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石窟看信仰與文化(1)
五、從敦煌石窟看信仰與文化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影響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文化反過來又滋潤著信仰。
看到敦煌石窟那些美輪美奐的偉大藝術作品,不禁令人思考這些作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這些絕世超凡的作品又是出自何人之手?創作過程的資金、原料、設想、構圖又是怎樣的呢?
(一) 無名的大師與佛教藝術
敦煌石窟的造像與壁畫是個大型工程,創作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辛。要在這荒漠的戈壁灘上,用泥巴和岩石創造出輝煌,真是對創作者腦力加體力全身心的考驗。
是甚麼力量讓那些石窟開鑿者、石匠畫工,日復一日揮舞著匠斧和畫筆?生生不息,孜孜不倦,延續了千年,而且與出資開窟的供養人不同,敦煌石窟的開鑿者多數沒有留下姓名。幾百個洞窟、上千年歷史、幾千幅畫面、一部巨大的敦煌藝術史,總共只留下了平咄子、汜定全、溫如秀、雷祥吉等十來個人的名字。
石匠畫工們的姓名從來就是渺小而卑微的。他們或來自中原內地,或西域諸國,他們或是平民百姓、高德大僧、朝廷管吏、來往商人……,他們只留下輝煌的作品,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有關畫工們題記的窟號。莫高窟第303窟平進子。第444窟汜定全。第185窟宋承嗣。第290窟鄭洛生。還有第196、401、33、34等窟。)
但那些非凡的藝術作品卻記載著那些無名工匠的追求,是他們內心世界的真實體現。
看吧!畫工用手中的筆寫神,塑匠則用自己的手傳神。
莫高窟第259窟北壁東起第一龕佛像,自在超逸、慈悲、深邃,薄薄的袈裟隨身垂落……。
莫高窟第248窟佛苦修像,將苦修者袈裟裡邊凸起的鎖骨和凹陷的肋骨也刻劃出來……。
莫高窟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龕上層思惟菩薩,姿態十分絕妙。左膝架著右腿,右腿架著左臂,左臂微微撐著前傾的身體。把幾個支撐點重疊一起,不僅姿態優美,重心也更加穩定,整個身體便被安排得巧妙、合理、自然和諧調。菩薩的境界也就體現在這曼妙的靈性中了……。
莫高窟第170窟力士,做為護法與降魔的神,塑匠抓住力士發威的一瞬,強調他全身虯勁的肌肉,暴脹的血管,繃緊的筋脈。一時髮髻振顫,衣帶飛舉,氣勢磅礡,威不可擋。無論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還是肌肉和骨胳的結構,都完全符合生理關係。
敦煌的塑匠把佛、菩薩、護法神的神態刻劃的那樣逼真,每一個細節又是那樣絕妙,感染力極強。這種描繪生命真實的表現手法,絕非憑空想象。
在中外藝術史上都有過這樣一個時期--把形像的逼真,結構的準確,質感的如實,做為不遺餘力的追求。由此誕生出光耀古今的藝術珍品。
造像衣服的紋路與質地也刻劃的真實準確。
莫高窟第328窟佛,長長而光滑的天衣隨身而落,轉動折返之間,軀體的形態自然呈現。沒有一點牽強,沒有一點硬造。藝術的標準就是真實的表現。特別是這長衣從蓮台垂落下來時,在每一個蓮瓣上都隨形而起伏,這就將蓮台優美的形態顯現出來。
表現衣褶的優美自然還有--莫高窟第320窟佛、第386窟佛、第83窟遊戲坐菩薩、第319窟遊戲坐菩薩、第205窟迦葉的背部和阿難的袍身……。
莫高窟第328窟胡跪菩薩,胡跪的姿態為敦煌獨有,它是虔誠的化身。
莫高窟第130窟南大像,是一尊巨佛,在面積不足十平方米的狹長的空間裏,佛頭塑成七米之大。這樣,站在底層仰面而視,可以清晰看到佛的面部;站在頂層,又能看到一個無與倫比的巨大宏偉的佛頭。絲毫不會感到它不合比例。反而,那臉容安祥,五官凝重,卻使人感到佛的威嚴、博大,佛法無邊。
佛、菩薩的手印,就是手的姿式,是天國世界的語言。說法印、施無畏印、禪定印、與願印、降魔印、蓮花合掌印……,敦煌石窟的手印千變萬化,豐富生動,散發著美妙智慧的氣息。各種姿勢的手印,向人們傳遞著天機,啟迪悟性,韻味無窮……,不知畫工塑匠的靈感來自何方……。
簡練精緻、線條流暢的壁畫,更表現敦煌畫工的技藝精湛。
莫高窟第320窟,表現圓圓的佛光,只用了一筆,多麼勻整與自信!
莫高窟45窟西壁龕內南側著名的「菩薩頭像」,眉毛左右各用一筆,線條飄灑俊逸,中間淺而兩端深,正好表現菩薩額頭的飽滿與立體。上眼瞼左右各畫一筆,眼珠各點一筆,只畫上眼瞼,不畫下眼瞼,眼珠一半略藏在上眼瞼內,這就簡練而精確地體現了菩薩低眉垂目、安祥慈悲之態。
鼻孔僅點一筆。小小一點,前濃後淡,虛實之間,生動地強調出鼻孔凹進去的感覺。嘴唇用一筆,只勾出嘴縫,嘴的含蓄美便被表露無遺;特別是在嘴角處折返的一筆,使嘴唇似張欲翕之感盡在其中。
如此美妙清純的神情,一共只用了寥寥八筆。
莫高窟第280窟三弟子,幾乎只是幾個色塊就使三個篤誠恬靜的佛弟子站在眼前;第23窟群童,不過用粗筆信手塗出的身影,就極生動地表現出嬉鬧的孩童們的稚趣……。
從中國美術用線條造型這一點來看,敦煌畫工遠在唐代以前,用筆與用線就已臻極高水準。西魏時期畫在窟頂上白描的牛、豬、猛虎和天鵝,都是帶著生命感覺一揮而就的。用筆的洗鍊與生動,瀟洒與優美,不亞於近現代任何一位繪畫大師。
一切傑出的藝術都是這樣:最簡練的方式和最豐富的內容,構成最為出神入化的境界。大道至簡至易,足見畫工純熟的筆法和非凡的悟性了。
敦煌畫工的許多創造,實際上領先於中原。比如,採用連環畫、通屏和對屏形式,就是敦煌最先做出的創造。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層連環畫。第98窟北壁聯屏畫。第148窟東壁南側立軸連續環畫。
在唐代,中原繪畫處於勃興期,樸拙有餘,成熟不足,構圖能力尚且有限。可是敦煌畫工卻能經營出如此盛大場面的巨型畫作。結構錯綜複雜,人群相互遮翳,景物與人物混同一起。然而,層次明晰,疏密有致,張弛合度,繁而不亂。重重疊疊,浩浩蕩蕩,更顯天國華貴無上之盛況。
如莫高窟第161窟窟頂、第217窟窟頂、第138窟東壁北側、第9窟窟頂、第179窟東壁北側等。@
責任編輯:吳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