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五大銀行擬各投百億元 交叉實施債轉股
【大紀元2016年1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凡綜合報導)習近平當局出台地方債風險應急處置預案之際,大陸五大銀行擬各出資100億,成立首批銀行債轉股公司,交叉實施債轉股。近年來,大陸銀行不良貸款大幅攀升,一度傳出銀行面臨破產的恐慌性傳言。
大陸五大行擬各出資100億 交叉實施債轉股
大陸財新網11月23日報導,五家國有大行,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表示有意申請成立債轉股子公司,各家銀行方案基本一致,以自有資金出資100億元(人民幣,下同),成立專門經營債轉股的投資子公司,交叉實施債轉股。
報道指,成立子公司的原因,一是專事專辦,二是防範風險。一位大行人士說:「不然人和業務混搭在銀行體系裏面,不利於隔離風險。」
11月22日晚,農業銀行的公告首次宣告了這一事項的進展。公告稱,農行擬在北京設立農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農銀資產),註冊資本為100億元,為該行全資子公司,按一級子公司管理。該投資尚需取得有關監管部門的批準。
10月13日,銀監會曾召集債轉股試點銀行開會,就銀行成立債轉股子公司一事進行討論。
中共國務院10月10日下發了《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意見》鼓勵銀行向非本行投資子公司債轉股,或者不同銀行的投資子公司之間可交叉實施債轉股。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大陸銀行業就已經受累於企業呆賬壞賬的重負,當時曾實施過債轉股,但是其結果是「殭屍企業」藉機享受利益輸送,繼續苟延殘喘,銀行壞帳繼續增加。
財新報導稱,此輪債轉股作為工具之一重出江湖,是在中國企業債務不斷攀升、引發全球關注的背景下,為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決策層推出的綜合性舉措。
中銀監:銀行業面臨2004年以來最嚴峻壓力
7月7日,在北京舉辦的銀行業論壇上,中國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公開表示,2012年之後中國經濟增速明顯下滑,銀行不良貸款開始大量爆發。從2014年開始,中國銀行不良貸款反彈,並且是不良額和不良率「雙升」,一直延續到今年,並且這種壓力短期內難以扭轉。
于學軍透露,至今年5月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已大大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不良率突破2%,達2.15%。這分別比年初新增2800多億元,提高0.16個百分點。
平安銀行行長邵平稱,近幾年銀行不良率攀升。從2013年三季度開始,銀行不良率和不良貸款額大幅回升。此外,銀行業目前最為嚴重的問題是新增信貸投向面臨資產荒問題。伴隨國企債務、地方政府擔保的信用債開始爆發危險,新增資產缺乏安全區。
外界認為,中國銀行業實際不良貸款要遠大於官方公布的數字。法國里昂證券(CLSA)早在2015年10月份的報告中就表示,中國銀行的壞帳率可能高達8.1%,大約是官方數字的6倍。法國興業銀行也指出,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可能達到8萬億。
有金融人士分析,僅大陸86家鋼鐵企業,負債總額就3.3萬億,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銀行貸款,很多鋼鐵企業動輒就是幾百億,甚至幾千億。2016年第一季度末銀行業不良和關注類貸款合計規模已高達7萬億。
有金融人士在大陸媒體發文表示,銀行破產模式已經開啟,而首先受衝擊的最有可能是中小銀行。
6月12日,中共央行副行長張濤在2016上海陸家嘴論壇發言時表示,對經營出現風險的金融機構要允許其重組、倒閉。該言論引發了關於大陸銀行破產的恐慌性傳言。
習近平當局出台地方債風險應急處置預案 銀行業也面臨追責
五大銀行設立債轉股公司的動作,與近期習近平當局出台地方債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相呼應。
11月14日,李克強主掌的國務院辦公廳出台《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預案》將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分為I級(特大)、II級(重大)、III級(較大)、IV級(一般)四個等級。《預案》明確,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實行不救助原則。
《預案》要求,債務高風險地區實行財政重整;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啟動責任追究機制。《預案》特別強調,地方政府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行政問責和追究法律責任,銀監部門應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相關責任人員追責。
時政評論員謝天奇分析,地方債務與地方官場、銀行、政商圈密切相關。習當局出台地方債風險應急處置預案,施壓地方政府,一箭三雕,可同步達到官場清洗、十九大換屆人事布局及經濟領域反腐等震懾效應。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