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亚洲博彩公司-全球十大W上博彩公司-@球比分

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二)

是孩子不乖,還是你不懂孩子的心?(下)
font print 人氣: 28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瑪麗‧哈柴爾Mary Hartzell M.ED
譯者:李昂

初始情緒是大腦發動評價「好壞」的第一個訊號!

準確來說,什麼是情緒呢?當我們感受到它,可能會對它有所認識,但是卻很難詮釋這樣的經驗。科學觀點也許有助於我們理解情緒是什麼,以及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作用。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加深自我認識,改善我們與孩子和他人的關係。

情緒常被認為是一系列的感覺,我們能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感受到,而且能夠用一些詞語來標記它們,比如悲傷、生氣、恐懼、高興、驚訝、厭惡或羞愧。這些情緒普遍存在於世界上不同文化的族群中,然而這些易於分類的情緒,只是「情緒」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其中一個面向。

在這裡,我們要對「情緒」這整個概念提出另一種觀點。

現在,讓我們拋開那些情緒分類,接受一種新的可能性,即「情緒可以看作是把不同單一實體整合成一個功能性整體的過程。」聽起來有些抽象,讓我試著解釋這項觀點,並看看如何實踐、運用。

幾乎對大腦所有的功能來說,情緒皆是基礎的整合歷程。大腦集合了數以億計以極為複雜之方式發送訊號的神經細胞,它需要一個整合過程以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及自我調節。情緒就是心智進行自我調節的一種方式。

正如先前所討論的,整合性對自身的幸福感,以及我們和孩子及其他人的關係非常重要。如何體會和溝通情感,與我們感受生命的活力和意義息息相關。

比上述類別情緒更為基本的是「初始情緒」(primary emotion),其描述如下:
首先,大腦對內在或外在訊號產生一初始的警示性反應,使注意力集中。此一初始的警示性反應基本上是要告訴我們「注意!這很重要!」

接著,大腦會去評估這個初始的警示性反應是「好」還是「壞」。此一評估歷程會促發更多的神經回路,並將此一促發狀態擴展至相關的腦區。此一評估(appraisal)或喚起(arousal)的歷程可被視為人類心智一種會引發、激起心智能量的基本歷程,伴隨著訊息的處理,這種複雜的評估過程正是大腦在心智中創造意義的方式。

情緒和意義感可由同樣的神經運作歷程產生。正如我們接下來會看到,這些相同的神經回路也會處理社交訊息。情緒、意義以及社會關係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種初始情緒是大腦對經驗的重要性及好壞做出的第一次評估。透過情緒,我們的心智變得清晰有條理,而且身體會準備好採取行動。有利的評估結果會使我們趨近;不利的評估結果會使我們退縮。

孩子在回答我們他們的感受時,常常回應「好」或「壞」,或者「還OK」,父母多半不能接受這種一語帶過的回應,但事實上,這種回應是孩子處理初始情緒的直接表現。

我們可以從非語言表達裡直接觀察到初始情緒。臉部表情、眼神溝通、聲調、肢體動作、態度、回應時機和語氣強度,都體現出喚起和啟動的劇烈程度,以及大腦中的能量流動情況。這就是個人感覺機制的本質。所以,初始情緒也稱為「心智的樂章」。

初始情緒有連結,互動才能產生共鳴、溝通才會融洽!

連結初始情緒狀態,是我們調和彼此情緒的方式。這種初始情緒一直都存在,而且當初始情緒進一步分化為「類別情緒」時,我們愈能意識到它們。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把「情緒化」想成只在表達類別情緒,卻忽略了將之連結到更重要的初始情緒。
連結到初始情緒層面,能讓我們整合自己的內在經驗以及人際經驗。如果雙方的心理狀態一致,彼此的情緒就會產生共鳴,讓每個人都「感同身受」。在這種共鳴連結中,兩人會互相影響彼此的內在狀態。這種一致和連結上的共鳴,讓我們的溝通變得和諧、融洽。

情緒種類

初始情緒:心智能量的劇烈流動
初始定位:現在請注意!
評估和喚起:「好或不好?」

類別情緒:在所有文化中都能見到的特有表達模式
個別、基本的情緒,例如悲傷、恐懼、喜悅、驚訝、厭惡或害羞

─ ─摘自:《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充滿愛、持久且有意義的關係。了解情緒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有助於我們和孩子建立這樣的關係。人們正是透過分享情感與他人交流。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 英文諺語說:「笑是最好的良藥。」但笑還有其他的好處。最近就有研究表明,它也可能是一種很好的育兒工具,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因此,有時候父母跟子女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也是不錯的。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