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足球竞猜平台

海科館愛戀八斗子 素人畫家揮灑地方之美

周美晴基隆
font print 人氣: 17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4年12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周美晴台灣基隆報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23日起舉辦【戀. 八斗 地方藝術展】,6位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基隆八斗子在地素人畫家,將他們畫筆下揮灑對地方之美、生命之愛的作品,透過展覽分享。會場中,畫家杜滄龍特地帶來1983年記憶中所畫的八斗海景與不復見的養火雞場景,更是讓與會地方人士勾起記憶深處家園的舊景、榮華,圍著畫,話說當年!

海科館【戀. 八斗 地方藝術展】,詩書畫全能的林福蔭,爲觀眾導覽他的作品。(周美晴/大紀元)

八斗子具有優美的山海景緻和豐富的人文與漁村文化,更薀育了許多居民藝術風華的展現,藉著【戀. 八斗 地方藝術展】的展出,分享美麗的回憶、紀錄與地方風貌。

擅長油畫的廖鴻瑞畢業於臺師大美術系研究所,曾任基隆海事美術專任教師,現在更專於繪畫創作。她所參展的作品中,都是曾陪著她爸爸、媽媽一起散步、一起走過的家鄉角落,更是有著對爸爸的懷念!八斗子漁港歲月的斑駁痕跡、潮澗帶的綠色變化與天空的灰、藍,家中12樓看下去的夜景…,每一筆都是她的感動、回憶。

19歲開始作畫,50年畫齡,出國46趟,走訪歐、美等國,最常去浪漫的巴黎,將所見所聞,寄情於畫筆,畫家杜滄龍更是享受現在的生活,民國91年國中教師退休,他說這段日子最是幸福、享受的時刻,每天沉浸在繪畫領域裡,或是練柔道、打羽球鍛鍊身體。

當然家鄉-基隆八斗子,更是留下許多水彩佳作。杜滄龍表示,以前住在海邊,天天看著海,可以說是看著海長大的,但卻不能畫海,因為以前戒嚴時期,海邊是管制的,不能照相也不能畫畫的,今天從家中拿來珍藏的畫作,是離開八斗子後,憑記憶所繪的家鄉一景,今也已非昔了!

參展中,年齡最長的張玉子,已有80歲,身體健朗,小時候常在地上撿石頭畫畫,後來歷經戰爭、生活等因素,直到退休後,才開始拾起畫筆作畫。她自謙正式畫齡12年,期間多次參展,並獲獎無數,如:朱銘長青創作藝術獎、北火電廠創作藝術獎等。

其中,最特殊莫屬船長詩人林福蔭,他笑說,上天是公平的,雖然長相平平,卻給他豐富的情感,無盡的思想。除了當選全國十大傑出漁民、榮獲海洋文學獎、創作獎、詩書畫的多次個人展、4本詩集著作…等等,他最大的希望是將海洋科學傳承下去,最近他也嘗試創作歌詞與歌曲,並準備寫劇本呢?

另外,還有當地75歲的李朝森,在兒子娶媳婦後,經媳婦介紹進入長青學苑學毛筆字與畫畫;68歲的陳文德則在社區大學學畫畫,他們都期許自己要多畫畫、多學習、能在自己最後人生當中留下一些精采的片段。

2015年海科館也將以「潮藝術」國際環境藝術季,結合在地與國際,徵集歐、美、亞、澳8位藝術家,攜手搭起歡樂漁村、海洋藝術城的海科館樂園。

畫家杜滄龍拿出1983年的畫作,勾起地方人士對家鄉的深刻記憶。(周美晴/大紀元)

海科館籌備處主任吳俊仁(後排中)與參與【戀. 八斗 地方藝術展】前排5位地方畫家合影。(周美晴/大紀元)

海科館【戀. 八斗 地方藝術展】,八斗國小合唱團吟唱詩人林福蔭的詩詞後,與嘉賓合影。(周美晴/大紀元)

責任編輯: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