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聖哲孫中山》之五‧建國實錄(2)

作者:袁定華
font print 人氣: 262
【字號】    
   標籤: tags:

(編者按)今年11月12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150歲(虛歲)誕辰,大紀元網站從黃花崗雜誌獲得授權,連載《千古聖哲孫中山》,以供讀者瞭解國父的生平事跡。

之五:建國實錄(2)

孫中山先生在自述革命經過時曾謂:「辛亥八月十九日,革命軍起於武昌,擁黎元洪為都督。各省革命黨人,不約而同,紛起以應,數日之內,光復行省十有五,遂於南京組織臨時政府,舉余為臨時大總統。清廷命袁世凱與臨時政府議和,遂使清帝退位,民國統一,余乃辭職,推薦袁世凱於參議院,續任為臨時大總統焉。此一役也,為中國之大事,其得失利害,實影響於以後全體國民之禍福,不可以不深論也。

「此役所得之結果,一為蕩滌二百六十餘年之恥辱,使國內諸民族一切平等,無復軋轢淩制之像;二為剷除四千餘年君主專制之跡,使民主政治,於以開始。自經此役,中國民族獨立之性質與能力,屹然於世界,不可動搖。自經此役,中國民主政治已為國人所公認,此後復辟帝制諸幻想,皆為得罪於國人而不能存在。此其結果之偉大,洵足於中國歷史上,大書特書,而百世皆蒙其利者也」。(17)

關於議和讓袁對革命所造成之傷害,以及孫中山先生在此過程中之態度,胡漢民記其事云:「當時最大問題,無過議和,議和之目的,在清帝退位,而清室以取得優待為條件,袁世凱以取得政權為條件。袁一方挾滿族以難民黨,一方則張民黨以迫清廷,時人謂之新式曹操。……優待條件非民國所宜有,留尊號於別宮,聽其竊以自娛,雖曰等於兒戲,仍足惑人視聽。又許以數百萬歲費,為遜讓之報酬,使廢朝之皇族,猶有所養,可雲過厚不當。然此由於革命之得失,無關宏旨。至舉政權讓之專制之餘孽、軍閥之首領袁世凱其人,則與革命主義為根本矛盾,真所謂「鑄六州之鐵,成此大錯」矣!先生始終不願妥協,而內外負重要責任之同志則悉傾於議和,大抵分為三派之說。其持中國固有之宗法倫理思想者,則曰:「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以功成而不居。」其持歐西無政府主義者,則曰:「權力為天下之罪惡,為政權而延長戰爭,更無可以自恕。」其僅識日本倒幕維新,而不覺修正改良派社會主義之毒者,則曰:「武裝革命之時期已過,當注全力以爭國會與憲法,即為鞏固共和,實現民治之正軌。」余集諸人意見,以陳于先生,先生於時,亦不能不委曲以從眾議」。(18)

在清帝溥儀(宣統)宣佈退位的前一日,即二月十一日,袁世凱曾致電南京臨時政府謂:他已署名大清皇帝辭位詔,並表示永遠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袁電曰:「南京孫大總統、參議院、各部總長、武昌黎副總統同鑒: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窮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佈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現在統一組織,至重且繁,世凱極願南行,暢領大教,共謀進行之法。祗因北方秩序不易維持,軍旅如林須加部署;而東北人心未盡一致,稍有動搖,牽涉全國,諸君皆洞察時局,必能諒此苦衷。至共和建設重要問題,諸君研究有素,成算在胸,應如何協商統一組織之法,尚希迅即見教」。(19)

電文中字裏行間無不透出,清帝辭位,共和確立之功,全在他袁世凱翻手覆手之間。這時的袁世凱,已是躊躇滿志,春風滿懷。立即將一個套拋向南京政府。

固本培元,一諾千金。孫中山以清室已於十二日宣佈退位,而袁世凱亦宣佈贊成共和,乃遵守承諾,十三日即向參議院提出辭職諮文,但為鞏固民國計,特提出三項附帶條件。諮文曰:
「前後和議情形,並昨日伍代表得北京一電,本處又接北京一電,又接唐紹儀電,均經咨明貴院在案。本總統以為我國民之志,在建設共和,傾覆專制,義師大起,全國景從。清帝鑒於大勢,知保存君位必然無效,遂有退位之議。今既宣佈退位,贊成共和,承認中華民國,從此帝制永不留存於中國之內,民國目的亦已達到。當締造民國之始,本總統被選為公僕,宣言、誓書,實以傾覆專制,鞏固民國,圖謀民生幸福為任,誓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本總統即行辭職。現在清帝退位,專制已除,南北一心,更無變亂,民國為各國承認,旦夕可期,本總統當踐誓言,辭職引退。為此咨告貴院,應代表國民之公意,速舉賢能,來南京接事,以便解職。

「 附條件辦法入左:
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
二、辭職後,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解職;
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佈之一切法制章程 」。
孫先生所提三項附帶條件,極為重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先生強調: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設於南京,是各省代表所議定,即是間接之全民公決,是民意所在,民心歸向,具有法律地位,不能更改;俟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解職,這就是說,在孫中山辭職後,參議院舉定新總統到任之前,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仍然行使政府職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是用法律的形式,將共和國的國體和政體正式確立,在憲法未制定、實行以前,本約法之效力與憲法等,新總統當然必須遵守。孫先生以此鞏固國基,預防後患。此後的「討袁」、「護法」,其法理皆本於此。

