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7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江銘通台灣新竹報導)一個愛玩、叛逆,成績吊車尾的小孩,因能掌握自己的長處而善用它,並且努力不懈、持續成長,終於給自己帶來一片天。
台灣著名的材料科學家——吳信達博士,曾多次獲得國內外各大獎項肯定。從技職體系一路學習、成長的吳信達,要與我們分享他「從自卑突破出來而建立信心」的過程。
曲折的成長過程
小時候的吳信達,因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照顧,成績並不好,被定位為「不乖的小孩」。因生長在基督教家庭,有信仰,吳信達慶幸自己沒有變壞。成績不好的吳信達,在技職學校時,學到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也累積了很多實作經驗。高中升二專,他選擇筆試含有自己專長科目的科系應考,策略正確,進入了資源工程科。工作雖受肯定,由於學歷因素,吳信達總輪不到升遷,不服輸的個性促使他工作5年後,重新努力,完成大學學業,之後又取得明道管理學院材料系碩士學位,再進入交通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班。
信心的重建歷程
過去累積的實務經驗與歷練,此時便有助於研究工作,同時建立了他可以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得以在3年半時間就取得博士學位,吳信達很感謝這段期間指導教授周長彬及學長吳滄榮給予的各項支援和鼓勵。
基於他對燃料電池研究的傑出成果,2008年榮獲「國光獎章」,爾後幾年陸續獲得「中華民國十大傑出發明家」獎章、「中華民國國家創新科技獎」、「義大利發明競賽金牌獎」、「世界發明家——化學發明獎章」等十餘項獎項,並於2010年在總統府蒙馬英九總統與立法院王金平院長接見,同年入選維基百科人物。吳信達回憶:「那時候自己才從自卑突破出來而建立了信心。」
熱情的教學指導
吳信達認為小孩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很重要,父母和老師常會拿同儕來比較,對於學業成績不佳的小孩,往往給予負面評價而不加以鼓勵,小孩就會產生自卑感。吳信達目前在明道大學材料系任教,常以自己的經歷為殷鑑,以鼓勵的方式來引導學生。
吳信達表示,不要小看學生,課業表現好固然重要,愛玩或成績不好的學生也有他的特質,老師適當的引導他,將他的特長發揮出來,將來也會有成就。當你引導他發揮其長才而有了成就,他會一輩子感激你。他指導的學生大都能獨立思考、獨立實驗,甚至獨立解決問題。學生的表現正如吳信達所言,也會有他們的成就。
幾個誠懇的建議
自己從技職體系學習、成長,吳信達遺憾教改後大家忽視了技職教育,技職學校變成科技大學,卻朝向一般大學發展,造成實作技術的斷層。他認為要再走回頭路已不可能,建議增加實作性的技藝學程或學分。有證照認證固然好,但必須提高其認證的公信力。
吳信達認為,跨領域的學習及跨領域的工作經驗,有助於他在研發上的整合與創新。此外,他從回歸理論找出發明的共通性,也對於他的創新產生助益。這些經歷或許也可以給年輕學子參考。吳信達表示創新有技術端的創新及產品端的創新,他也建議學生應先從技術切入,建立紮實的技術根底就容易去創新產品。
無私的回饋奉獻
經歷過青少年晦暗的學習過程,吳信達希望傳承自己蛻變的成長經驗給青少年,希望他們比自己強,因此週末都會到「新竹市基督教懷之青少年關懷協會」奉獻。他以周長彬教授為榜樣,以鼓勵和支持來輔導一些青少年,教導他們如何贏在終點。吳信達認為,如果能改變一個年輕人,讓他朝正向發展,對社會而言就是賺到一個人。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