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不老 禍福吉凶盡在其中

font print 人氣: 2127
【字號】    
   標籤: tags:

「善惡必報」的天理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經常見諸於古典文化典籍裡,構成了古典文學如小說、散文、隨筆等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人幾千年世代相傳的口頭禪。

(Fotolia)

《增廣賢文》有云:「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人間私語,天聞如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太上感應篇》有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中國老百姓對「善惡必報」也有其通俗明白的理解和表達,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腳上的泡——自己走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來世我當牛做馬報答您的大恩大德。」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願意閱讀這些古典著作,即使被當成作業來閱讀,也不會相信善惡必報的故事。爺爺、奶奶講的故事,他們不願意聽,視為「老話」、老生常談,並取笑老人們愚昧、不講科學、封建迷信等。

實際上「老話」不老,這可是千百年流傳到今天的天理,用老百姓自己的通俗語言表達,人一生的命運以及兒孫們的禍福吉凶盡在其中。

小的時候,老人們最愛講的一句話是:祖上積德,後世兒孫有好報。我們很愛聽,也相信老人們講的沒錯,也看到身邊發生的很多天災人禍之事,老人們的感嘆都是:「作孽啊,不做好人的報應。」後來讀了大學,接觸了許多古典書籍,裡面有大量的有關這方面故事的記載,都是那個時代的真人真事,在此摘取一例:

清朝康熙四年,杭州城遭大火,幾天幾夜不熄,燒了上千家的房屋。官員們都出動去救火。眾人看見火光中有一個穿金甲的神人,手執紅旗,圍繞著一座宅院,左右指揮。火一燒到這裡時,便退了回去。大火熄滅後,在一片瓦礫之中,只有這一座宅院孤立獨存。原來這座宅院是一個北新關吏姓顧的房子。這時顧正奉命到江南出差,還未回來,家中只有婦人和幾個孩子。大家都很驚訝,不知道為甚麼大火不燒他家。

原來,當顧出差到江南的時候,泊舟在蘇州河邊。黃昏時,看見一個少婦沿河哭泣。顧問她為甚麼哭,她說:「我丈夫因為無法交納價值五十金的糧食,被官府關在牢房裡拷問追逼,命在旦夕。我不忍心看見丈夫先死,所以到這裡來尋短見。」顧馬上從口袋中取出五十金交付給她。少婦拜謝而去。顧辦完公事後又經過這裡,偶然間到酒店飲酒,酒店對面就是這個少婦的家,少婦看見顧,告訴自己的丈夫。夫妻倆邀請他到家中,置酒款待,留他住宿,少婦的丈夫對少婦說:「救命之恩無以報,你今晚就陪他睡覺來報答他。」到了半夜,少婦來到顧的房間,顧毅然拒絕,起身披上衣服,回到自己的船中。

顧回到家中,慰問的人接踵而至,紛紛詢問他有甚麼回天的功德。顧茫然不知。經大家一再追問他,才說出了前幾天發生的那件事情。大家屈指一算,與起火的時間正好一致。

人發自內心的善念善行,就能得到上天的護佑。顧遠在江南,其善行就能得到全家免於火災而平安的福報。

--摘編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洪偉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後來,曹彬帶兵攻打蜀地,在佔領遂寧時,他部下的將士都主張要屠殺城中百姓......
  • (shown)古語云「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細思其言,頗含人生經典哲理。
  • (shown)朋友看到他一個人在廟裡的庭院裡轉圈圈,還點頭哈腰,嘴裡不停的說著「饒命」的話.....
  • 我們現在就以歷史為鑒,看看到底是不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有一種美德叫拾金不昧,從古至今,拾金不昧者皆有福報,或是發家,或是後世子孫發達,或是高中,或是疾病去除。不信,看看清朝梁恭辰所著的《勸戒錄》中記述的幾個故事。
  • 更多證據顯現,靈魂真的存在,擁有多世記憶!前世殘酷折磨囚犯,泰國醫院院長怎樣才能還清罪業?《未解之謎》
  • 害了人命,自然是要償還的,自古都是如此,即便陽間法律無法審判,上天也絕不饒過,無論時間長短。有的是當世遭索命,有的是隔世被索命,以下三個發生在清朝的神異故事就在告訴世人:無論何時害了人命都難逃報應的。
  • 古今中外,在劇火的大災難發生時,誰能讓「神出手」得到奇跡福祐呢? 本文這些真人實事給了我們參考的好指引! 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善有善報,可能是事後報,也可能是立即就報!報應不爽呀!
  • 清朝撰寫《勸戒錄》的梁恭辰的父親曾擔任江蘇布政使,與蘇州江鐵君是以詩文相交的朋友。江鐵君曾出家為僧,後又還俗,回歸儒學,不過他應該還是相信因果報應的。他曾講了這樣幾件離奇之事。
  • 常人中有「好人沒好報」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有些人做了善事,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善報,甚至還遭遇不好之事,因此感覺老天不公,甚至抱怨老天。殊不知天理衡量著一切,禍福早已註定,好人遇到的壞事,恰恰是老天在幫你消減之前的罪業,以讓你在消減完罪業後,來世得福報。清朝梁恭辰編撰的《勸戒錄》中記述了兩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