同日,孫中山先生又向參議院提出薦袁世凱自代諮文:「今日本總統提出辭職,要求改選賢能。選舉之事,原國民公權,本總統無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電北京,有約以清帝實行退位,袁世凱君宣佈政見贊成共和,即當推讓,提議於貴院,亦表同情。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成,舉為公僕,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賦予經驗,民國統一,賴有建設之才,故敢以私見貢薦於貴院。請為民國前途熟計,無失當選之人,大舉幸甚。此咨」。

為了破除袁世凱拋給臨時政府的套,孫中山於二月十三日再度複電袁世凱:「萬急。北京袁慰亭先生鑒:電悉。文以菲材,辱膺國民推戴,受任以來,拮据張惶,力不副願,嚐恐覆餗貽羞,負國民委託之重。自慚受任無狀,日夜希冀推賢讓能,苟得如君者舉而自代,其締造國民幸福,尚非意料所能預揣,文即引躬退在草野,為一共和國民,於願已非常滿足。無如時勢未來,形格勢禁,致公未得即遂共和進行之願,文實屍位至今。幸今清帝遜位,民國確立,維持北方各部,統一南北,實惟公一人是賴。語云:英雄造時勢,蓋謂是也。文徒復何功?過蒙獎譽,曷勝媿汗。新舊交替,萬機待舉,遺大投艱,非公莫辦。謹虛左位,以俟明哲,曷勝佇立翹望之至」。

開國諸端大事,一切部署就緒,孫中山即通電全國,定於二月十五日舉行民國統一大典。通電曰:「南北各省都督、各軍司令、天津民意報李石曾及各國各報館均鑒:現在清帝業已退位,民國統一,茲定於本月十五日舉行民國統一大慶典。孫文。元(二月十三日)」。

二月十五日下午二點,孫中山在總統府主持慶賀南北統一共和成立典禮,併發表演說。演說極為簡要:「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公慰庭為民國之友,蓋於民國成立事業,功績極大。今日參議院選舉總統,若袁公當選,余深信必能鞏固民國。至臨時政府仍設南京。余於解職後,亦仍願盡力於新政府也」。

孫中山在總統府主持慶賀南北統一共和成立典禮的同時,致電北方各將領賀南北統一成功。電曰:「……各路將士鑒:清帝辭位,由專制變為共和,實項城維持之力,更諸將士贊助之功,四萬萬人受福無窮,深堪嘉佩!從此南北一家,同心協力,竟破壞之功,開建設之緒,鞏我共和民國之前途,增我五族人民之樂利,所仰望於諸將士者,尤非淺鮮。專此電賀,並盼教言」。

孫中山舉辦完中華民國統一大典,又於二月十八日向全體國民發出佈告,佈告中華民國全國統一,今後應消除畛域,共謀建設。佈告文曰:「大總統孫文佈告:今中華民國已完全統一矣!中華民國之建設,專為擁護億兆國民之自由權利,合漢、滿、蒙、回、藏為一家,相與和衷共濟,丕振實業,促進教育,推廣東球之商務,維持世界之和平,俾五洲列國益敦親睦於我,視為唇齒兄弟之邦。因此敢告我國民,而今而後務當消融意見,蠲消畛域,以營私為無利,以公益為當謀,增祖國之光榮,造國民之幸福,文謹惓惓焉。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八日」。

至此,孫中山先生與辛亥先賢們一起,從法理上、程式上、組織上、外交上、輿論上、全體國民的思想上、心理上,將一個完整的中華民國紮紮實實地建立了起來!中華民族的現代史,從此拉開了大幕!亞洲第一共和國,從此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民國元年二月十五日下午二點,孫中山在總統府舉行過慶賀南北統一共和成立典禮。下午三點,參議院即召開繼任臨時大總統選舉會,袁世凱以十七票(等額選舉。十七省,每省一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參議院並復議了臨時政府的地點,議決仍設南京。

蓋因昨日(十四日)參議院曾通過議案設臨時政府於北京。孫中山在接得參議院之議決案後,立即依法咨請參議院復議。經與會各參議員瞭解孫先生棄舊圖新之用意後,於投票表決時,終以十九票對七票之多數通過決議,臨時政府仍設南京。

選舉結果揭曉,孫中山先生即電袁世凱致賀並請來寧接事。

「袁大總統慰亭先生鑒:今日三點鐘(下午三點——筆者)由參議院舉公為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地點定在南京。現派專使奉請我公來寧接事。民國大定,選舉得人,敬賀。孫文叩」。
同時,孫先生又通電各省以使天下人盡知:「萬急。武昌黎副總統、各省都督鑒:清帝退位,民國統一。文以革命之目的已達,當受職之始,曾有誓言,幸可以踐。此後建設之事,當讓熟有政治經驗之人。袁公慰庭委曲求全,終達吾人和平之目的,其功莫大。清帝既退,袁公宣佈政見,絕對贊成共和,文是以推薦於參議院。參議院既承認文之辭職,今日二時行正式選舉,舉袁公為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地點仍定南京,以袁公到南京接事日為文解職之期。現已派專使迎袁南來,以為我國民服務。特此電聞,孫文」。

兩封電文一致強調,臨時政府設於南京。這既是革命黨人棄舊圖新之本意,亦是為使袁世凱脫離專制巢穴,步入民主新途而成為新人之張本。不想袁世凱卻以種種藉口,甚至不惜以製造兵變相威脅而拒絕到南京就職。如此,即注定了袁氏的命運及歸宿。此乃是數,數的運行人力無法改變。

參議院議決,以袁世凱到南京接事日為孫中山解職之期,解職之前,孫中山仍然行使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大總統職權。

