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審判的歷史準備 系列之三

昨天和今天的動物莊園

文/章閣
font print 人氣: 783
【字號】    
   標籤: tags:

幾乎每個學過高中英語的人都熟悉喬治·奧威爾的小說《動物莊園》。雖然這部影片也放在兒童音像店,但這不是一個真正為孩子們睡覺前講的故事。喬治·奧威爾是超越時代的政治預言家,也曾是美國著名雜誌《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動物莊園》著作版本之一的封面。 (www.sfweekly.com/)

現實與書 何其相似

當今中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會被掛上房奴、車奴、卡奴、證奴、錢奴等標籤。如果比較一下,同樣的才能、同樣的工作時間,創造的價值,在共產社會和民主國家,薪金的收入天壤之別。人們會問:是誰讓國人的勞動力如此廉價到沒有尊嚴?儘管手執iPhone,身著名牌,面對「奴」字打頭的標籤,時常會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受,究竟生活在哪個年代?

半個多世紀以前,奧威爾撰寫的一本大人的寓言《動物莊園》為我們認識現實社會的種種奴役,打開了一扇窗。

《動物莊園》的作者,被譽為「20世紀冬季的良心」的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維基百科)

《動物莊園》講述了動物造反的醞釀、興起和演變的全過程。曼納莊園 (Manor Farm) 的動物不堪忍受人類、農場主瓊斯 (Mr. Jones) 的壓迫,在豬的帶領下起來反抗,趕走了農場主。動物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農場從此也更名為「動物莊園」,奉行「所有動物一律平等」。

不過之後,兩隻處於領導地位的豬「拿破侖」(Napoleon) 和「雪球」(Snowball)為了權力互相傾軋,勝利的拿破侖動用輿論宣布雪球是叛徒、內奸。此後,獲取了領導權的種豬拿破侖擁有了越來越多越大的權力,成為新的特權階層;動物們稍有不滿,便會招致血腥的屠殺和清洗,最終農莊的「七誡」被修改為「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動物們又回到從前的悲慘狀況。

整部寓言故事共分為十章,每一章節都有具體的影射,為了便於讀者了解寓言的中心和概貌,特此簡述其部分章節如下。並用對現實中國的驚鴻一瞥,來看看70年前的奧威爾,有著怎樣的遠見卓識。

老少校的夢

書中:第一章,《老少校的夢》。講動物造反的起因。老少校麥哲臨死前,在大榖倉召開了一次動物大會,把他的造反之夢講給動物們聽。他認為「幾乎我們的全部勞動所得都被人類竊取走了」,所以他教唆動物們「人就是我們唯一真正的仇敵。把人從我們的生活中消除掉,飢餓與過度勞累的根子就會永遠拔掉。」為了使動物富足,達到這個目地的唯一方式就是造反。書中講到:「只要驅除了人,我們的勞動所得就會全歸我們自己,而且幾乎在一夜之間,我們就會變得富足而自由。」「為了消除人類,全力以赴,不分晝夜地奮鬥!」

現實:共產主義是反人類的主義,為了消滅人類而來,為了消滅人類不遺餘力的全力以赴。而且建造這個社會,是要以消滅全人類的代價來建造。具體那是什麼樣的社會,書中的老麥哲說「我無法把它描述出來」,我們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趕走瓊斯

書中第二章,《趕走瓊斯》。是講動物造反。老麥哲死後,有三頭豬把它的訓導琢磨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他們稱之為「動物主義」。仲夏日(Midsummer Day)那天,由於母牛的暴動,引起所有動物的造反,它們迅速占領了農場主瓊斯的家,並把所有能引起動物聯想到瓊斯先生的東西全部摧毀。豬把「動物主義」簡化為「七誡」,獲得一致通過。

現實:「七誡」不過是統治者隨時可以更改的工具;如何解釋,如何執行,執行與否,都不過是統治者的一句話;寓言故事中,豬為了統治動物,多次修改「七誡」,七條原則改到最後只剩下一條,那一條也絕對是為了服務極權統治而定義的。

