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Rappf版本-双色球网上购买-双色球中奖查询 shouye
教輔經驗

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一)

作者簡介:

黃金源博士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所(心理組)。這是台灣最早培養輔導老師的搖籃。畢業後當國中輔導老師多年,直接輔導行為偏差的學生,成效斐然。之後赴美國進修兩次,並取得了博士學位,先後在台灣三所師範學院任教。心理學是作者終生研究的志業,教導家長如何輔導偏差行為的子女亦是他的職志。黃金源博士對家長團體演講數百場次,足跡遍及台灣,深受好評與歡迎。

行為主義興起於1930年代。由行為主義推演出來的行為改變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修正兒童的偏差行為。行為改變技術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增強,運用增強物使行為增加;一是懲罰用於消滅不適當的行為。用一般的話說,就是紅蘿蔔和棍子。用紅蘿蔔誘導父母或老師所認定良好的行為;用棍子壓制所厭惡的偏差行為。

使用行為改變技術的父母不難覺察到:兒童會隨著日子增長,所要求的增強物越來越大,最後可能大到父母無法供應,想要孩子表現良好行為也無計可施。同時一旦增強物沒有了,良好行為也跟著消失。

用棍子棒打不乖的孩子,父母也會發覺:使用的棍子越來越粗,棒打的力道也逐漸加大,才能發生作用。一旦放下棍子,偏差行為立刻再度出現。老子講過:「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越是用嚴格法令管制不法行為,人們還是會抓法律漏洞犯罪。父母或老師用懲罰的方式管制孩子,當他們不在的時候,孩子不當的行為還是會出現。

有個笑話很有意思,該笑話說:「深夜在等紅綠燈的人,一定是德國人。」

這個笑話的意涵:開車子在道路上跑,遇見紅燈要停車,等到綠燈才能通過十字路口,這是交通規則。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不管有沒有警察,都應該遵守交通規則,這叫做自律或者叫內控。本來是一件自律的行為卻變成笑話,可見大部分的人開車都是外控,遵守交通規則與否,端視有無警察或監視器決定。

用行為改變技術修正兒童偏差行為,等於教導孩子成為外控的人。正常的教育目的是讓人由外控逐漸發展出內控的道德觀念。行為改變技術無法達成這個教育目標,所以到了1980年代就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先尋找或瞭解兒童偏差行為的目的,然後教導正向行為達到這個目的。兒童一旦能夠運用正向行為達成他所要的目的,就會自然而然放棄偏差行為。

有個實驗可以說是糾正偏差行為的轉捩點。實驗者的目的是要證明懲罰無效。

第一階段:實驗者設計了一個T字形的迷津。將一隻挨餓數天的老鼠放置於T字形迷津的下端,然後用手引導老鼠向右轉,到了右邊的終點,有一顆食物丸,飢餓的老鼠當然馬上吞下肚子。重複這樣的行為多次後,老鼠一放下去,馬上向右轉尋找食物。此時實驗者已經成功養成向右轉的行為。

第二階段實驗目的:消滅向右轉的行為。實驗者將T字形迷津向右方向的底部,鋪上金屬板並通上微弱電流。接著將那隻學會向右轉的老鼠,讓它挨餓數天後,將該老鼠置於迷津底部,老鼠馬上奔前向右轉。可是當牠踏上金屬板,便被電擊得疼痛不堪,立即跳回。渾身發抖過後,又跳上去,再度受到電擊,又跳下來。這樣重複一千多次,老鼠還是不放棄向右轉的行為。實驗結果證明:懲罰無法消滅行為。

評論者指出:老鼠不放棄向右轉的行為,是因為老鼠肚子太餓了,比被電擊都痛苦。此外,除了向右轉之外,老鼠沒有其他方法解決肚子餓的困境。如果引導這隻老鼠向左轉,並在終點同樣放置食物丸,老鼠有了解決困境的代替方法,這隻老鼠自然很快放棄向右轉的行為。

這個實驗和評論者的內容說明:當行為者的需求非常強烈,同時又沒有其他替代方法滿足其需求時,懲罰無效。反過來說,不管需求的強烈程度輕重,只要能教導他替代方案滿足其需求,原先的不當行為都會消失。這個結論可以說是新興行為改變技術的緣起。新興行為改變技術的主要內容就是:功能性評量(找出行為目的)加上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兩個主軸。

(待續)@*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