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羅斯福總統 二十世紀初重塑美國

文/張迪
font print 人氣: 1853
【字號】    
   標籤: tags:

美國拉什摩爾山(Mount Rushmore)的四位總統巨雕像中,西奧多‧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同華盛頓總統、杰斐遜總統和林肯總統同列。除了在政界任職外,他還做過牧場主;身為陸軍中校,組織千名志願軍騎兵團參加美西戰爭,幫助古巴人擺脫西班牙殖民者;還撰寫了三十五本書,涉及領域包括歷史、軍事戰爭、國際關係、政治理念、人物傳記、文學、自然科學、動物學、鳥類學、探險經歷。

一九一九年一月五日晚,六十歲的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如平日一樣與太太道晚安後安詳入睡,第二天沒再起來,他的兒子阿爾奇(Archie) 給其他家人發電報,「老獅子走了。」

傳奇人生

多數羅斯福的傳記作者和世人更關注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總統的卓越政績,實際上羅斯福除了在政界任職外,他還做過牧場主,在開闊的西部放牧、騎馬、狩獵;身為陸軍中校,組織一千名志愿軍騎兵團參加美國和西班牙戰爭,幫助古巴人擺脫西班牙殖民者,並因作戰驍勇被追授予榮譽勛章;作為探險家,深入非洲密林歷時近一年,狩獵後製作、帶回的珍貴動物標本被收藏在美國政府資助的史密森尼學會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後來又到巴西熱帶雨林探索一條不為人知的河流,此河流後被巴西政府命名為「羅斯福河」。

羅斯福還是多產的作家,除發表超過十五萬封信和演說稿外,他撰寫了三十五本書,涉及的領域包括歷史、軍事戰爭、國際關係、政治理念、人物傳記、文學、自然科學、動物學、鳥類學、探險經歷。從羅斯福寫作引用的書目,歷史學家推測他平均每天至少讀兩本書,包括任總統最繁忙的七年半間。阿爾奇回憶,「一天下午我聽到父親相繼與一位著名的聖經學者、鳥類專家和法國將軍交談,他們三位都承認父親比他們掌握的專業知識還豐富。」

人世間或許沒有幾個人能擁有象羅斯福那樣傳奇多彩的一生,然而這一生每一個角色的成功卻都是在歷經磨難之後鑄就的。雖出生在紐約非常富有的家族,羅斯福認為自己的一生是「艱辛奮爭的人生」(the strenuous life),「生命是一場漫長的奮爭旅程,其中的每一個勝利後就是下一場戰鬥的開始。」 (Life was one long campaign where every victory merely leaves the ground free for another battle.),他與磨難的奮戰隨出生而始。

窒息的哮喘病

一出生,羅斯福就患上嚴重的哮喘病,家人甚至擔心他不會活到四歲。幼小的羅斯福在時時恐懼死亡中度過,就感覺像有人掐住自己的脖子,企圖窒息他,整夜整夜背部挺直坐在床上,奮力吸氣,唯恐吸不到足夠的空氣捱到天亮。

那時只有父親能給他些許安慰,父親常常晚上抱著他樓上樓下的來回走。有時父親駕上馬車,把他帶到紐約的街上,希望他能大口吸些新鮮空氣,存活下來。羅斯福後來回憶,「是父親使我能呼吸,給了我力量、給了我生命。」

羅斯福的父親外表安詳、自信,被那時紐約上層社會的人稱頌有一顆「偉大的心靈」。一次父親宴請他富有的朋友們,大家推開通向餐廳的門,卻看到圍坐在豪華檀木餐桌的是一群殘疾的貧困家庭的孩子,羅斯福的父親對朋友們說,希望你們能捐錢幫助這些孩子。

身為商人和慈善家,父親捐助建立紐約兒童整形醫院、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父親教導羅斯福要對社會有責任感、使命感,基於道德和良知行事,其高尚品行影響羅斯福一生。羅斯福姐姐回憶,弟弟在做總統期間,對於任何重大決策都會先想如果父親在此位置上會如何做。

