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72歲老華婦一天的生活(一)

在紐約市生存線上掙扎 罐子每個5分錢

人氣: 46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6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龐慧兒紐約報導)一片銳利的玻璃碎片劃破了若雅碧(Yabi Ruo)左手的無名指,她咕噥一聲,停下來檢查沾滿灰塵的手指,傷口看起來不深,以前還有過更嚴重的傷口。她吮了一下手指上的血,繼續開始整理從垃圾桶撿來的髒兮兮的瓶瓶罐罐。

若雅碧是一個撿瓶子的拾荒者,每個罐子、瓶子或者其他塑料的瓶罐能換5分錢押金。對於一個不識字的72歲中國移民,撿瓶子是她唯一的生存來源。1994年若雅碧與丈夫移居新澤西,在位於Long Beach島的中國飯店做廚師,飯店主人是她的姑媽。她的專長是做紅燒魚,用花生油、醬油、中國紅酒和糖慢火做。

6年前,若雅碧的丈夫去世了,又過了3年,她的嫂子也過世了。飯店停止營業了,若雅碧開始自食其力。 之後的每天下午,若雅碧用4個小時整理、清點從布什威克(Bushwick)和貝佛-史岱文森(Bedstuy)地區的垃圾桶裡收集的瓶子,她戴著寶藍色袖套,以免弄臟運動衫的袖子,還戴著一個玉手鐲辟邪。

在上海農村,若雅碧與兄弟姐妹4人在海岸上的養魚場長大,她14歲時,父親去世了。她普通話不好,會講一點有限的英語,從沒上過小學。 她有一個兒子住在紐約,兩個住在中國。可是孩子們有自己的妻子,孩子,錢也不多。住在紐約的兒子正在努力存錢,想把中國的妻子接過來。若雅碧不想成為孩子們的負擔。 在經濟緩慢復甦的美國,一名72歲的華裔老人,英語差又沒文化,能去哪呢?中國看起來不錯,可是農村的老人不會有養老金。

紐約市有很多垃圾,她的朋友告訴她。

每個罐子都是錢

1983年,紐約開始實施容器押金法。顧客要為啤酒、蘇打水、或水的容器付5美分押金,押金的錢會給飲料經銷商。當顧客將這些容器送到回收中心時,就能拿回押金。超市、藥店等都可註冊成為回收中心。不過顧客通常不會去。然後,一個不正式的經濟市場誕生了。

很多無家可歸和掙扎在生存線上的人,通過這種方式謀生。這並不容易,若雅碧需要在超市排4個小時的隊來換錢,而法律規定每人每次回收的瓶子價值不能超過12元。

不過這些超市有時也會遇到麻煩,因為一些撿瓶子的人吸毒或者患病。一家Gristedes超市的經理 Gloria Curiel說:「幾個月前剛發生一件事,一位女士來回收中心時大喊大叫,說要給消費者事務局打電話。」

在Gristedes超市,每天有100多人拿著瓶子來換錢,而「回收機器」是開放給大眾的,不是只有這些人用。機器一般不會出問題,不過有時候超市員工請假,就沒有人在晚上清理機器裡的瓶子。2007年,一名羅馬天主教修女和一名曾撿過瓶子的人成立了一所專門的非營利回收中心,來解決這個問題。

Sure We Can(是的,我們是撿瓶罐的。)是市內唯一有執照的非盈利回收中心,生意就是回收瓶子。這是在2007年由貧窮的人成立來幫助貧窮的人的。撿瓶子的人送來的瓶子數量沒有限定,更重要的是,每個瓶子能得到5分錢,而回收瓶子的卡車經常一個瓶子只給4分錢。

若雅碧(Yabi Ruo )(左)和Sure We Can兌換中心發起人Ana Martinez de Luco(右)在該兌換中心。(龐慧兒/大紀元)

紐約市是率先通過「退瓶法」(Bottle Bill)的主要城市之一。紐約市法律規定:顧客購買易拉罐飲料或塑料包裝可口可樂、啤酒時必須為包裝就多付錢;一般來說是每一瓶5美分。這樣就鼓勵消費者在使用後將飲料瓶退還給商家。而每一個商家有義務收集包裝瓶。(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Aric che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