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方官稱今年大部份經濟指標難完成
【大紀元2014年09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大陸官方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呈全線下滑態勢。有地方官員表示,現在預期包括GDP任務在內的大部份指標均難以完成。加大投資成為各級官員唯一救命稻草,但專家稱投資拉動經濟的方式弊端越來越明顯。
加大投資成各級官員唯一救命稻草
近日中共國家統計局陸續發佈了中國8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其中PPI、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開發銷售等主要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呈全線下滑態勢。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創68個月新低。
臨近第四季度,江蘇、山東、山西、黑龍江、湖南、廣東等省份均將抓投資、抓重點項目建設列為近期工作重點,試圖努力完成全年GDP目標。
據《華夏時報》9月20日報導,中部某省發改委內部人士表示,現在預期包括GDP任務在內的大部份指標均難以完成。「經濟穩增長的壓力很大,但辦法不多,投資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深圳一位政府部門人士表示,過去深圳的投資占比不大,今年出口和消費不振,也需要加大投資彌補缺口。「深圳今年的經濟增長任務預期也完不成,目標定高了,進出口下滑太厲害。」
海南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整個經濟形勢都不景氣,各省面臨的問題都差不多。
投資仍然是多個省份穩增長的救命稻草。根據地方政府的公開數據,山東、江蘇今年1-7月的投資額就超過2萬億元,河南、遼寧、河北、湖南等省的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甚至超過一半。
投資拉動經濟弊端凸顯中共當局或再下猛藥
廣東省社科院科研處處長丁力認為,政府只靠投資的路走不通,經濟的良性循環尚未建立起來,這需要法律來保證,否則企業不敢參與,政府不要大包大攬,能夠放給市場的就讓市場去投資。
中共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曾表示,2013年的投資和GDP的比例達76.7%,而這個比例十年前是41.58%,十五年前是32.83%,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資產投資和當年GDP的比例越來越高。
李毅中認為,每年投資的增幅是GDP增幅的兩倍甚至三倍,將可能進一步推動和誘發信貸擴張、赤字增加、加速賣地、債台高築,土地財政、產能過剩這些弊端恐怕會越來越明顯。
大陸經濟學家許小年認為,現在的投資只會增加更多的過剩產能,中國經濟轉型的出路需要告別政府主導的投資驅動模式,尤其是需要對內開放、創造新的投資機會、開放壟斷行業、放鬆和解除管制、尊重和保護民間財產權,經濟才有希望。
面對日漸沉痾的經濟局面,中共當局或再下猛藥,打開貨幣的閘門來刺激經濟。近日,關於中共央行通過SLF(常備借貸便利工具)向五大銀行釋放5000億元流動性的消息讓市場風起雲湧。因其性質類同基礎貨幣的投放,近似全面降准0.5個百分點。
因是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假設按4倍槓桿計算,即可創造出兩萬億元的貨幣量。中共央行此舉,一方面動作比較隱蔽,保持了表面與官媒宣傳的一致,另一方面也釋放了流動性,最終達到了給市場傳遞信號的作用。
巴克萊分析師甚至更加肯定的認為,中共當局很快將不得不下更猛的藥。巴克萊分析師在客戶報告中表示,降息是不可避免的,18日下調14天回購利率20個基本點是一個跡象。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