父母親雖然不斷求助最好的醫生醫治羅斯福,哮喘依舊折磨、毀壞著羅斯福的身體。十一歲時,父親對羅斯福說,「神賜予你一個美好的心智,但是你得再造你的身體,你得能掌控你的身體。」病弱的羅斯福依循父親教導,意志堅定,他每天數小時重複一個單調的動作擴展胸部;父親僱傭一個職業拳擊教練教他拳擊;每個夏天帶他野外宿營、在鄉野長途行走。

十七歲時的羅斯福雖看上去強壯了許多,仍是沒擺脫哮喘病。因疾病羅斯福一直沒去學校上學,父親都是給他聘請家教,現在準備上哈佛大學了,這是他第一次離開父親、離開家人。父親囑托他,在大學裡,要第一注重道德修為、第二注重你的身體、最後才是學業。

在大學時一位醫生在檢查了羅斯福的身體後告誡他不要從事任何劇烈運動,因為他的心臟很弱,羅斯福全然不顧,繼續錘煉自己的身體和意志,每天下午步行八英里,參加拳擊比賽。

失去親人之痛

不久,新的磨難悄然而至。大學第二年,父親患胃癌,羅斯福匆匆趕回家時父親已過世,僅四十六歲,沒能與父親見上最後一面,他在日記中寫到,「噢,父親,任何語言無法表達我多麼思念你、思念你的教誨和指導。」「我若有一點時間思考,可能會發瘋。」羅斯福投入大自然中平息傷痛,他不停地運動,遠足、游泳、划船。回到哈佛大學後,羅斯福亦不停歇,開始寫他的第一本書,《一八一二年海戰》(The Naval War of 1812),這本書出版後一直是美國海軍學院的教科書。他還加入了大學裡絕大多數的俱樂部,繁忙中不會陷入思念父親的悲傷中。

一八八零年從哈佛大學畢業,羅斯福和心愛的艾麗絲(Alice Lee)結婚,籌備在紐約的奧伊斯特貝 (Oyster Bay)建造一個大房子,美好新生活開始了。出人意料,羅斯福參與競選紐約州議員,那時的政壇是「粗俗人」的舞臺,名門望族和富家子弟不屑加入,他或許已預感到未來的使命?二十三歲的羅斯福成為紐約州最年輕的議員,父親的教誨已根植他心中,「行動起來,抓住機緣,戰勝內心的陰暗面,出去幫助需要你幫助的人」。「原則第一,個人利益在後。」

在州議員期間,羅斯福提出多項有利於民眾、公益事業的法案。他後來回憶永遠也忘不了到紐約下東城察看在家裡製作香煙工人的生活狀況,兩個家庭居住在一間房子裡,煙草滿屋堆放,髒兮兮的被褥卷在角落,殘羹剩菜散落旁邊,男人、女人、孩子們就在這間屋子裡吃住、做工。羅斯福即提出保護香煙製造工人不被僱主盤剝的法案,後被議會通過。

羅斯福每天與那些與商界勾結、腐敗只顧自身利益的官員們激烈辯論,他有雄辯的口才,聲音高昂,人們不禁開始關注、進而敬佩這位正直、率真、活力四射、來自富有階層的年輕人。兩年以後羅斯福被選為州議會少數派領袖,太太懷孕了,諸事似乎皆順。

可是磨難再次降臨。一八八二年二月的一個雨天,厚重的霧氣彌漫整個紐約州府城市,羅斯福開會中,先接到喜報,太太生了一個女兒,過了一會兒又接一份電報,太太和母親都病危。恐懼中羅斯福急奔回家,樓上的太太因嚴重腎炎已深度昏厥、認不出他來,樓下患傷寒的母親也奄奄一息。僅相隔幾個小時,母親和太太在同一天離世。那天,羅斯福的日記中只有一句,「光明在我生活中消逝。」

重塑了身體

為擺脫痛失親人之苦,羅斯福離開紐約,遠走到了北達科他州的荒山貧瘠之地 (the badlands in North Dakota),開始了艱苦的西部生活。天氣好時放牧,閑暇時讀書、寫作,冬天無論多麼寒冷都出去照顧牛群、馬匹、加固牛舍,他比其他牛仔更能吃苦耐勞。