民國初造,選拔公僕任事,可謂開國第一要務。為了彌補西方國家民主政體中三權分立的不足,孫中山先生創立了五權憲法,增加考試、監察兩大職能機構。考試部門,專管公僕的考核、錄取、任用。民國元年二月二十八日,孫大總統即發出咨參議院議決文官考試令等草案文:「任官授職,必賴賢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試。茲當締造之始,必定銓選之程。前經令行法制局,擬定文官考試章程。今據該局將所擬文官考試委員官職令、與文官考試令、暨外交官及領事官考試委員官職令、與外交官及領事官考試令各草案繕具前來,合行提出貴院議決。又昨據內務部函稱:「各處待用之士,薈萃金陵,而各省辦事人才,反覺缺乏,則文官考試實難再緩」等語。按之現在情形,誠如該部所云。今擬請貴院將文官考試委員官職令、與文官考試令草案,提前議決,以便頒佈施行。此咨」。

不過,孫大總統當時已經辭職,袁世凱當選繼任。一個月後孫先生解職,臨時政府北遷。這些法令雖經制訂,卻未及施行。

自南北議和即將告成,孫先生決定辭職,舉袁自代,約法問題隨之發生。

「孫先生命胡漢民召集同志及同盟會籍參議員討論。胡與宋教仁兩人辯論最烈:宋主中央集權,胡主地方分權。宋的理由是:「君不過疑於袁世凱耳,改總統制為內閣,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利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範,無須以各省監製之」。胡的理由是:「內閣制純恃國會,中國國會本身基礎猶甚薄弱,一旦受壓迫,將無由抵抗,恐蹈俄國一九○五年後國會之覆轍。國會且然,何有內閣?今革命勢力在各省,而專制之餘孽積於中央,此進則彼退,其勢力消長,即為專制與共和之倚伏;倘更自為削弱,噬臍之悔,後將無及」。兩人爭論幾至相持不下。最後孫先生指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可謂是比較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進一步。但我鑒於古今中外政治上之利弊得失,創製五權憲法;非如此則不足以措國基於鞏固,維世界之和平,而卻是非一蹴可幾。我今只說要定一條『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之所在;一以杜防盜憎主人者,與國民共棄之」。孫先生說完,眾人都以為是」。(20)

自民國元年二月七日至三月八日,由參議院負責主持,歷時三十三日,兩易其稿才定案,呈由總統咨送參議院審議。

民國元年三月十一日,孫大總統公佈臨時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至此,中華民國的國體根本,通過臨時約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鞏固下來。

對於袁世凱的人品及政治節操,孫中山心中很清楚。胡漢民說袁世凱不可信,孫先生回答「誠然」。袁世凱不可信,大家又相信他,還要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讓給他,這是一大悖論。袁世凱處在中華民族那一段極其特殊的歷史發展階段,也就形成了他極其特殊的人格及為人處世之道。袁世凱身份特殊、經歷特殊:滿清王朝的首輔大臣;洋務運動的新派人物;北洋陸軍及水師的創始人。他既有皇朝官場的固有積習,又有推動改革的維新衝動。所以孫先生認為他是一位可舊可新的人物。當以各種方法,促使他從新處著眼而新人新事。因此,孫中山先生為他做出從政規劃、人生設置。我們從以上往復函電中,可以看出有一醒目的突出內容,即作為締造中華民國的歷史偉人孫中山,時時處處都在加重袁世凱的歷史份量及其作用,此舉意味深長,很明顯是在諄諄啟迪袁世凱。孫中山締造創建了中華民國,鞏固好、建設好中華民國的歷史重任,落在你袁世凱的肩上。袁世凱你要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好自為之。因為當時的袁世凱具有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實力。因而企望他能為中華民族建功立業,流芳百世。

為敦促袁世凱早日到任,二月十八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特派教育總長蔡元培等組成特使團,偕唐紹儀北上,至北京迎袁世凱南下就職。行前孫先生致電袁世凱:特使團偕唐紹儀前往北京,專迎大駕。並請特使團攜函致袁世凱,說明臨時政府必須設於南京,不宜設於北京,以及請其南下就職之理由,並望其「毋以道途為苦,以為強勉服務者倡」。函曰:「慰廷先生鑒:文服務竭蹶,艱大之任,旦夕望公。以文個人之初願,本欲藉交代國務,薄遊河朔。嗣以國民同意挽公南來,文遂亦以公之此行,易新國之視聽,副輿人之想望,所關頗鉅。於是已申命有司,繕治館舍,謹陳章綬,靜待軒車。現在海內統一,南北皆有重要將帥為國民之心膂,維持秩序之任均有所委付,不必我輩薄書公僕,躬親督率。今所急要者,但以新民國暫時中央機關之所在,繫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懷廟宮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則燕京暫置為閑邑,寧府首建為新都,非特公之與文必表同意於國民,即凡南北主張共和、疾首於舊日腐敗官僚政治之群眾,寧有間焉。至於異日久定之都會,地點之所宜,俟大局既奠,決之正式國論,今且勿預計也。總之,文之志願,但求作新邦國,公之心跡,更願戮力人民。故知南北賓士,公必忘其自暇。嗟乎!我輩之國民,為世界賤視久矣,能就新民國之發達,登我民於世界人道之林,此外豈尚有所恤乎?公之旋轉之勞,消磨其盛年,文亦忽忽其將衰。耿耿我輩之心,所足以資無窮之方來者,惟盡瘁於大多數幸福之公道而已。公其毋以道途為苦,以為強勉服務者倡。公旆南蒞,文當依末光,左右起居,俾公安愉,俟公受事而文退。翹盼不盡」。

