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有個年輕人嗜酒,手中有點錢都打酒喝了。弄得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其父見人們多有譏笑,就寫了一首詩勸誡兒子,詩句為:
勸爾莫吃甕頭春,
做件衣衫穿在身。
而今世界人情薄,
只重衣衫不重人!
「甕頭春」:指酒。詩用口語俗諺,明白如話,不立論於濫飲有損身體,著眼於世風庸陋,人情淡薄。實寄慨之佳作。
誰知他兒子不聽勸誡,和詩一首作答,句為:
我今偏吃甕頭春,
不做衣衫穿在身。
有朝一日無常到,
不要衣衫只要人!
「無常」:是傳說中捉人之鬼。答詩表現的消極人生觀固不可取,但其中也頗具機趣之處。前兩句,反前詩詩意,作為鋪墊。後兩句,借前詩「衣衫」與「人」孰「重」與「不重」,揭示人生歸宿的自然法則,也用口語俗諺,明達意旨。
正因為如此,《官場現形記》的作者李伯元讀此詩後,評論說:「第二首詩雖俚,然瀟灑有晉人風。」@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