奧威爾在《政治與文學》中講到:「統治集團為了保有自己的地位,必須裝扮成是一貫正確的。由於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一貫正確的,所以有必要重新安排過去的事件,以顯得這些錯誤根本沒有犯過,或者認為虛擬的勝利卻是實際發生過的。」如《九評共產黨》所述,中共正是不斷變化原則和立場者的典型:「建黨八十年來的十六次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竟對其黨章修改了十六次,而奪取政權之後的五十年,對中國憲法大改了五次。」

自己管理自己

書中第三章,《自己管理自己》。造反後,動物自以為當家作主,每一個都很狂熱的賣力幹活,特別是拳擊手 (Boxer)和苜蓿(Clover) 這兩匹馬。而豬是管理層,不生產不勞動,高呼密集的口號,蠱惑動物,設計牛蹄牛角旗。對於背不了「七誡」的雞鴨,雪球把它簡化為「四條腿好,兩條腿壞」。牛奶和蘋果逐漸被豬霸占,引起不滿,狂熱善言的胖小豬尖噪 (Squealer) 說豬是動物的領導,為避免瓊斯先生復辟,身為管理層的豬理應享有權力。

現實:當權者永遠有特權,哪怕當年他們在奪取政權的時候多麼信誓旦旦,最終他們一樣會享用大麥,酒,在床上睡覺,用兩隻腳走路。他們一邊口口聲聲告訴人民美帝亡我之心如何不死,但卻將自己的妻子兒女、三姑六姨都送到美國,在那邊過足「苦」日子。

牛棚戰役

書中:第四章,《牛棚戰役》。講動物農場打敗人類的武裝干涉。由於動物莊園是全英格蘭唯一由動物自己管理的莊園。那些雞的蛋被無償征用,蘋果園的小牧場本來是留給退休動物的養老用,後來卻說牧草已經耗盡,需要重新耕種,但不久以後便真相大白,原來拿破侖在那裡播種大麥給豬們享用。動物開始抗暴,各地不斷掀起抗暴的浪潮。

現實: 近幾年來,中國每年一百人以上的群體性維權抗暴事件超過20萬起,平均每天超過500起。中共不是被外部的力量所消滅,而是毀自它所豢養的谷俊山、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們……,這些大大小小的城狐碩鼠白眼狼,便是「共產主義掘墓人」,他們把國家積攢的財富分光、吃盡。

屠殺同類

書中:第七章,《屠殺同類》。是動物農場的刑訊逼供、血腥殺戮。風車倒塌後,經濟形勢嚴峻,為了履行向人類出售雞蛋的合同,尖噪下令,雞蛋必須全部上繳,引起母雞造反。拿破侖和尖噪利用「雪球」事件,炒作輿論轉移視線。比如:說雪球勾結人做交易,勾結老鼠在內部搞破壞,殺害同類等等,導致人人自危,誰也不敢講真話。

現實中國:中共對法輪功學員器官的活體摘除,可謂此等殺戮之登峰造極。其屠殺同類之冷血、之邪惡,遠遠超出了任何動物與人類的想像。

墮落的語言可敗壞思想

奧威爾以小說寓言影射極權主義的狂熱、荒謬和屠戮。由於極權的產生,也直接引起了語言的墮落。在他的眼中,極權統治者運用語言作為掩蓋事實真相的幕布,作為粉飾現實,蠱惑民心的的工具。

奧威爾說:「政治語言的目的就是使謊言聽起來像真理,謀殺聽起來值得尊敬,同時給完全虛無縹緲的事物以實在的質感。」這一現像,在現在的共產國家,比如中國、北韓就很突出,不管黨犯下多大的錯,在黨的喉舌話語系統中,永遠都是「偉大、光榮、正確」。