信函情篤意切,發自肺腑,先生至誠心跡,天日可鑒。通篇文字,一是勸慰,一是開導,諄諄言明南來就職之歷史意義:「新民國暫時中央機關之所在,繫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懷廟宮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嗟乎!我輩之國民,為世界賤視久矣,能就新民國之發達,登我民於世界人道之林,此外豈尚有所恤乎?」孫先生復感歎韶華之易逝,匆匆之時不我待,為天下蒼生計,惟鞠躬盡瘁而後已。「公之旋轉之勞,消磨其盛年,文亦忽忽其將衰。耿耿我輩之心,所足以資無窮之方來者,惟盡瘁於大多數幸福之公道而已」。如今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個,即創建全新的中華民國! 「總之,文之志願,但求作新邦國,公之心跡,更願戮力人民」。

若誠能如是,則善莫大焉!遺憾的是,袁世凱辜負了孫中山的一片良苦用心!本可幾乎與孫中山併肩而流芳百世的袁世凱,最終卻落得個遺臭萬年的結局!人之正邪善惡、是非功過,往往只在一念、一步之間!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惜哉!惜哉!!惜哉!!!

辛亥革命利用袁世凱,無需沙場鏖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而推翻滿清二百六十餘年皇族專制之統治,孫中山先生認為賢於用兵十萬。之後,即是袁世凱有反覆,孫中山先生則認為:縱其欲繼滿州以為惡,而其基礎已遠不如,覆之自易。

專使北上,鴻雁北飛,袁世凱動用心機,權衡自身。歷史進入等待、反覆、轉折的定格時刻。
對於古老的中華民族而言,民國是一亙古未有的嶄新國體,她是在孕育、形成、發展、延續了千年帝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從上到下,從官場到民間,專制獨裁的習性根深蒂固。民主共和,應運新生,革故鼎新,清除皇權帝制長期以來形成的積習惡俗,刻不容緩。

中華民國元年三月二日,孫中山大總統首先發出「令內務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廳稱呼文:「官廳為治事之機關,職員乃人民之公僕,本非特殊之階級,何取非分之名稱。查前清官廳,視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爺等名稱,受之者增慚,施之者失體,義無取焉。光復以後,聞中央地方各官廳,漫不加察,仍沿舊稱,殊為共和政治之玷。嗣後各官廳人員相稱,鹹以官職,民間普通稱呼則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廳惡稱。為此令仰該部遵照,速即通知各官署,並轉飭所屬,鹹喻此意。此令」。

同日相繼發出禁止刑訊文,令內務司法兩部禁止刑訊:「近世文化日進,刑法之目的亦因而遞嬗。昔之喝威以報復為職志者,今也則異。刑法之目的在維持國權、保護公安。人民之觸犯法紀,由個人之利益與社會之利益不得其平,互相牴觸而起。國家之所以懲創罪人者,非快私人報復之私,無非以示懲創,使後來相戒,蓋非此不足以保持國家之生存,而成人道之均平也。故其罰之之程度,以足調劑個人之利益與社會之利益之平為準,苛暴殘酷,義無取焉。
……

本總統提倡人道,注重民生,奔走國難二十餘載。對於亡清虐政,曾聲其罪狀,佈告中外人士。而於刑訊一端,尤深惡痛絕,中夜以思,情逾剝膚。今者光復大業幸告成功,五族一家,聲威遠暨。當肅清吏治,休養民生,蕩滌煩苛,鹹與更始。為此令仰該部轉飭所屬,不論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種案件,一概不准刑訊」。

同日又發出嚴禁鴉片通令:「鴉片流毒中國,垂及百年,沉溺通於貴賤,流衍遍於全國。失業廢時,耗財殞身,浸淫不止,種姓淪亡,其禍蓋非敵國外患所可同語。而嗜者不察,本總統實甚惑之。……方今民國成立,炫耀宇內,發憤為雄,斯正其時。若於舊染錮疾,不克拔滌淨盡,雖有良法美制,豈能恃以圖存?為此申告天下,須知保國存家,匹夫有責;束修自好,百姓與能。其有飲鴆自安、沉湎忘返者,不可為共和之民。當咨行參議院,於立法時剝奪其選舉、被選一切公權,示不與齊民齒。並由內務部轉行各省都督,通飭所屬官署,重申種吸各禁,勿任廢弛」。

「同時,孫先生注意鴉片是英國禍華根源,特致函倫敦各報紙請主持正義,使英商停止此不仁之貿易。孫先生所以作此請求,是非常注意對英關係,中英既訂有條約,不能單獨禁止售賣。然要禁止國人吸鴉片,必須禁種、禁吸、禁運、禁售同時並舉,否則無效。故孫先生於此請倫敦各報於「貴國於吾新國定基之初,更施無尚之仁惠。停此不仁之貿易。予切願以人道與真理之名義,懇貴國准許吾人在本國境內禁止售賣洋藥(一八五八年中英天津條約稱鴉片為洋藥)、土藥害人毒品。並許懸為厲禁,則栽種自能即停。為全國同胞乞助於英國國民」」。(21)

