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公司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shouye
教輔經驗

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九)

自卑感造成的行為偏差兒童(5)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之四,〈我不好,你好?〉的兒童:

灰心、絕望、無助、自暴自棄是其行為目的。

(一)主要的候選人︰

1、一再失敗的兒童,包括低成就的兒童,智慧不足兒童,學習障礙兒等。

2、一再被斥責為愚笨的兒童。

3、被老師或父母過高的期望〈父母老是拿左鄰右舍的同學的好成績,或自己家中成績優秀的兄弟姊妹,來與該童比較,使他感覺永遠不如人〉而一再挫折的兒童。

4、兒童環境巨變:如國中生改編至升學班,突然面對許多優秀學生的競爭,功課嚴重落後至倒數第一、二名。或父母離異,父母均不要該生,父親做生意忙,常常出國,在家時常常責罵該生、該生面對如此無可奈何的境遇,形成「我不好,你好?」〈無可奈何〉。

(二)主要的行為問題︰

1、主要行為特徵:絕望、灰心(powerlessness)

2、表像行為是:(逃避、退縮的行為;精神疾病)

(1)、 逃避(每天8:30才來上課)、退縮的行為(下課時間不理人,自己看故事書)、不參與(班級事一概不參加)。

怠惰(上課不專心、睡覺;家庭作業拖拖拉拉,寫到三更半夜)、愚蠢(無目的地亂舉手);荒繆(晚上上網色情網站聊天室電玩至淩晨)。

放棄(走路沒精神。別的同學侵犯他也不在意,不會站出來為自己說話。);無所謂(對處罰不在意、不改進;不在乎別人的約束;對所有的功課均無所謂,不在意成績)。

自卑、孤獨(回家時,只有打電動及看電視);躲在教室的牆角(用「不知道」來塘塞所有的「為什麼?」的問題)。

(2)、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性疾患、變態恐懼症、飲食困難、酗酒、嗑藥。

(三)處理對策︰

1、沒有失敗的教學〈成就感教學〉:

運用串連法〈chaining〉、褪除法〈fading〉、行為塑造法〈shaping〉等教學法,保障兒童學習過程沒有失敗的經驗,只有成功的經驗。這類兒童已經喪失自信心,任何挫折的經驗都會加深無助感。保障學生學習過程不再失敗是絕對需要的。

2、認知改變:

(1)努力取向的價值觀:筆者把人類的價值觀,分為能力取向的價值觀及努力取向的價值觀。前者看重事情的結果,並把成功與失敗和個人的能力劃上等號,因此這種人會非常注意成功與失敗。能力取向價值觀的人,稍遇挫折便一敗塗地、自己了斷。後者看重過程不問結果,即是所謂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此培養學生的努力價值觀,可以幫助他抵抗失敗的傷害。臨床經驗中,相當多數的父母太過注重兒童的成績,因而在有意無意中培養出學童能力取向的價值觀,使得兒童挫折容忍度極低,稍不如意便灰心喪志。

(2)再歸因訓練︰

一般而言,失望灰心的兒童通常都已發展出自我擊敗的歸因,即任何成功都歸之於外在因素造成,反之任何失敗經驗都歸之於自身的責任。對這種自我擊敗歸因的兒童,成功的經驗對他無濟於事,而任何失敗經驗卻會加深絕望的想法。根本解決之道是改變其自我擊敗歸因變成自我貼金的歸因。所謂自我貼金的歸因是,成功經驗歸之於自身的努力或能力,而失敗的經驗歸之於外在的因素,如運氣或工作難度。雖然自我貼金的歸因並非健康的歸因,但是為了拯救極度失望的兒童,不得不用此重藥。

(3)指導學生作自我比較,而非相互比較。自我比較有兩個方法:其一是設定可達成的目標,要求該生努力達成;其二是和昨日我相互比較以求進步。此二種方法均可培養學生之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的動機。

(4)命運(受命所運)與運命(運轉命運)。命運無法改變,但是接受命運的方式是可以改變的。

(5)利用該生的優點做灘頭堡,攻破「我不好」的感覺。指導好行為並立即增強該行為,以期待改變對未來的期望。

3、若已經發展成精神疾病〈憂鬱症〉,需找精神科醫生治療。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