就像寓言中所說的,一隻雞常對另一隻雞講:「在我們的領袖拿破侖的指引下,我在六天之內下了五顆蛋」,兩頭正在飲水的牛聲稱:「多虧拿破侖同志的領導,這水喝起來真甜呀!」

奧威爾表示,他寫作的目地,一是為了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二是為了把世界推到一定的方向,幫助人樹立起正確的思想。他認為:「黨是腐朽的,它提倡艱苦樸素,只不過是一種掩蓋罪惡的偽裝。如果它能使他們都染上麻風和梅毒,它一定十分樂意這麼做!凡是能夠腐化、削弱、破壞的事情,它都樂意做!」

正在上演的續集和大結局

奧威爾既不是哲學家,也不是政治學家,他以純粹的生活感觸,敏銳的直覺,真實的記載那個年代的世界,以及他的真實思想。一本政治寓言能在他不在世之後的50多年裡,得到歷史有目共睹的見證,人的獨立思考,能夠帶給世人前瞻性和預言性的思想。

除卻思想上的啟迪外,《動物莊園》中的情節,在今天的人類社會還在繼續。我們這一代人正在經歷的、即將看到的事情,都在給奧威爾講過的故事寫著續集。

既然書中的寓言大都變成了預言,書中種種情節尤其和今日中共治下的中國如此驚人的相似,那麼可以預見這個故事的大結局,理應是思想覺醒的人民告別中共與中共的解體,一定的。

(參考資料: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之《動物莊園(Animal Farm)》)

責任編輯: 古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部作品是在奧威爾供職於BBC時利用4個月的業餘時間創作的。剛開始,由於小說題材敏感、主題尖銳,竟有12家英美出版社拒印。而一旦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的轟動,在英美讀書界獲得經久不衰的好評。
  •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是英國人,本名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1903年6月25日出生於印度,當時,他的父親在當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職,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家屬於「中產階級的下層,或沒有錢財的中產家庭」。
  • (BBC報導)二戰年代的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 - 1950)的20封私人信件,其中包括不少情書在倫敦拍賣,總共獲得84,000英鎊。
  • 2013年3月,總部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報告,預測在2016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與此同時,中國的軍費開支業已排在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並且在以每年兩位數的速率增長。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在2013年做的調查估計,世界上多數人相信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為領導世界的超級大國。
  • 被稱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皮影戲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將中國瀕臨式微的傳統皮影戲在美國發揚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宮演出。然而在她彌留之際,紅門劇社的風光已不如從前,她沒有後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戲遺產何去何從?
  • 1923年,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姨媽時,被中國古老藝術——皮影戲深深吸引。這位美國女孩終身未嫁,用盡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戲的創作、演出中,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甚至在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受邀赴白宮演出。
  • 近日筆者看到一則新聞:美國中央情報局在其多個社交媒體帳號,包括暗網帳號,用中文普通話、波斯語和朝鮮語公開發布招募中國、伊朗和朝鮮線人的信息,並發布了如何安全聯繫中情局的說明。中情局副局長科恩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中國有很多人能夠獲取信息,並且對習近平政權感到不滿」,「這些人明白,通過與我們合作,他們可以幫助自己的國家.......」,這段話不禁令人想起了過去在冷戰後期的一個經典事件......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霍爾班以肖像畫聞名於後世,但如同所有的文藝復興畫家,霍爾班是以宗教題材開始他的職業生涯的。霍爾班在巴賽爾的主要作品是宗教畫,這些早期作品顯示出來自丟勒、格呂內瓦爾德和巴爾登格里恩(Hans Baldung Grien)等德國畫家的影響。
  • 小漢斯‧霍爾班生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市(Augsburg),屬於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北方的畫家與版畫家。他被公認為十六世紀時期最偉大的人物肖像畫家之一,除了肖像畫之外,他的作品還包含宗教畫、警世內容的版畫等等。特別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畫用於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畫,在傳播新教思潮的時代裡,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