同日再發出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自法蘭西人權宣言書出後,自由博愛平等之義,昭若日星。各國法律凡屬人類一律平等,無有階級。其有他國逃奴入國者,待以平民,不問其屬於何國。中國政治,代主開放,貴族、自由民之階級剷除最早。此歷史之已事,足以誇示萬國者。前清入主,政治不綱,民生憔悴,逃死無所,妻女鬻為妾媵,子姓淪於皂隸,不肖奸人從而市利,流毒播孽,由來久矣。尤可痛者,失教同胞,艱於生計,乃有奸徒誘以甘言,轉賣外人,牛馬同視,終年勞動,不得一飽。如斯慘毒,言之痛心!今查民國開國之始,凡屬國人鹹屬平等。背此大義,與眾共棄。為此令仰該部遵照,迅即編定暫行條例,通飭所屬,嗣後不得再有買賣人口事情,違者罰如令。其從前所結買賣契約,悉與解除,視為僱主僱人之關係,並不得再有主奴名分。此令」。

孫中山倡導革命,進行的是平民革命,亦即國民革命。奉行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是先導,民權主義是核心,民生主義是目的,一切都是為民眾。孫先生對於下層民眾,極為關注。要中華民國政府將他(她)們與一般民眾一視同仁,同樣享受到所應享受的一切權利。民國元年三月十七日,即發出令內務部通令蛋戶惰民等一律享有公權私權文:「天賦人權,胥屬平等。自專制者設為種種無理之法制,以淩轢斯民,而自張其毒焰,於是人民之階級以生。前清沿數千年專制之秕政,變本加厲,抑又甚焉。若閩、粵之蛋戶,浙之惰民,豫之丐戶,及所謂發功臣暨披甲家為奴,即俗所謂義民者,又若薙髮者並優倡隸卒等,均有特別限制,使不得與平民齒。一人蒙垢,辱及子孫,蹂躪人權,莫此為甚。當茲共和告成,人道彰明之際,豈容此等苛令久存,為民國玷!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種人民,對於國家社會之一切權利,公權若選舉、參政等,私權若居住、言論、出版、集會、信教之自由等,均許一體享有,毋稍歧異,以重人權,而彰公理。該部接到此令之後,即行通飭所屬一體遵照,並出示曉諭該省軍民人等,咸喻此意,此令」。

孫中山在這裏所關注的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群,這一部份人,被歷代的統治者稱為賤民。生不能與常人平起平座,死不能入家族老墳。比如通令中所說的蛋戶,《辭源》釋義:南蠻之一種,淮南子使但吹竽,使氏厭竅是也。今閩粵沿海尚有之。以舟楫為家,以漁為業,自唐以來,計戶輸稅。明洪武時,編戶立里長,設河伯司於廣東治之。舊律不容陸居。清雍正間,始准與齊民同列甲戶,然仍視為賤族。民國初,申令開放,一切權利,與國民平等。

孫中山倡導革命,救國救民,奔走海外數十年,同海外華僑息息相通。對華僑在他邦異鄉的經歷、遭遇、苦難以及居住、生活狀況非常瞭解,對他們的人生際遇、內心期盼體會很深。對華僑們的忠肝義膽,愛國熱情很是敬佩。則海外各地華僑對孫中山 始終是無限的信賴,無限的敬重。因而開國之後,榮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孫中山對華僑極為關心。民國元年三月十九日,即發出令外交部妥籌禁絕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辦法文:「茲據荷屬僑民曹運郎等呈請禁止販賣『豬仔』及保護華僑各節。查海疆各省,奸人拐販『豬仔』,陷人塗炭,曩在清朝,熟視無睹,致使被難同胞窮而無告。今民國既成,亟應拯救,以尊重人權,保全國體。又僑民散居各島,工商自給者,亦實繁有徒,屢被外人凌虐,然含辛茹苦,摯愛宗邦。今民國人民同享自由幸福,何忍僑民向隅,不為援手。除令廣東都督嚴行禁止『豬仔』出口外,合亟令行該部妥籌杜絕販賣及保護僑民辦法,務使博 愛平等之義,實力推行。切切此令」。

同時又行文廣東都督,特別強調:「查奸徒拐賣同胞,陷人溝壑,曩在前清,草菅人命,漠不關心,致使被難人民窮而無告。豈惟有虧國體,亦殊慘絕人道,本總統痛心疾首,殷念不忘。前曾令內務部編定禁賣人口暫行條例,冀使自由 博愛平等之義,實力推行。惟禁止『豬仔』出口,尤為刻不容緩之事。民國既成,豈忍視同胞失所,不為拯救?除令外交部妥籌辦法外,合亟令行該都督嚴行禁止, 務使奸人絕跡,以重人道而崇國體。此令」。

人無恆產,必無恆心。人無恆心,則性似遊民,任何無德之事隨時都能做出,對社會產生極大危害。孟子在梁惠王篇中,對此有著精闢論述。孫中山以民為本,關心人民權益,民國元年二月三日,即發出保護人民財產文:「臨時政府成立以來,即以保護人民財產為急務。……凡人民財產房屋,除經正式裁判宣告充公者外,勿得擅行查封,以安閭閻」。

國家負有保護廣大人民個人財產,不受侵佔或剝奪的職責,國家履行職責,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確立國本,創建民國,立章建制,選賢任能,建元改曆,改變稱呼,廢止跪拜(早在南京各省代表會上,孫先生即提出廢止跪拜禮,規定普通相見一鞠躬,最敬禮為三鞠躬。一經先生提出,全體代表欣然贊成,從此,鞠躬行禮便逐漸通行),限期剪髮,勸禁纏足,嚴禁鴉片,禁止賭博,儉樸奉公,關愛華僑,保護私產,關注民生。開國伊始,從上到下,從官到民,處處事事,樁樁件件,無一不除舊佈新。孫中山為中華民族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代——民國時代!為炎黃子孫開闢了一片光明生活的新天地!

