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樂曲欣賞】 燈月交輝
【大紀元2015年03月02日訊】「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下載連接
去年正月十五,燈會明亮得如同白晝;我們約定好,在月兒升上柳樹梢時見面。今年正月十五,月與燈依舊那麼明亮;我卻看不到去年的那個人了……
這闕歐陽修的詞作,為熱鬧璀璨的元宵燈會,添上了一筆美麗的詩意。就如同蘇軾《水調歌頭》和中秋明月的連結一樣;這首作品也成為代代華人對元宵燈會最溫柔的思念。
音頻:【中國古典樂曲欣賞】燈月交輝
「元宵節」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日;在這一天,寒冬將盡,大地春回,家人都要團圓在一塊兒。相傳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為了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月圓這天,自黃昏至清晨,整個皇城都要徹夜點燈。在中國古典樂曲中,也有描繪這燈火輝煌、「花市燈如晝」的作品。 我們一塊兒來聽聽:琵琶曲《燈月交輝》。
【燈月交輝】 琵琶:吳玉霞
人間萬家燈火,琉璃寶石一般,輝映著天上的明月;月中嫦娥若有知有情,是否也要欣羨神州大地這份富庶繁華呢?
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以「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來形容元宵燈夜的華美。而您知道嗎?「破鏡重圓」這個典故也和元宵節有關喔!
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她能詩能文,容貌又絕色清妍,是著名的「美才女」。樂昌公主金枝玉葉,但選擇夫婿卻不以門第為念,她自有看法,下嫁江南才子徐德言。
當時楊堅已在北方建立隋朝,陳國國力日益衰頹,隨時都可能被楊堅所滅。徐德言對樂昌公主說:「以你的容貌才情、身份地位,如果國家滅亡,一定會被強擄入權貴豪門,恐怕我們會永遠分離啊」。
徐德言把一枚銅鏡破成兩半,夫妻倆各藏半邊,並與公主約定:「如果夫妻分離,在正月十五那天,將此半片銅鏡拿到街市叫賣,如果我還倖存,定會再執銅鏡與你相聚」!
陳國後來果然被楊堅所滅,公主和徐德言在戰火中流離失散。楊堅見樂昌公主貌美如花,便將她賜給了大將軍楊素。
楊素輔佐楊堅建立隋朝,也是一位才華出眾、文韜武略的名將。楊素寵愛著這位南方佳麗,然而樂昌公主卻難展歡顏。在楊素府中,公主望穿秋水,日日牽掛著夫君徐德言。
正月十五元宵燈夜,公主依照與丈夫的約定,命僕人拿著半片銅鏡到街市叫賣,可是天遙地遠,人海茫茫,該到哪裏尋找夫君……
我們先接著聆賞,浙江箏曲--《燈月交輝》。
【燈月交輝】 古箏:胡曉艷
樂昌公主終於在第三年元宵夜,找到了徐德言。徐德言拿出自己珍藏的半片銅鏡,兩鏡合一,破鏡再圓。徐德言感慨地流下男兒淚,他不敢奢望能與妻子再續前緣,於是題詩一首,送給公主--「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故事最終有了溫馨的結局:楊素終於知曉樂昌公主鬱鬱寡歡的原因,他不忍拆散這對情意深篤的夫妻,決定將公主送還給徐德言;還贈予一筆錢財,讓兩人回歸江南故里。
楊素那不奪人所愛的氣度教人感動;不僅成就一段佳話,更讓元宵夜有了暖暖的溫度。
琵琶曲《燈月交輝》源自江蘇南方的鑼鼓音樂,曲中以右手快速彈挑來模擬鑼鼓的節奏。尤其有許多後半拍起音的小句子,特別顯得歡慶、活潑。古箏演奏的《燈月交輝》則是一首傳統浙江箏曲,浙江箏特有的流麗清艷,彷彿真能勾勒出「淚濕春衫袖」的伊人倩影呢。
最後請欣賞廣東音樂樂曲--《一錠金》。
這裡是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在這錦繡燈火中,願您渡過美好的一年。我們下次空中再見!
責任編輯: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