且關鍵技術幾乎只傳授給兒子」,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提到意大利南部,就令人想起黑手黨,歐洲國家的銀行對匯往當地的大筆款項通常都特別慎重,林如禪也在一次交易過程中體會到了這點。

那時,她到意大利南部向一名藝術家購買作品,價格都談攏了,只差付款,偏不巧在刷卡時,她發現銀行基於慎重,未成功匯款,最後由身為藝廊股東的母親代付,才順利脫身。

開店做生意,永遠會遇到難以預料的事。古董市場龍蛇雜處,林如禪初來乍到,還曾遇到性騷擾,所幸她與鄰居店家相處和睦,有時鄰居來幫忙趕跑色狼,有時她替其他店家做中文翻譯,互相有個照應。

做生意不容易,未來也還有各種事情需要學習,但林如禪說起困難都輕描淡寫,還在訪問最後笑著說起維內松市場的傳統:各間店主向新開張的店家祝賀時,要往最靠裡牆的櫥櫃底下丟硬幣,象徵留住財源。

她說,「這些都是大家的祝福,永遠都不能掃」。(轉自中央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李真君倫敦報導)英國人的懷舊情結隨處都可以找到,其中最明顯之一就是對古董的熱衷,這種熱衷可以追溯到當年日不落帝國的鼎盛時期。而在今天,古董始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隨處看到的器具,只是上流貴族家多一些,貴重一些;尋常百姓家少一點,便宜一點而已。更有BBC的《Antiques Roadshow》、《Antiques Road Trip》專題,將日常生活中使用古董的生活方式打造成娛樂節目,使尋找古董和買賣古董充滿樂趣和成為一種休閒方式,古董收藏者自然是樂在其中。
  • 台灣「國飲」珍奶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市中心,開起珍奶專賣店,原料是從珍奶故鄉台灣進口,水果口味珍奶受歡迎。
  • (大紀元記者梁珍報導)近年來,古董書籍成為不少收藏家的寵物,皆因其背後承載著歷史、故事、文化和內涵。一連三天的香港古董書籍博覽會昨日結束,吸引不少中外古董商前來尋寶,當中全球首次紀錄香港的地圖等珍貴展品首次展出出售。
  • 自助旅行,應該是個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挑戰,無法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雖可以事先規劃完美的旅遊行程,但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
  • 人們常說「喝水也甘甜」,這就是調整心境之後所得的果效,看通了這點,人與人之間的障礙就會減少很多很多,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就會增加很多很多。
  • 黃乾成,本名黃宇立,1959年生於嘉義六腳鄉蒜東村,曾任小學校長,也曾在嘉義大學與南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然而,在教育之外,他更是一位致力於水墨畫創作的藝術家。他說:「教育是一個真的是非常可愛的工作,可以讓我溫飽,但不會讓我成為富有的人。我們講的春風化雨,教人的一個工作是積德,但最重要的是,讓很多人成就自己。」
  • 1964年開業的美姿華攝影室,距今已一甲子的年華,隱藏在香港仔大道一棟不起眼的唐樓內。老闆陳崑泉老先生(陳師傅)如今已經92歲,只要有客人預約拍攝,他就會從屯門的住家,途經一個多小時的車程,長途跋涉來到香港仔店面。
  • 「我從來沒有在歐洲見過貔貅,當我第一次在網上看到影片時,就讓我印象深刻,我就嘗試去聯絡冒卓祺師傅,想跟他訂做貔貅,就這樣我跟貔貅聯繫在了一起。」在比利時安特衛普市唐人街開設武館的武術師傅Ronald Galland(江漢利)說道。去年12月,他專程攜同妻子與7名徒弟赴港拜師,親身學藝,今年8月11日,在他70歲的壽宴上,首次公開舞貔貅,將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貔貅文化帶到歐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