民國時代,新的天地,新的生活,自由民主,新意盎然!是先烈們用鮮血澆灌而成!這是先烈們奮鬥的目標,更是先烈們九泉下的心願。革命事業發起人、中華民國之父孫中山先生,對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先烈們,始終牽掛縈懷。孫先生舉辦完南北統一共和成立典禮,即親撰祭文,隆重集會,祭奠成仁先烈。

三月五日發出追悼粵中倡義死事諸烈士通告:「嗚呼!今而後我神州大國民其長飲共和之幸樂乎?抑亦思其構是幸樂之代價為何物質耶?夫非我最可親愛、可崇敬、可鳴悒的一般有名無名之鼎鼎濟濟諸先烈之頭、之血、之心腑、膚肉交易而得。而默然肅其靈魂,以拱授於我生存之同胞者邪?抑思乎百粵山川,風雲滃然而起革命之初潮也。潮音怒興,烈魄隨汨。……今者民國殆大定矣,追維既往,天道未張、人事參迕之時,我諸烈士或奔或踶,或植或蹶,心苦而功高。《記》曰「君子聽磬聲而思死封疆之臣」,仲尼以「能執干戈衛社稷」切勿殤童,古人故恆有刻木而祭、結蒲而葬者。旅人等爰本古禮,掬群誠,訂於中華民國元年三月五日下午一時,在南京中正街開會,為粵中後先諸義烈追悼其在天之靈,用敢傳告全國,敬乞各界同胞,屆時惠臨襄禮,並望錫以悼詞挽章,以彰盛烈,不勝公紉之至。謹此奉布」。

此後又以國民公僕的身份,三月十七日,祭奠武漢死義諸烈士,三月二十日,祭奠江皖倡義諸烈士,解職歸來,又於五月十五日(黃曆三月二十九日)祭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成仁先烈,仁義至誠,功勳齊天,日月同輝,精神不朽,英靈永存 !

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四日,迎袁專使蔡元培等來電,提出臨時政府設北京,袁世凱即在北京就職之意見。電云:「培等此次奉總統令而來,本止有歡迎被選大總統袁君赴南京就職之目的。顧自抵天津而北京,各團體代表之紛紛來見呈遞說帖者,北方各軍隊首領之馳電相商者,已數十通,僉以袁君不能離京為言,且無不併臨時政府地點為一談。元培等以職務所在,無稍事通融之理。且袁君面稱,極願早日南行,惟徇於北方各種困難問題,須妥為佈置云云。是本與培等北來之目的決無差池。故培等一方面對於諸要求者,撤去臨時政府地點問題,而惟堅執袁公不可不赴寧受職之理論;一方面催促袁公佈置北方各事,以便迅速啟行。不意前月二十九日夜,北京軍隊忽起變亂,一般輿論以袁將南行為其主要之一原因。內變既起,外人干涉之像亦現。無政府之狀態,其害不可終日。於是一方面袁君頗不能南行,而一方面則統一政府不可不即日成立。在事實上已有不可易之理由。培等會議數次,全體一致,為不能不犧牲我等此來之目的,以全垂危之大局。爰於初一、初二兩日,疊發公電、私電多次,提議改變臨時政府地點,冀得尊處同意,以便改變交涉之方針。乃兩日間,未得一復,而保定、天津相繼擾亂,大局之危,直如累卵。爰於今日午後開會議,準備與袁君為最後之交涉。於會提議準備之主旨兩條:(一)消滅袁君南行之要求;(二)確定臨時政府之地點為北京。其達此主旨之方法,大略袁君在北京行就職式,而與南京、武昌商定內閣總理,由總理在南京組織統一政府,與南京前設立臨時政府辦交代,公遣外務總長或次長到北京任事。其參議院及內閣全部遷北京時,用重兵護衛,以鞏固政府,彈壓內亂,全體贊同。然此事雖為今日必要之舉,而以培等職務所在,決不能為此案之提議者。迨唐紹儀、汪兆銘與袁君熟商之結果,遂與培等準備會議所提之兩條相同,惟以何等手續行此兩條始無窒礙,則非在南京討論不可。嗣定於歡迎團中推數人,袁君亦派親信者數人,同赴南京。……惟約計自啟行以至商定,至早必要十日以外,而北地之人以恐誤大局者,函電紛至,外人亦嘖有煩言,若不從速解決以安人心,恐至敗壞不可收拾。敢請尊處迅開會議,如贊同袁君不必南行就職及臨時統一政府設在北京之議,請即復電,並宣佈中外,以拯危局。至培等放棄職務之罪,則敬請執法懲處」。(22)

袁世凱自踏入仕途,其根基即在北京,京畿天津可謂是他的巢穴,因此在京津之地他可以呼風喚雨,時時事事皆可得心應手。要他赴南京就職,自然是淺水平陽之感。他雖逼滿清退位,高唱贊成共和,但畢竟是位舊官僚、舊政客。是年袁世凱五十三歲,已步入知天命之年。如今又是他人生的巔峰時刻,因此一切行為更加謹慎,每邁一步,總要思慮再三,謀劃再四。他認為赴南京任事,就是進入革命黨之勢力範圍,前途將會如何,他無法把握,心中不明,深以為憂。面對專使,雖口稱極願儘早南行,而內心則是堅決不去的打算。遂暗中一個動作,造成「軍人干政」(其始作俑者即末尾狀元張謇)的局面,即將京津鬧了個狼煙動地,四鄰不安。袁世凱不能離開北京,否則將會引發動亂。

