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网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四)

知道情緒如何影響自己與他人,才能打開對話之門!
font print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
譯者:李昂

和孩子建立情感連結前,我們要以正念覺察自己的內在狀態,也需要敞開心胸去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狀態。我們不僅要從自身角度,更要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情。當我們無法意識自身的情緒,或者被心裡遺留的問題所束縛,就很難做到這點。正如前文討論的,我們在心理上常有遺留或未解決的問題,導致出現「膝跳反射」(knee-jerk)般的情緒反應,立刻破壞我們以情感調和的方式與孩子產生連結的機會。

我們常常不能檢視自己,也意識不到自己的初始情緒狀態,甚至會否認那些類別情緒,只有在情緒投射至外在行為時,才意識到自己是有情緒的,但這常會為孩子帶來傷害。所以,我們要努力察覺自己情緒作用的過程,更要重視情緒在我們的內心和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認清情緒的起點,才能靜下心來做出適當反應!

一般來說,孩子都很脆弱,往往會受到我們無意表達的情緒或心裡的遺留問題傷害。另外,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防禦性反應機制,也會限縮我們理解和感受孩子的內心。如果沒有對自我認知進行反思,這種防禦性的反應模式會造成孩子對現實和人際關係的認知扭曲。

狀況模擬
丈夫突然離開,剛離婚的母親會因三歲兒子要她陪伴而大發脾氣。由於這位母親不能接受離婚帶給她的孤獨和被拋棄感,便覺得兒子的「過分要求」對她是一種威脅,其實兒子只是表達想和她親近的願望。

啟動防禦性反應模式
當她把自己因沒人關心而產生的怒氣發洩到孩子身上,年幼的孩子成了出氣筒。她時常感到孤獨無依,這樣的情緒與她自身年幼時的經歷相仿,使得她無法滿足孩子對她的親近需求。這就是父母因自身未解決的心理問題,而導致孩子情緒混亂的例子。
 
覺察你的情緒,正確回應
如果這位母親能在情緒上正確處理離婚帶給她的痛苦,把這重大的生活變故和對自己過去年幼經歷的理解有所連結,就可以在新生活中突破防禦反應,不再對兒子亂發脾氣。她才會理解自身未解決的問題,正傷害著她對兒子正常親近的需求,做出適當且溫暖的回應。

小心!父母防禦性的反應,會讓親子關係更疏離

自我反省以及認識內在的過程,會讓我們有更多選擇方式來回應孩子的行為。如果我們能自由選擇回應模式,就不會受制於那些通常跟孩子無關的情緒反應:那些過度反應多半是我們自身情緒狀態所引發,而不是與孩子溝通時的情緒所引發。

全面認識自我會讓我們敞開心扉,與孩子進行積極融洽的情感交流。連貫的自我認知和融洽的人際溝通往往是相伴而生的。

如果內在的負面情緒妨礙了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我們強烈的情緒反應會喚起孩子的情緒防禦狀態。一旦發生這種情形,親子之間就不會擁有和諧的關係,反而各自躲進自己的內心世界,只感到孤獨和疏離。

如果父母和孩子真實的自我都隱藏在這層心理防禦牆後面,就再也感受不到心理上的連結或相互理解。如果孩子一直感到孤獨,他們也許會藉由激烈或退縮的行為,對這種疏離狀態表現出恐懼或不快。此時,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疏離感卻阻礙父母產生重新跟孩子建立連結的企圖。在這種情形下,父母自身的情緒問題會引發孩子的疏離反應,進一步妨礙我們理解孩子或自己的情緒。

所有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都建立尊重個人尊嚴和自主權的調和性溝通上。欠缺情感理解,就很難感受心理上的連結。情感連結能為和諧順暢的溝通打開一扇門,讓對話發生,進而使我們相互連結。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8日專電)年齡分別為8歲與3歲的兄弟,27日(當地時間)隨父母搭機從加州飛往溫哥華時,由於行為脫序、不繫安全帶,機長臨時在波特蘭將一家4口趕下飛機,交給航警處理。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人們正是透過分享情感與他人交流。
  • 準確來說,什麼是情緒呢?當我們感受到它,可能會對它有所認識,但是卻很難詮釋這樣的經驗。科學觀點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情緒是什麼,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加深自我認識,改善我們與孩子和他人的關係。
  • 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再給予適合孩子的讚美。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