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中的安排 茶神陸羽不隨凡俗 開啟中華茶道
誰是古今「茶神」「茶聖」呢?愛好茶道之人都會想起陸羽(字鴻漸、季疵,公元733年-804年)。在千年前,陸羽的足跡踏遍中國種茶名山和名泉,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並將所得結果作成了《茶經》傳世,開導後人茶文化的風尚流傳至今,並使得中華茶道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經典。陸羽對茶的研究為何能脫穎而出留下千古的功業呢?陸羽是怎樣和茶結緣的呢?冥冥中好像上天已經為茶神安排了他不同凡響的一生。一起來探索陸羽的生命之《歌》!
陸羽窮究事理 愧一事不盡其妙
《唐才子傳》卷三記載陸羽「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可見陸羽專研學問之精誠,窮究事理之專精,不見堂奧之妙不放心。又記載陸羽:「工古調歌詩,興極閑雅,著書甚多。」可見茶神陸羽是個多才多藝、多學多識之人,而且興趣於古雅之事,且用心於研究、著述,不陷於汲汲營營的流俗中。
陸羽的至交好友、才華洋溢的詩人皇甫冉,稱讚他窮究事理的功夫:「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送陸鴻漸赴越序》)。可見陸羽不僅研究茶文化,也窮究詩歌的美學,又探究儒學、佛學,是個深摯的尋道之人。同時,陸羽尋道落到實處,《新唐書‧列傳一百二十一》記載,他「聞人善,若在己,見有過者,規切至忤人」,意即,他聽聞別人的善行,就反思自身並努力學習;見他人有過失,則誠懇指出,哪怕直言觸犯讓對方不悅。
另一位陸羽的好友,大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稱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見《連句多暇贈陸三山人》)。可見陸羽一身翰墨香,而且其茶有道,仙氣煥然,耿湋感到陸羽的這一世是積累了幾世的天賦根基而來。天下許多賢士都愛與他交朋友,例如唐朝的忠烈名臣顏真卿職掌湖州時,和陸羽有很厚的交誼。據《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一‧隱逸》記載,當他與人有約時,雨雪虎狼都擋不住他前往。
唐肅宗上元年間,二十多歲的陸羽隱居苕溪,自稱桑苧翁,「闔門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徘佪不得意,或慟哭而歸」。當時人們把不循俗而行的陸羽與古代「接輿」相比擬(接輿是春秋時楚國隱士陸通,耕田避世,無意做官,披髮佯裝發狂)。陸羽一貫的「狂」,展現在他對事理、物理的追根究底,表現在誠信重諾的真心堅守。後人看到陸羽研究茶學的成果,就是他堅毅地痴心窮究,求真務實,一以貫之的實證結果。
陸羽的生命之歌
陸羽雖然在當時有詩名,可是傳世的作品僅有鴻影片羽,仙蹤邈遠。有二首他的詩和三斷句收入《全唐詩.卷三〇八.張志和 張松齡 陸羽》,其中一首題為「歌」。後人以此歌中有六個「羨」字,於是題名為「六羨歌」,可惜不能彰顯陸羽之歌的本意。
這首《歌》恰恰是陸羽表露心跡的生命之歌,對他來說,世間榮華、富貴、高官、權勢皆不羨,就醉心於茶世界,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彩的寫照。《歌》映襯了陸羽不羨凡俗名利的高潔性格。
《歌》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竟陵城在複州,《全唐詩話‧卷三》記載陸羽(陸鴻漸)的事蹟:「太和中,複州有一老僧,云是陸僧弟子,常諷(誦讀)此歌。」卷中指的陸僧即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也就是收養陸羽的老僧。可以看見陸羽此《歌》中對自己成長的竟陵城託付了深厚感情,竟陵城就是收養他的智積禪師和那一段成長歲月的標誌。
茶仙鴻羽落降竟陵
