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之諫有膽有識 當政者應三思
謀事應待時機成熟
夏桀無道。商湯想討伐夏桀,為民除害。
賢相伊尹建議湯說:「每行一事,切莫魯莽。請先斷絕對夏朝的貢物,然後,看看他反應如何?摸摸底兒。」
結果,夏桀發動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一共九個蠻族(九夷)來討伐湯。
於是,伊尹對湯說:「看來,還不是時候。對方還能發動九夷的軍隊,討伐我們。錯在我們這一邊:對形勢估計不足,冒進了。」
湯聽了之後,便向夏桀謝罪,請求降服,並立即將貢物如數繳納。
隔了一年,湯又不向夏桀繳納貢物。
夏桀大發脾氣,又想發動九夷的軍隊來討伐湯。但是,這回九夷的軍隊卻不聽指揮了。
伊尹便對湯說:「夏桀的罪惡滔天,已經神人共怒,是時候了。」
於是,湯就興兵討伐夏桀,將夏桀打敗,把他流放到南巢去。
【解析】
所謂「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湯想伐桀,但是不知道勝算如何,萬一失敗,豈不危險?幸好,他的賢相伊尹,足智多謀,知道他的「心事」後,建議他放出一個「試探氣球」,看看桀的實力究竟如何。
第一個「試探氣球」放出後,證明商湯仍不是夏桀的對手。於是商湯只好忍辱待機。等到第二個「試探氣球」放出後,才發現桀的勢力大不如昔,正是攻打他的好時機。
伊尹不愧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策劃高手。(事據《說苑》卷十三)
楚莊王伐晉
楚莊王想攻打晉國,特派大夫豚尹前去探察虛實。
豚尹探軍回來稟報莊王說:「現在不可發兵攻打晉國,因為晉國在上位的人,都憂思國政;而在下位的人,也都生活安樂。況且,還有一位叫沈駒的賢明大臣在輔佐晉國的君王。」
隔了一年,莊王又派豚尹前去探察晉國國情。
這一回,豚尹返國,稟報莊王說:「可以發兵攻打晉國了。因為,賢明的大臣已經死了,圍繞在晉國君王四周的,多是些獻媚奉承之人,晉國的國君愛好享樂,而不講求禮法;在下位的人處境危險,都埋怨在上位的人:他們上下離心離德,不能合作。在這時,發兵去攻打晉國,晉國的百姓一定也會乘機起來造反。」
莊王聽從豚尹的計謀,立即發兵攻晉,果然就像豚尹所預計的那樣。
【解析】
戰爭講究的是「知己知彼」,「知彼」就在於探察敵國的虛實,敵虛則可以發兵,敵實則切忌妄動。豚尹第一次去探察晉國國情時,發現晉國君臣賢明,民生安樂,足以顯示「敵實」的一面,所以勸誡莊王切莫輕舉妄動。一年之後,情形大變。晉國的賢人已死,佞臣受晉君重用,晉君淫逸,上下失和,充分顯露出「敵虛」的一面。因此,豚尹勸莊王立刻發兵,一定可以攻下晉國。果然,大獲全勝。(事據《說苑》卷十二)
晏子之諫有膽有識 當政者應三思
齊景公準備舉兵攻打魯國,特向晏子徵求意見。
晏子回答說:「不可!魯公好義,而人民擁戴。愛好仁義的,生活安定;被人擁戴的,上下和洽。況且周公長子伯禽的遺風治績,還顯然存在著,所以我君不可發兵攻打魯國。攻打仁義的,不得吉利;危害和平的,必遭困厄。而且,我(晏嬰)聽說:攻打他國的條件,在德性方面,要足以安定國家;在政治方面,要足以和洽民心;國家安定,民心和洽,然後才可以舉兵征討暴君。如今我君,性好酗酒,而行為乖僻,德不足以安定國家;橫徵暴斂而朝令夕改,政不足以和洽民心。德不能發生安定的力量,則國家必有危險;政沒有和洽的情況,則民心必陷混亂。自己的國家,猶不能革除危險亂亡的因素,還想派兵,去攻打安定和洽的魯國,所以我說不可以。如今之計,不若修明內政,而等待其國自亂。到了魯國民離其君,上怨其下的時候,再舉兵討伐他,則仁深義厚,獲利必多。仁義深厚,則樹敵就少;獲利眾多,則民心喜悅!」
景公聽了,說道:「你講的很對。」便放棄了攻打魯國的念頭。
【解析】
齊景公「自顧不暇」,反而興起攻打魯國的「歹念」,實在是危險萬分。幸好,晏子是一位頗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建議景公「內聖」之後,再求「外王」,否則必然「自討苦吃」。
景公還算是一位「明君」,他接納了晏子的諍言,不再準備發兵攻打魯國。
晏子對齊景公的一番諫言,充滿了膽識,值得為政者三思!(事據《晏子春秋》卷三)@*
責任編輯:梁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