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前徒倒戈 血流漂杵

作者:陸真
font print 人氣: 143
【字號】    
   標籤: tags:

商朝的紂王,是個非常暴虐的國君,人民對他非常痛恨。當時,周國是商朝的一個附屬國。周國的國君周文王,是一位仁德之主,他精心治理國家,積極準備力量,決心消滅紂王,以解救百姓的倒懸之苦。

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武王繼位。周武王決心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滅商的大業。紀元前1066年,武王率領士兵四萬五千人,勇士三千人,戰車三百輛,出征討伐商紂王。各個諸侯國紛紛響應,出兵參戰。

周武王指揮大軍,向商朝的別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發起猛烈的進攻。他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就攻到牧野(河南省汲縣北部),距朝歌只有七十里路。周武王在牧野召開誓師大會,列舉了紂王的種種罪行,號召將士團結戰鬥,奮勇殺敵。

此時,商紂王正在和妃子飲酒取樂,突然聽到周武王進攻的消息,慌了手腳,匆忙率領七十萬大軍,趕到牧野迎戰。

商軍官兵,不願替紂王打仗,戰鬥一開始,紂王前鋒部隊的士兵,就倒轉矛頭,配合周軍,反戈向紂王殺去。結果商軍大敗,死傷無數,屍體堆積如山,血流成河,血水把木棍子都漂起來了。

紂王走投無路,就點著了火,把自己燒死。從此,商朝就滅亡了。

此事,出自《尚書‧武成》,書中記載:「……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前徒」:是前面的士卒;「倒戈」:是倒轉矛頭。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中,引伸出「前徒倒戈」和「血流漂杵」兩個成語。「前徒倒戈」用來比喻軍隊背叛,調轉槍口,攻擊指揮者自己。「血流漂杵」用來形容戰爭中死傷眾多,血流成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戰國時,齊宣王想招納賢士,便把淳于髡(音昆)找來。淳于髡是當時的賢士,為人正直善諫,齊宣王讓他幫助推舉人才。
  • 這個成語出處有二。其一,秦王向魏國發動進攻,魏王命信陵君為上將軍。信陵君率魏、齊、韓、楚、燕、趙六國聯軍,大敗秦軍於黃河南岸,並乘勝追擊,直逼函谷關。
  • 劉巴是三國時代零陵人。曹操據有荊州後,派劉巴去招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但三郡不久被劉備所得,諸葛亮勸劉巴歸附劉備,劉巴說:「我受命而來,不成當還,理應如此。足下又有什麼可說的呢?」
  • 成語「得心應手」出自《列子•湯問》,與音樂有關。它常被用來比喻做事非常順利,心怎麼想,便能怎麼做。
  • 有一個客人拜訪主人,見主人家爐灶的煙囪筆直,旁邊還堆放著柴草,對主人說:「把煙囪改成彎曲的,將柴草搬遠些,不然很容易發生火災。」主人笑了笑沒有當回事。
  • 晉代人陶淵明做事隨其自然,為了生計,他出任彭澤縣令。一次太守派人來巡視,縣吏提醒他去迎接,縣吏又說要戴官帽,束官帶,不可違背體統,陶淵明嘆氣說:「我怎麼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輕易向人屈身呢?」於是解下官印回家去了。
  • 「殘羹冷炙」是指吃剩的飯菜,多借指別人的施捨。
  • 從故事中演變出的「百步穿楊」這句成語,形容射箭技術非常高明。
  • 國語‧周語上》和《史記‧周本紀》中都有記載「周厲王殺人止謗」的故事。
  • 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叫宰予,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剛開始給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後來漸漸發現,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沒有仁德,而且十分懶惰,白天睡大覺。孔子說他「朽木不可雕」。後來宰予參與作亂,被殺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