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的勸善名句(1)

作者:雲浩 選編
font print 人氣: 36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左傳》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當時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和有關言論的具體史實,以及天道、神明、預言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者對凡是可以借鑑和勸誡的都進行記載。

《左傳》中有許多名句警言宣揚傳統文化的道德理念基礎,以下分篇摘錄數則以饗讀者。

1、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譯文】形容聽取正確的意見及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流水那樣快而自然。

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譯文】人誰能沒有過失呢?只要能認識自己的過失,認真改正,就是有道德的表現。

3、好學而不貳。(《左傳昭公十三年》)

【譯文】喜歡學習而專心一志。

4、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譯文】敬是諸種美德的集中表現,能做到真誠而恭敬,必是有德之人。

5、修己而不責人。(《左傳閔公二年》)

【譯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苛責別人。

6、《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僖公五年》)

【譯文】《周書》中說:「上天對於人沒有親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又說:「所謂芬芳,非黍稷之芳香遠揚,光明的德行才是芬芳遠聞。」

(待續)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用書信作為往來溝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兩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如《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書札就是信函﹚後來漸漸的古人在寫信時,往往總會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寫上「某某頓首再拜」,那為甚麼要用「頓首」二字呢?
  • 在太宗大力宣倡下,唐初士僚教育之興達到前所未有的盛況。然徒具教育結構,缺乏教育內容,與太宗的旨意大相逕庭。太宗決定完成經學統一。他的參與使唐初經學研究體現出大一統時代之規模和氣度。
  • 清高宗乾隆皇帝在位時主持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文物考訂活動,1784年(甲辰)乾隆皇帝在其心儀的三希堂中,對春秋時代曾捕獲麒麟一事進行了專題考證,御筆親書了唐代韓愈的《獲麟解》後,並御題一百七十字的「獲麟考」,特命宮中造辦處製成一黃料瓶。
  • 馬援自己為人嚴謹,生活儉約。他教育子侄:也要敦厚節儉,不妄言他人是非,要求很嚴格。
  • 現代學界尚不清楚古代蝕刻裝飾技術是如何做到的。蝕刻裝飾,即在春秋戰國時一些銅劍、銅矛上飾有菱形的花紋或火焰紋。菱形花紋的凹槽由蝕刻而成,然後以含有銅、錫、鐵、硅等元素的另一種合金與兵器的青銅基體接觸,通過接觸面上的擴散,形成美麗規則的紋飾。譬如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均有這種蝕刻裝飾。
  • 〈北風〉這首講的是西周末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夏曆十月),西周朝廷的大史(讀「太史」)及一些官員棄官逃離王都鎬京的事情。
  • 這兩句大意:在個人修養中要始終把自己當作荑稗那樣,保持謙卑的品德。這樣修煉出來的道德品質才會與眾不同。
  • 鄭玄就走到車前對服子慎說道:「我早就想要注《左傳》,還沒有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談論,大多和我相同,現在應該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給您。」因為如此,終於成了服氏注。
  • 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 中國的歷史,深遠而浩大。對歷史的書敘與界說,也是紛繁而龐雜。我們在此努力要做的,乃是應天時所之,盡綿薄之力,正述中國歷史,即用神傳文化史觀,光明、正面地書述華夏五千年輝煌歷史與傳統文化的概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