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8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綜合報導)中華民國國防部27日下午舉行「緬甸境內中華民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總牌位返國迎靈暨入祀典禮」,由國防部長嚴明主祭,自緬北迎回為中華民國犧牲的10萬遠征軍英靈,以總牌位形式正式入祀忠烈祠。
國軍遠征軍英靈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
臺灣國防部專案小組2009年自巴布亞紐幾內亞迎回海外陣亡將士英靈總牌位,讓百餘位國軍英靈正式入祀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永享崇祀。2010年3名黑貓中隊與2名黑蝙蝠中隊殉職隊員在入祀後,所有黑貓中隊與黑蝙蝠中隊殉職隊員全數入祀。今年5月臺灣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陳鎮湘、詹凱臣、楊應雄等3名立法委員提案,為表彰遠征軍官兵的忠烈事蹟,建請成立專案小組,迎返緬甸地區陣亡將士英靈,以慰藉忠靈。
8月27日,臺灣國防部迎靈小組迎返10萬英靈總牌位,並以軍禮迎接英靈,隨即驅車前往國民革命忠烈祠,總牌位在捧靈官、護靈兵及儀仗隊護送下,並在崇隆樂聲中進入忠烈祠大殿。嚴明主祭時,立法委員、國防部官員、當時參戰官兵代表及戰史學者等陪祭;隨後在上香與獻花儀式後,正式入祠,完成整個入祀典禮。
臺灣國防部表示,民國31(1942)年至33(1944)年間,中華民國遠征軍2次入緬協力盟軍作戰,曾締造「仁安羌大捷」,又在緬北密支那及滇西騰衝、龍陵等戰場與日軍激戰,終於收復緬甸。遠征軍前後傷亡總數高達10萬餘人。
陳鎮湘表示,今天辦理這個關鍵性的入祀大典,感觸格外深刻。今年是對日抗戰77週年,又是在九三軍人節前夕,國防部能順利迎回當年在滇緬地區作戰的遠征軍英烈忠魂,並入祀回家,這是非常感人動容的一刻。
(羅廣仁提供)
曾在對日抗戰中深入滇緬戰區,進行聯軍密支那作戰的退役中將吳招有表示,軍人是保國衛民,只要國軍在,中華民國就能存在;當年為國犧牲者眾,打仗沒有不死人的,但都是為了保衛中華民國。今天在臺灣也是一樣,只要中華民國在,臺灣一定是永遠存在與富強。
臺灣國防部說,這次迎返緬甸作戰陣亡將士總牌位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目的在彰顯國軍慎終追遠的精神,並期勉國軍官兵效法先烈為國犧牲的志節,堅定愛國信念及保國衛民職志,以確保國家的永續生存發展。
八年對日抗戰
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日軍在河北宛平縣盧溝橋製造一起日軍失蹤事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蔣中正委員長在廬山,與各界賢達舉行談話會,認為此事件不僅關係中國存亡,且將繫人類禍福,因此他嚴正宣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中國雖弱,面臨可能亡國滅種危難,遂奮起抗戰。
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他堅強不屈的意志,大出日本軍閥意料之外。蔣知己知彼,訂定持久抗戰、苦撐待變、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之以弱擊強戰略。民國27年(1938年)11月10日蔣在日記內指出:「制倭之道,在我,以毅力與信心堅持到底,即堅忍不拔之志,取得最後勝利;在外,則望英美聯合,激起國際干涉,使敵獨霸東亞與克服中國之野心喪失是也。」
日本軍閥於民國30(1941)年12月8日偷襲珍珠港,掀起太平洋戰爭,翌年初,進佔泰國、越南、攻奪馬來西亞、新加坡,乘勝進攻緬甸,企圖封鎖滇緬公路,截斷中國當時唯一的國際通路,並窺伺印度,進而達成與德國希特勒納粹軍會師。
國軍遠征軍入印、緬地區與同盟國並肩作戰
民國31(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訂反侵略宣言,結為同盟國。蔣中正領導中國軍民獨立抗戰的卓越表現,獲得同盟國認同,推舉其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國躋身四強之一。2月蔣委員長訪問印度,國軍遠征軍入印、緬地區與同盟國並肩作戰,曾締造「仁安羌大捷」,阻斷日本西進與軸心國串聯,奠定二次大戰勝機,功不可沒。
「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孫立人以千餘名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十倍於己的友軍,轟動全球。蔣中正特頒四等雲麾勳章。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孫立人「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也授予孫立人「帝國司令」勳章,孫立人是第一個獲得此勳章的外籍將領。
英、美各國高度推崇國軍,中國國際聲望日隆,美、英兩國遂於民國31年10月9日通知國民政府,願自動撤消在華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權益,與中國另訂平等新約。民國32年(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新約分別在華盛頓及重慶簽字,中國受不平等條約束縛與恥辱達百年之久,至此終得湔雪。
民國34年(1945年)8月14日,蔣中正發表抗戰勝利廣播舉國歡騰。八年抗戰勝利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談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世界和平與安全肩負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在八年對日抗戰中,不抗日的共產黨,卻在國民黨內施展其滲透、分化、顛覆的陰謀,趁機擴大地盤,中共在蘇俄的扶持下,武裝搶奪權力竊據中國大陸。大陸同胞在中共建政60多年,經歷了鎮反與土改、三反、五反、大躍進、大飢荒、文化大革命、鎮壓六四、迫害法輪功,付出至少八千萬的無辜生命,以及更多家庭破碎。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