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买彩票app

古代君王如何避禍 原來訣竅在這裡

作者:天羽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在災難面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理方法,而古代的明君卻是這樣避禍的。

文王的避禍訣竅

周文王即位八年了,某年六月,文王臥病在床五天而地震,震動範圍東西南北不出國都四郊。百官都請求說:「我們聽說,地之所以震動是為君主的緣故。如今大王您臥病五天而地震,震動範圍四面不超出國都四郊,群臣都十身恐懼,說『請王把災禍移走』。」

文王說:「怎麼移走它呢?」臣子回答說:「徵發徭役,發動民眾,來增築國都的城牆,大概就可以把災禍移走吧。」

文王說:「不行。上天顯現怪異是藉以懲罰有罪的人。我必定有罪,所以天藉此懲罰我。如今特為此徵發徭役,發動民眾,親來增築國都城牆,這是加重我的罪過。這麼辦不行。我願意改變過去的行為,增加美善的品德,來移走災禍,或許可以免除災禍吧。」

於是文王慎重對待禮法、聘問,用以結交諸侯,整飭辭誇、禮品,用以禮賢下士;頒布爵位、等級、田地,用以賞賜群臣。沒過多久,文王的病就好了。文王即位八年而地震,地震之後又在位四十三年,文王共蒞臨王位五十一年而死。

宋景公寧願自己承擔罪過 不嫁禍臣民

宋景公在位的時候,火星出現在心宿的位置。景公害怕,召見子韋,向他詢問道:「火星出現在心宿,這是什麼徵兆呢?」子韋說:「火星代表上天的懲罰,心宿是宋國的分野,災禍當降臨在國君您的身上。雖然如此,災禍可以轉移給宰相。」

景公說:「宰相是跟我一起治理國家的人,卻要把死亡轉嫁給他,這不吉利。 」子韋說:「災鍋可以轉移給百姓。」景公說:「百姓死了,我將紿誰當國君呢?我寧肯獨自去死!」子韋說:「還可以把災禍轉移給農業收成。」

景公說:「農業收成受到損害,百姓就會遭受飢荒,百姓遭受飢荒必死。給百姓當國君,卻殺害自己的百蛀,以求使自己活下去,那誰還會把我當作國君?這是我的命數本來已經到頭了,你不要再說了!」子韋立刻離開所立之處,面向北拜兩拜說:「我祝賀您!天居於高處卻可以聽到地上的一切,您有符合最高尚道德的三句話,天一定獎賞您三次,今夜火星一定後退三舍,您可以延壽二十一年。」

景公說:「你根據什麼知道這樣呢?」子韋回答說:「您有三旬美善之吉,所以必得三次獎賞,因此火星一定後退三舍。遷移一舍要經過七顆星,一顆星代表一年,三七二十一年,所以我說『您可延壽二十一年』。我請求守候在宮殿台階之下現察火星,火星如不後退,我甘願一死。」這夜火星果然後退了三舍。

在災禍面前,能夠做到上面兩位的,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會有好報的。在災難面前,能夠替別人著想的,就能夠順利走出劫難。古往今來皆如此。@

責任編輯:洪偉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 (shown)有一天雨下得太久,溪水滿漲,水勢洶湧橫衝直撞,把民房都衝失了......
  • (shown)真正的佛教徒都是不執著於金錢的,他們把一顆善心看成是第一位的。
  • 清朝江蘇溧陽縣縣衙中,有一名掌管刑事訴訟的書吏,姓焦。他為人正直,常常為眾人排憂解難,因此為鄉人所尊敬。他鄰居家的兒子,年齡不到十八歲,但卻好勇鬥狠,焦某少不得為他調解事端,是故鄰家子對他十分感激。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