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霸凌影響大 甚或導致40年後自殺

葉淑貞
font print 人氣: 5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4年04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編譯報導)霸凌包括兩種不同類型:純粹的霸凌(pure bully)及霸凌受害(bully victims)。純粹的霸凌者使出恐嚇和騷擾手段欺負別人,未曾受到過欺負。霸凌受害者是被罷凌的受害者,同時也可能因此而轉變成霸凌者。相較於純粹的霸凌者,霸凌受害者有更嚴重的焦慮、鬱悶、寂寞及神經激動等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哪一種霸凌,童年的霸凌都可能導致自殺等這些毀滅性的影響,這些影響甚至會持續到40年後的中年時代。此外,純粹被霸凌者可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心理和身體健康都會受到損害,甚至會影響到生活和社會的水準。

倫敦國王大學(Kings College)的研究人員檢視了7,771名兒童,其中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28%)在7到11歲之間曾遭到霸凌。 研究人員追蹤他們直到50歲發現,大多數受害者由於幼年時被霸凌,在他們成年時仍然遭受創傷的陰影。

倫敦國王大學精神病學(Psychiatry)研究所瀧澤醫生(Ryu Takizawa)表示,我們的研究證明,將近40年後仍然可以看到霸凌產生的影響是持久且普遍的。在健康、社會和經濟上的影響都會持續到成年。

在這份研究中,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兒童(28%)偶爾被人欺負過,且有15%的人被人嚴重欺負過,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比率與英國今天的情況相當。研究結果發現,霸凌受害者在50歲時,身體可能較不健康,並有較強的抑鬱症、焦慮症和自殺念頭的可能性。

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該研究還指出,同時是霸凌者,也是被霸凌者有較低的教育水平,與純粹的被霸凌者相比,他們更容易失業且收入較少,他們也可能對自己生活較不滿意。

國王大學精神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iatry)資深教授阿桑尼奧特(Louise Arseneault)表示,我們必須擺脫霸凌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這種看法。老師、家長和決策者都應該要知道,發生在學校操場上的事情對兒童來說,會有長遠的影響。

阿桑尼奧特表示,停止霸凌專案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需要提早介入,以防止潛在的罷凌陰影在受害者身上持續到青春期或成年期。四十年是很長的時間,在這些年輕人的生活過程中, 哪些情況可以保護他們免於受到霸凌的陰影,或是可能使事情變得更糟,這些都將是研究人員下一步要做的。

(責任編輯:宋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宋順澈台灣台北報導)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向來重視校園霸凌防制,為增進學校校長相關知能,特於1月14日在中山國中舉辦「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防制校園霸凌研討會」。會中教育局林騰蛟局長首先感謝及勉勵在座209位全市的國小校長們,期盼在新北元年也是新北市的教育基礎年裡,校長們在面對校園危機處理事件能更為迅速與提升敏覺度,更應有圓融有效能的行政領導能力。同時指出「站在高點,擁抱世界,創造新北市教育的好未來」是大家共同的願景。
  • 【大紀元9月27日報導】(中央社史蒂瓦特26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奧克拉荷馬州1所中學今天有1名疑似遭到罷凌學生在學校舉槍自盡,嚇壞在場學生,以為有槍手闖進校園行凶。
  • 根據最新研究,臉書現在成為「網路小白」最愛霸凌他人的網站,而且網路霸凌程度已經超越其他霸凌方式。
  •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兒盟聯盟公布2013年台灣校園關係霸凌現況調查報告結果發現,16.3%學童有被霸凌的經驗,較於去年已降低5成,但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有被霸凌經驗的孩子中,高達9成5都是跟「關係霸凌」有關,而且網路比現實世界更嚴重。面對霸凌,4成2的受害者不敢告訴大人,只能默默承受,超過半數的小朋友覺得難過、無奈,有2成的人除了害怕甚至有輕生念頭。
  • 大學期間離開家住宿舍或租房住,即自由又獨立,這個想法很誘人。然而,對於一些學生來說,住在家裡是更好的選擇,特別是如果他們的大學就在附近。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可愛故事,培養孩子同理心、學會管理情緒 增進情感表達、提升人際關係能力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圖/小樹文化提供)
    運用故事,讓孩子理解自己吃醋的情緒反應,並且詳細解說如何自我調節、加強情緒管理。書中同時詳細運用情境故事,解說各種情緒成因、情緒反應,以及如何因應情緒困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