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三)

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再給予適合孩子的讚美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
譯者:李昂

瑪麗注意到學校操場上一個小女孩和實習老師的互動。莎拉今年四歲半,性格有點優柔寡斷,對人際互動和團體活動小心翼翼,也缺乏嘗試新事物的膽量。老師特地為她安排一些學習機會,從中給予支持和鼓勵,幫助她建立自信。

  此時正值下學期,莎拉開始自我挑戰練習。

  幾年前,操場上有棵懸鈴樹倒了,在地上成了一座三公尺長的橋。孩子們喜歡在上面走來走去,覺得很有成就感,但是莎拉從來不敢冒險嘗試。直到五月中旬有一天,她突然有了自信,跳到樹幹上從這一頭走到另一頭。實習老師一直在旁注視著她,等莎拉從樹上下來,老師立刻讚美她,給她鼓勵,因為她看到莎拉的表現,非常興奮。

  「非常好!妳做得好極了!妳是最棒的!」老師激動地大叫,邊跳邊揮舞著手臂。莎拉只是害羞、木訥地看著老師,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但是接下來幾週,莎拉迴避那棵樹。對她來說,再走一次需要很大的勇氣。

  在這次互動中,出了什麼問題?當然,實習老師對莎拉的表現給予肯定,但是她沒有和莎拉的感受達到調和。

老師的反應只是表現出自己的興奮和自豪,卻沒有注意到莎拉在這次經驗中,勇氣十足地進行一次大冒險。老師的評論並沒有表達出莎拉最真實的感受,事實上老師的這些評價對莎拉來說太過沉重,未能發揮鼓勵莎拉的作用,讓她再冒險走一次。

  「或許我不會再有這麼好的表現。我最好不要再試了,免得從上面掉下來。」或許莎拉是這麼想的。要繼續拿出「很棒」的表現,對一個謹慎的孩子來說是件難事,所以她為了保險起見,無法在首次成功後繼續嘗試下去。

老師該說什麼才能穩固莎拉剛展露的自信?她該用什麼方式鼓勵莎拉,才是尊重她的感受?老師又該做何反應,才能鼓勵莎拉對她的成就進行反思,讓她相信自己還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進一步用自信來延伸成就?

用對鼓勵,孩子才能將自己的感受和成功連結!

  如果老師用溫馨、關懷的方式回應莎拉的成就,莎拉就可以從老師的反應中體會到這種評價。

老師可以說:「莎拉,我看到妳小心翼翼地挪動腳步,一路走到橋的另一邊。妳做到了!妳可能有點害怕,因為這是第一次,但是妳堅持到最後了。妳真棒!現在妳開始相信自己了。」這種說法才是老師應該給莎拉的評價,但老師的反應多半體現的是自己的感受。

  假設老師做出上述評價,莎拉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和經驗連結起來。這才算是情感調和且相互連結的反應。恰當的反應能讓莎拉進一步反思自己的外在行為和內在心理,對以後的經驗做出更好的思考。

  為了讓孩子們自我認知更全面且前後一致,別人給予的適當評價,必須要與他們的內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經驗一致。當我們以調和的溝通方式跟孩子建立連結,就在幫助孩子建構一個整合、有連貫性的生命故事。

溝通別太用力,彈性放鬆也很重要
──不須時時保持融洽狀態,也要給自己和孩子獨處空間

情感調和的溝通有利於增進個人的自主性與自我調適的彈性。情感溝通能使人進入一種融洽狀態,這是整合性的情緒作用過程,可以使父母和孩子充滿活力和幸福感。融洽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孩子形成更強的自我感,增進自我認識的能力,培養同理心。
這並不代表我們要一直保持融洽的感覺,或者必須持續聆聽和回應孩子的經驗。父母過度關注孩子,會帶給孩子困擾。
  親子關係中存在著週期性的連結和分離需求,父母對孩子需要連結及獨處的時刻都必須保持敏感。與孩子達到情感調和的父母,會尊重孩子「連結-獨處-再連結」需求的自然擺盪規律。我們並非生來要一直與他人達到調和狀態。調和的人際溝通應該尊重這種有規律變化的需求。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28日專電)年齡分別為8歲與3歲的兄弟,27日(當地時間)隨父母搭機從加州飛往溫哥華時,由於行為脫序、不繫安全帶,機長臨時在波特蘭將一家4口趕下飛機,交給航警處理。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人們正是透過分享情感與他人交流。
  • 準確來說,什麼是情緒呢?當我們感受到它,可能會對它有所認識,但是卻很難詮釋這樣的經驗。科學觀點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情緒是什麼,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加深自我認識,改善我們與孩子和他人的關係。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