孫先生殷殷深情,袁世凱做過耳之言。袁世凱暗中手腕一動,孫先生悃愊之心。則隨之化為浮雲。

孫中山先生接悉蔡元培來電後,知實現統一政府,不能不有所變通,乃以專使所提之四點意見,並擬具辦法四項,咨請參議院審議。三月六日,參議院議決統一政府組織法六項咨覆:「(一)由參議院電告袁大總統,允其在北京就職。(二)袁總統接電後,即電參議院宣誓。(三)參議院接到宣誓之電後,即覆電認為受職,並通告全國。(四)袁大總統受職後,即擬派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姓名,電知參議院,求其同意。(五)國務總理及國務員任定後,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交代事宜。(六)孫大總統於交代之日始行解職。」(23)孫先生即依據參議院所作之決議,電覆在北京之蔡元培等,並電告黎元洪及各省都督。

袁世凱見目的已達,遂於三月八日,將其宣誓詞電達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並將原文交與時在北京之專使蔡元培,以備帶回南京交由參議院收存。參議院即咨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通電全國。袁世凱的誓詞曰:「民國建設造端,凡百待治,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願望,蘄達國家於安全強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凡茲志願,率履勿渝。俟召集國會選定第一期大總統,世凱即行解職。謹掬誠悃,誓告同胞。大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八日。袁世凱」。

孫中山對袁世凱的「宣誓詞」作了兩個層次的處理:一是交由參議院收存入檔,以為歷史憑證;一是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通電全國,使天下人人皆知。袁世凱一旦食言,即開罪於國人,失信於天下,引起天人共憤,下場可想而知。此乃夏則資皮,旱則資舟之舉,可見孫先生政治智慧之高深。

三月十日,在北京舉行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典禮,孫中山派蔡元培專使為代表,在典禮中致詞:「我國新由專制政體而改良為共和政體,現在實為過渡之時代,最重要者有召集國會、確定憲法諸事。孫大總統求全國第一能負此重大責任之人,而得我大總統,因以推薦於代表全國之參議院,參議院公舉我大總統,而我大總統已允受職。孫大總統為全國得人慶,深願我大總統躬相交代,時局所限,不克如願。用命元培等代表代致祝賀之忱,希望我大總統為我中華民國造成鞏固之共和政體,為全國四萬萬同胞造無量之幸福焉。」(24)

確定臨時政府之地點為北京,袁世凱在北京行就職式,南北商定內閣總理後,一切變通手續準備就緒,只等前後交接。

中華民國元年四月一日,孫中山先生即至參議院提請解職。解職辭曰:「本總統自中華民國正月初一,至南京受職,今日四月初一日,至貴院宣佈解職。自正月初一日至四月初一日,為期適三閱月。在此三月中,均為中華民國草創之時代。當中華民國未成立以前,純然為革命時代。

「中國為何而發起革命?蓋吾輩革命黨之用心,以連合中國四萬萬人,推倒惡劣政府,造成國利民福為宗旨。自革命初起,南北界限尚未化除,不得已而有用兵之事。三月以來,南北統一,戰事告終,造成完全無缺之中華民國,此皆中國國民及全國軍人之力所致。在本總統受職之初,亦不料有此種之好結果,亦不料以極短之時期,而能建立如此之大事業。

「今日中華民國,南北統一,五族一家,本總統已在一個月前,提辭職書於參議院,當時因統一政府未成,故辭職之後,仍有本總統代理。現在國務員已均由唐君(唐紹儀——筆者)發表,政府已宣告成立,本總統自當辭職,今特蒞貴院宣佈。但趁此時間,本總統尚有數語宣告,以供貴參議員聽聞。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凡中華民國之國民,均有國民之天職。何謂天職?即是促進世界的和平。此促進世界的和平,即是中華民國前途之目的。依此種目的而進行,即是鞏固中華民國之基礎。又凡政治、法律、風俗、民智種種之事業,均須改良進步,始能與世界各國競爭。凡此種種之改良進步,均是中華民國國民之責任。人人能盡職任,人人能盡義務,凡四萬萬人無不如此,則中華民國之進步必速。中國人民居地球四分之一,則凡有四人之地,即有一中國人民。況交通既便,世界大同,已有中外一家之勢。中華民國國民,均須知現今世界之文明程度。當民國初立時,人民頗有不知民國之為何義,文明進步之為何義,凡吾輩先知先覺之人,即須用從前革命時代之真摯心,努力進行,而後中華民國之基礎始固,世界之文明始有進步,況中國人民本甚和平。現在世界上立國百有數十,雄強相處,難保不有戰爭發生。惟中國數千年來,即知和平為世界之真理。人人均抱有此種思想,故數千年來之中國,純向和平以進行。中華民國有此民數,有此民習,何難登世界舞臺之上與各國交際。以希望世界之和平,即是中華民國國民之天職。本總統與全國國民同此心理。用心研究,將人民之知識習俗,以及一切事業,切實進行,力謀善果,即為吾中華民國國民之本分。

「本總統解職之後,即為中華民國之一國民。政府不過一極小之機關,其力量不過國民極小之一部份。其大部份之力量,則全在吾中華民國之國民。本總統今日解職,並非功成身退,實欲以中華民國國民之地位,與各國民之力量,與四萬萬人協力造成中華民國之鞏固基礎,以冀世界之和平。望貴院各位參議員與將來政府,勉勵人民,同盡天職,使中華民國從今而後,得享文明之進行,使世界舞臺從今而後得享和平之幸福」。