擔任當地助理警長期間,羅斯福一次帶兩名助手追捕、逮住了三個偷船賊,他們是兇悍的慣盜,常常槍殺牛仔們的牧牛、偷竊馬匹,那時是最寒冷的冬季,羅斯福沒有依當地可接受的做法就地槍決他們,而是行程一百五十英里、九天後將他們押送回警察局送上法庭,到達目的地時他的手、腳差點被凍壞了。這個故事傳遍西部,曾嘲笑這個「四眼」(羅斯福深度近視)、東部來的「貴族公子」的牛仔們早已非常佩服他了,把羅斯福當成他們中的一員。

前後近四年的西部牛仔生活更錘煉了羅斯福的身體、意志,哮喘病沒再復發,他看上去就是一個驃悍的牛仔。後來一九一二年羅斯福再次競選總統時,在威斯康辛州 (Wisconsin) 密爾沃基市 (Milwaukee)參加一個演講的路上遇刺,子彈打進他的胸部,羅斯福竟堅持完成講演,一個半小時後才入醫院,醫生檢查時驚訝地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強健的胸膛。羅斯福真地重建了自己的身體!

羅斯福在西部廣袤的天地間體驗了大自然的和諧、神奇之美,汲取了勇氣、力量,抹去了內心的傷痛。他在書中這樣評價那段牧場經歷, 「那是一種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它教給人自立、吃苦耐勞、能果斷決策的價值觀。」( ” It was a fine, healthy life, too; it taught a man self-reliance, hardihood, and the value of instant decision.”) 羅斯福認為「沒有在北達科他州的牧場生活經歷我不會成為總統的。」

「道德問題」

一八八六年,羅斯福從北達科他州回到了紐約州,與童年青梅竹馬的女友伊迪絲(Edith Carow)結婚。他開始勤奮地寫書,其間寫的四卷《贏得西部》 (The Winning of the West)成為暢銷書。三年後他又重新在政壇任職,從公共服務局局長到紐約警察局長、海軍部副部長、紐約州長、副總統。其間辭去海軍部副部長職位,參加美西戰爭,回來後被稱為「勇猛騎士」、「民族英雄」。

一九零一年,剛剛就職半年的威廉‧麥金萊總統(William McKinley)遇刺身亡,當時四十二歲的副總統羅斯福接任,九月二十二日,羅斯福第一天闊步走入總統辦公室,那一天是他父親的生日,是巧合還是上天的安排?羅斯福感覺父親溫暖的手拍在他的肩上。歷經磨難後身體得到重塑、精神得到昇華、已有豐富人生閱歷和從政經驗的羅斯福準備好擔此突然而降的大任了嗎?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已轉型成為一個龐大的工業化國家,也隨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在面對這些新產生的問題、矛盾中,一個政府能起作用嗎?在解決問題、矛盾中會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那時沒人知道。

一上任,羅斯福就發現真正掌控美國的不是政府而是在工業化中巨富起來的大財團頭目,他們沒有任何約束地通過信托體系(trusts),壟斷社會經濟、控制美國人生活的所有方面。 貧富差距從來沒如此巨大過,那個時代,一個每天勤奮工作十小時的煤礦工人一個月掙六美元,十五美分可以在一個不錯的餐館吃一頓午餐、不到一千美元可以造一個舒適居住的房子,而這些大財團頭目們已能擁有上億、上十億美元的資產。工業巨頭們通過信托體系操控價格、消滅競爭、買官賣官。大眾,包括中產階層、小企業主、工人階層又恨又怕這些信托體系。羅斯福擔心長期如此下去會造成社會動蕩、反抗、謀殺。

任職僅五個月後,1902年初,出其不意,羅斯福以政府總統身分起訴美國最有權勢的大銀行家摩根(J. Pierpont Morgan)幾個月前剛剛成立的一個信托機構,控制西北主要鐵路線的北方證券(Northern Securities),起訴這個信托非法聯合大公司、遏制行業發展。摩根和其他財團頭目驚愕不已。

摩根,這個被描述成「最勇敢的人在他犀利的目光下也會低下頭顱」的巨亨,帶著律師團、參謀、兩位友好的參議院議員急忙與羅斯福會面,要求私下解決,羅斯福拒絕,「任何人,任何信托公司,都不可以凌駕在法律之上!」兩年後,最高法院宣判,政府勝訴,摩根的這個鐵路信托公司解散。羅斯福總統接下來又起訴了在煙草、牛肉、石油等多方面的四十多個信托公司。