竟陵城就在今天湖北天門,清乾隆朝的《天門縣誌》記載,天門縣有一段約三里長的河道稱西江,就在姜家河至截河口這一段。陸羽自號「竟陵子」,表白自己懷念西江之情,飲水思土,汲水思人。西江水流向竟陵城;西江開啟了陸羽的茶世界。西江水漾蕩著陸羽的身世與禪寺煮茶的少年歲月。
陸羽是何許人?至今也沒人知道他的出身來處。竟陵城龍蓋寺的住持和尚智積禪師在西江水邊橋畔發現了一個嬰孩,據說當時有大雁用羽翼覆蓋、保護著他。智積禪師把這個被遺棄的娃兒帶回寺中。
陸羽的幼年到少年期間,在禪寺度過了一段歲月。也有一說,智積禪師將陸羽交與城裡學館儒師,昔日的府官李儒公收養,他的季疵一名就是李家給他取的,疵來自陸羽臉上瑕疵。到了七八歲,李儒公一家要返省,陸羽不願添其麻煩,又回到龍蓋寺。
陸羽小時候跟著禪師學會了煮茶的方法。禪僧的修行,茶是不可或缺的。陸羽非常擅長煮茶,他給智積禪師侍茶,禪師也最愛喝他煮的茶。
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長在禪院中,禪師讓他出家是很自然的事情,陸羽卻是不肯,他恥於削髮為僧。禪師就讓他當寺院雜役,做很多重活、牧牛等等。陸羽牧牛時還在牛背上學寫字,九歲開始寫文章。
陸羽身在僧院心在儒,到了十二三歲心跡仍然堅定,少年陸羽於是離開了禪院,進入戲班中。《唐才子傳》卷三中記載陸羽「性詼諧,少年匿優人中,撰《談笑》萬言」。陸羽貌醜、口吃,可是卻很風趣幽默又機智,在戲班中耍得很好,而且很敬業、專業,研究的精神也在此發揮。
奇人奇遇 人愛其才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聚會中看到陸羽演戲,愛惜其才,助其離開戲班,到竟陵城外火門山從鄒氏夫子讀書。陸羽在那苦學儒家學問幾年,進步神速。
不久,禮部員外郎崔國輔調任竟陵司馬,在那裡他見到了陸羽,非常愛惜、賞識他的才華,兩人成了莫逆。崔國輔幫助陸羽開展了踏訪茶鄉、名水之行。公元760年,青年陸羽一面避安祿山之亂,一面到江南茶鄉湖州,從事茶的調查研究,從此之後定居湖州。
陸羽以幾十年的功夫實地勘查茶山、煮茶名水,並系統整理了茶的知識,研究茶文化,作了世界第一本《茶經》傳世,確立了茶在中華文化史上的地位,若稱陸羽是中華茶道的大掌門應該是名如其實。名與利,都是清淨茶道中的雜質,陸羽怎樣去蕪存菁?他在《歌》中唱道: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明明白白表白了他的人生志願:不要名利和權位。同代的人看到的陸羽,是個返本歸真的實踐者。他在學習上的鑽研窮究,展現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和明心見性的清澈。唐代宗時曾經下詔賜陸羽太子文學、太常寺太祝等官職,但陸羽都未就職,他的鴻影飄若絕塵之仙。
《歌》展心跡 潔淨如茶
陸羽就好像絕塵的神仙,足跡迢遞遍及名山好水,然而找到了天下第一泉——廬山康王谷的谷簾泉後,他為何還「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記有陸羽作《歌》的因緣:「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說陸羽聽聞智積禪師逝世消息,哭了許久,於是作了此《歌》。
《歌》是陸羽生命之歌、心跡表露,人間的他早已從世間榮華、富貴、高官、權勢中解鎖,潛心專注於自己生命的追求,一心投入茶香世界,而《歌》始終連繫他生命的兩端。
智積禪師逝世時,也是陸羽離開龍蓋寺多年之後了。十來歲的少年郎,揮別了救命恩師、揮別了生養故土,此後一別經年。再回首,竟陵城水土依舊,恩師身跡已渺!世上誰能無父母而自生?誰能無親師而自成?智積禪師去世,正是陸羽之《歌》作成的時間,這反映陸羽的一片感懷心跡。西江水流到竟陵城下,是偶然嗎?是天作的自然;陸羽身在竟陵城水濱被智積禪師抱起,是偶然嗎?是命運的必然。陸羽飛離了巢、揮離了禪寺,不是投向功名利祿,而是去尋找茶的原鄉、生命的真鄉,這是茶仙生命的決然。
茶仙陸羽與智積禪師,他倆在塵世中狀似不期然的結緣,人生聚散如短暫茶花泡沫的隱去。他們偶然相遇、自然地分離,一個未問歸期,一個也沒說歸期,他們的相遇養成了一個未來的茶聖,留下了上天牽線之緣——茶在人間。
@*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