三個月,九十一天(一九一二年是閏年,二月是二十九天),二千一百八十四個小時,簽發文告、政令、電函及發表演講、致辭四百四十件。中華民族千年不一遇的超凡兒子孫中山,就在這匆匆過溪的短暫時光中,一手創建了一個劃時代的中華民國,國體政體全然一新,從而開創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民國新時代!史稱「南京三月」。

民國元年四月一日,參議院舉行前任臨時大總統解職禮,孫先生致解職詞。面對「繈褓」中的新中國——中華民國,及其四萬萬的民國新主人,須要叮囑的事情太多太多。拳拳之忱全在一席解職辭中。

解職辭字裏行間,處處浸透著孫先生的無限深情,對於新生的中華民國、對於剛剛踏上民主共和之途的四萬萬同胞的未來,寄於了無窮的期盼與希望。

先生提示全國同胞,和平為世界之真理,國民之天職在促進世界和平。希望國民人人能盡天職,促進世界和平,以求鞏固中華民國之基礎。

開國伊始,各項事業均須改良進步,更須人人能盡職任,人人能盡義務,如此,中華民國之進步必速。

民國初立,嶄新一片,全國同胞頗有不知民國為何義、文明進步為何義的困難,須用從前革命時代之真摯心,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努力進行,力謀善果,國利民福方能有成。

縱觀中外近代史,國家政權性質,無非專制與民主兩大類型。孫中山與辛亥先賢們,奔走革命十數年,推翻專制,創建民國,開創了民主政治新時代,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歷史已經證明,此後凡是背離民主潮流方向的,非是歧途,即是邪道!是不折不扣的反動。

孫中山解除總統職務,誠如先生自己所言,並非功成身退,為求健全、鞏固中華民國,更加艱鉅的歷史重任,正在等待著中山先生。

註釋:

(17)《孫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國革命史」(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2版)。
(18)羅剛編著《中華民國國父實錄》電子版第1743—1744頁。
(19)羅剛編著《中華民國國父實錄》電子版第1739—1740頁。
(20)(21)吳相湘著《孫逸仙先生傳》第三編 第二十八章。
(22)羅剛編著《中華民國國父實錄》電子版第1801—1802頁。
(23)羅剛編著《中華民國國父實錄》電子版第1804頁。
(24)羅剛編著《中華民國國父實錄》電子版第1812—1813頁。

(說明)文中所引用之文獻,凡未加註者,均引自《孫中山全集》第二卷。(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2版)。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第三十二期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1月12日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150歲誕辰,總統馬英九上午在總統府主持2015年中樞紀念國父誕辰暨慶祝中華文化復興節大會。此外,著名歷史學家辛灝年日前出版新書《中國命運與臺灣前途》,書中有一篇「孫中山與共產黨的三個分野」,他表示,孫中山創建的是要「走向共和」的進步中國,但共產黨卻創立了一個「復辟專制」的倒退中國。
  • 這個戴著耳釘,臉上長著青春痘的年輕女孩和昂山素季、吳登盛一起登上了(Facebook)的頭條。她雙手緊扣,眼裡飽含著晶瑩的淚水,她的喜悅讓這個世界為之歡呼,她只是緬甸千千萬萬普通的選民,她們用手中的選票,來改寫緬甸的歷史,她們用手中的選票,來告訴世界,她們是這個國家今天和未來的主人。
  • 兒時,在一本《共和國國文》的小學課本中,讀到一篇「放紙鷂」的課文,講的是一個放風箏的故事:春季天氣晴朗,孫中山和幾個小朋友一起放風箏,風箏升上天空,大家都想拉住風箏走,爭來爭去,爭持不下。一個年齡稍大一些的小朋友,把風箏搶在手中,自己拉著放,不願讓與別人。孫中山說:風箏是大家的,應該大家 輪流拉住放,只是你一個人拉住放,「不公平」。
  • 11月12日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羅省中華會館、經文處處長夏季昌及同仁、新僑及社團代表在羅省國父銅像前行禮致敬。
  • 加拿大安省中華總會館於11月12日舉行「國父孫中山先生150周年冥誕紀念大會」,以紀念孫中山先生對中華民族所做出的貢獻。
  • 2015年11月7日,大陸元首習近平和臺灣總統馬英九終於握手言和。習先生說大陸和臺灣是打斷了骨頭還連著筋的兄弟,馬總統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和大陸都屬於這個中國。一次簡單的會晤、一個兄弟般的握手,給華人世界帶來了一個新的時代。
  • 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149週年,紐約中華公所11月12日舉行紀念活動,數十位僑界代表到中華公所中山大禮堂,一一向孫中山銅像獻花。紐約中華公所主席伍銳賢,臺山寧陽會館、美東聯成公所、安良工商總會、協勝公會、中華總商會、洪門致公堂、國民黨美東支部等僑團代表,以及臺北駐紐約經文處副處長陳豐裕、華僑文教中心主任王映陽等人,集體向孫中山像行三鞠躬禮,以示敬意和追念。
  • 11月12日(週四),舊金山灣區華人在華埠國父紀念館,舉行了國父孫中山先生149周年誕辰及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大會。
  • 近日,大陸的各種消息不斷,臉書的部份解禁,習近平與馬英九的會面,網傳習近平不再延續指點接任者制度等,令外界關注大陸局勢的走向。前北大新聞系副教授焦國標,向大紀元記者表示,其實中國甚麼都成熟了,習近平只要看到機會抓住去做,水到渠成。他還認為習目前做事的方向就是民主制度。
  • 舊金山和事佬一週新聞綜述(11月7日~11月13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