「我相信大公司是我們現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羅斯福寫到,「但是我認為它們應該被約束,它們應考慮到社會大眾的整體利益而行事。」 (“I believe in corporations. They are indispensable instruments of our modern civilization; but I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be so supervised and so regulated that they shall act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羅斯福認為社會問題實質上是「道德問題」,遵循父親的教誨,他相信他的使命、責任是基於道德良知而行、維護社會公正、幫助大眾。

(“I believe in corporations. They are indispensable instruments of our modern civilization; but I believe that they should be so supervised and so regulated that they shall act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as a whole.”)

羅斯福總統認為「保護資源」也是一個「道德問題」,他認為「可以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但不能掠奪、浪費我們後代的資源。」那時的美國人還認為這個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的,小時夢想成為自然科學家的羅斯福在西部的經歷使他已看到資源開發、追求商業利益和發達的工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污染,預見到這樣無度資源開發的危險。那時一半原始森林的樹木被砍伐,十幾億噸珍貴的表層土流失,無數珍稀野生動物、鳥類被獵殺;珍稀鳥類的羽毛賣的比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貴,用來裝飾女人時尚的帽子。

羅斯福一上任,開始急迫地要保護自然資源,他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以總統令在佛羅里達州鵜鶘島(Pelican Island)設立第一個國家鳥類保護區。此後,他多次越過國會和開發商的阻撓,使用總統權限,新增了五個國家公園、十八個國家古跡、五十個國家鳥類保護區、一百五十個國家森林,把二億三千萬英畝的土地,五分之一的國土,歸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如果沒有羅斯福總統的堅持,我們將不會看到現在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原貌(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體驗大自然神奇的造化,而是一個經過開發商改造過的旅遊勝地。

「第一講壇」

羅斯福總統自己是作家,知道文字的力量,他非常尊敬作者、記者,深知媒體在傳播信息、教育大眾中起到的作用,他每天在刮鬍子的時間與記者們見面,回答提問,與他們建立良好、互動的關係。記者們、評論家們批評他,他也回應他們。一位作者批評他寫的美西戰爭中在古巴的回憶錄,這位作者說,回憶錄的題目應該是,「單槍匹馬在古巴」,作者認為羅斯福太自我主義了。羅斯福回應,「很遺憾地通知你,我的家人非常喜歡你書中對我的評價,我們都想和你見面。」

羅斯福去全國各處演說時都會邀請記者坐上他私人車,他制定政策、通過法案的理念,他稱之為「道德教化」,通過記者的報導傳給美國民眾,羅斯福稱此做法為「第一講壇」(bully pulpit)。敏銳的羅斯福很快結識了一批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他們都在當時流行的麥克盧爾雜誌(McClure’s Magazine)旗下,雜誌老板、出版商麥克盧爾先生(Samuel McClure)資助這些活躍的記者們對社會問題作長期調查、深入研究。

羅斯福和這些記者們成為朋友,傾聽他們的建議。羅斯福仔細閱讀、研究他們撰寫的反映社會現實的調查報告。記者伊達‧塔貝爾(Ida Tarbell)花兩年時間調查,揭示了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這個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創建的信托大機構壟斷市場的內幕,不僅教育了民眾,也成為羅斯福總統贏得一系列反信托體系訴訟的重要依據。

後來羅斯福總統說服國會通過的肉類產品監督法案、純凈食品和藥品法案等等有利於消費者的法案都是基於這批記者們的調查報告。總統和有社會道德良心的記者們合作、共建了這個有效的「第一講壇」。

重塑美國

羅斯福任總統期間的主要政績還包括我們熟知的,主導興建了連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一九零六年,因調停日本和俄國的衝突而獲諾貝爾和平獎,是第一位獲此榮譽的美國人。

羅斯福總統任期結束時,一系列反信托機構的訴訟案勝訴,抑制了大公司對經濟、工業的壟斷;控制了政治腐敗;規範了鐵路運輸;加強了勞工權利;保護了消費者利益;為後代保護了大片自然資源。

二十世紀初美國人在經歷著工業化帶來的巨大變革中,羅斯福好似一股充滿能量的巨大清流注入了這場變革的洪勢中。美國人第一次看到政府可以在解決經濟、社會問題中起到一個正的、積極的作用。羅斯福是否在以「道德教化」、「第一講壇」把美國從已在偏離了建國時理念的軌道上拉回來一些?羅斯福是否在以經歷諸多磨難後昇華上來而重塑了自己的意志、勇氣重塑了美國?

