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則亂大謀 與大善大忍
「小不忍則亂大謀」出自孔子的《論語.衛靈公》篇中:「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說,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能够忍辱是一種韜晦、涵養、胸襟開闊和目光長遠的象徵。勾踐忍辱得以復國,韓信忍辱而成就大業。
古時這樣的事例很多,下面是三個面對一時的羞辱不計不怨,沒有逞匹夫之勇,因而避免遭遇橫禍的小故事。
張耳和陳餘是魏國的名士,秦國滅掉魏國後,張耳和陳餘隱姓埋名來到陳縣,靠著在街上給人看門爲生。有一天,當地一小吏責打陳餘,陳餘想起身反抗,張耳暗暗踩了他一腳向他暗示,讓他接受責打。
等小吏走後,張耳把陳餘拉到桑樹下對他說:「以前我是怎麽對你說的?今天受到一點小羞辱就忍受不了,難道想死在這個小吏手上嗎?」陳餘想想也是。沒過多久,張耳和陳餘就都做了公卿丞相。試想當初他們如果與小吏發生爭執,可能就沒有現在的他們了。
長洲有一姓尤的老翁開了家當鋪,有一年年底,來了一人空著手要贖回當在這裏的衣物,負責的管事不同意,那人便破口大駡。尤翁慢慢的說道:「你不過是為了過年發愁,何必為這種小事爭執呢?」
隨即命人將那人先前當在這裏的衣物找出四、五件,指著棉衣說:「這個你可以用來禦寒用不能少。」又指著一衣袍說:「這是給你拜年用的,其他沒用的暫時就放在這裏吧!」那人拿了東西默默的回去。
當天夜裏,那人居然死在別人家裏,而且他的家人與那家人打了很多年官司,致使那家人家産耗費殆盡。原來這人因為在外面欠了很多錢,他事先服了毒,本來想去敲詐尤翁,但因為尤翁的忍辱寬恕而沒有得逞,於是便去禍害另一家人。
有人將事情真相告訴尤翁,尤翁說:「凡是這種無理取鬧的必然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那就會招來大禍。」
承德有個人叫胡昌穎,他的表兄陸某是個無賴,曾經對他大肆辱駡,而胡昌穎每次都一笑了之,而且對他有求必應。有一天,陸某又無故來到了胡昌穎家,大駡著要東西,胡昌穎笑著對他說:「想必我是有理屈的地方,請容我向你請罪。」說完又給陸某一些米。
陸某事後沒兩天突然暴亡了,衆人都說胡昌穎有遠見,不然豈不要惹上人命官司了,胡昌穎說:「如果不是無理取鬧,可以和他講道理;但這人已經狂妄至極了,有什麽值得與他計較的呢?」
這幾個故事所講到的忍,還是小忍,這樣的忍是為了避免災禍,或為了獲得更大利益,或為了實施更大陰謀等,是站在個人角度上,是基於為私。
而忍還在於大小之間的正確選擇,小節與大節之間,須忍小節而成大節;小道與大道之間,須遠小道而近大道;小失與大得之間,須忍小失而全大得。因為大節、大道和大得與天地人道相合,能從根本上歸正天性、純淨自我,能從終極的角度給更大的生命群體以最大的保障。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