(作者:張迪,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博士,現任美國某軍方大學中文語言和文化教授)

參考文獻:

1. Goodwin, D.K.(2013). The Bully Pulpit: Theodore Roosevelt, William Howard Taft, and the Golden Age of Journalism.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2. Roosevelt, T. (2004). Ranch Life and the Hunting Trail. London: Pavilio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88)

3. Teddy Roosevelt: An American Lion (2003). The History Channel DVD.

4. TR: The Story of Theodore Roosevelt (1996). PBS documentary.

Dean_Franklin_-_06.04.03_Mount_Rushmore_Monument_(by-sa)-3_new

5. Wagenknecht, E. (2009). The Seven Worlds of Theodore Roosevelt. Guilford, Connecticut: The Lyons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8) #

責任編輯:古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羅斯福生長在富裕之家,但從小患有气喘病、身體衰弱。他為了驅散病魔,熱衷于步行、騎馬、拳擊等運動。他從紐約跑到北達科他州去當牛仔,風餐露宿,并經常摔斷了骨頭。以前他體弱膽小,連小小的擦傷都十分害怕,如今縱使摔斷了胳臂,仍然忍痛勇敢躍上馬背,繼續狩獵。最后他終于以無比的耐心鍛練出強壯的體魄。老羅斯福意味深長地說:“克服恐懼最佳的對策,就是——勇敢地面對它。”
  • 這個故事不但使人相信預言的真實性,而且讓人像羅斯福總統那樣感嘆“人生短暫”。作為美國曆史上有名的總統,即使知道了自己生命的極限,也無能為力啊!其實,人的生命進程是可以改變的,只不過與人的社會地位無關,而是與人的心性的高低有關。
  • 羅斯福總統一生走過的足跡,完善的保存於隱匿在百老匯與公園大道間,28號道路上的20E號宅邸紀念館內。羅斯福從出生到14歲時,一直住在此處。 這棟外牆以褐色岩石建造的紀念館有五層樓,各層房間分別展示羅斯福總統一生當中的五個時期,館內還有兩個博物展覽廳和一間書店。
  • 在美國歷史上一共有兩位羅斯福總統,一位是得過諾貝爾和平獎,有著「泰迪熊」暱稱的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美國第26任總統,任期為1901~1909,住在長島牡蠣灣,被稱作老羅斯福。另一位是至今為止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任期為1933~1945,居住在紐約上州海德帕克,人稱小羅斯福。
  • 弗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簡稱FDR,1882-1945),美國第32屆總統,是美國歷史上唯一被三次選舉為總統的人。
  • 被稱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皮影戲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將中國瀕臨式微的傳統皮影戲在美國發揚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宮演出。然而在她彌留之際,紅門劇社的風光已不如從前,她沒有後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戲遺產何去何從?
  • 1923年,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姨媽時,被中國古老藝術——皮影戲深深吸引。這位美國女孩終身未嫁,用盡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戲的創作、演出中,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甚至在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受邀赴白宮演出。
  • 近日筆者看到一則新聞: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其多個社交媒體帳號,包括暗網帳號,用中文普通話、波斯語和朝鮮語公開發布招募中國、伊朗和朝鮮線人的信息,並發布了如何安全聯繫中情局的說明。中情局副局長科恩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中國有很多人能夠獲取信息,並且對習近平政權感到不滿」,「這些人明白,通過與我們合作,他們可以幫助自己的國家.......」,這段話不禁令人想起了過去在冷戰後期的一個經典事件......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霍爾班以肖像畫聞名於後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藝復興畫家,霍爾班是以宗教題材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霍爾班在巴賽爾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畫,這些早期作品顯示出來自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和巴爾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國畫家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