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賢臣稷、契的故事(上)
稷與契,都是上古時代的名人,是堯舜時分管農業和教育的大臣。稷播種百穀,教民稼穡,是農耕之始祖,後人尊稱他為農神或穀神;契負責教化和禮儀,使人們知「五倫」,明禮儀,做到「九族既睦」。
二人輔佐堯舜,助禹治水,恪盡職守,深切關懷百姓的疾苦,見人有饑餓或溺水,如同身受,有著「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以解救天下蒼生危難為己任。稷與契也分別是古代周族和商族的始祖。
據《史記.周本紀第四》記載:稷,又稱后稷,名棄,他的誕生有段曲折傳奇的神話傳說。后稷的母親名叫姜嫄,是帝嚳元妃。
有一天,姜嫄到郊外遊玩,偶然踩踏了巨人的足跡,感到喜悅並渾身顫動,不久便懷孕並生下一個男嬰。但族人認為孩子來歷不明,十分不祥,便三番兩次的將這男嬰拋棄。
第一次,把他丟在狹窄的巷弄裏,準備讓他被經常走過的牛羊給踩死,但奇怪的是,經過的牛羊都繞開男嬰,避免踩傷他。族人於是另想辦法,將小孩丟棄在森林裏,讓他餓死或被野獸吃掉,但男嬰仍幸運的存活下來。
族人雖然驚異,卻還是不死心,再次將小孩拋棄在寒冰上,準備凍死他;但奇跡又發生了,一群飛鳥從天而降,用羽毛庇護著嬰兒,使他溫暖。終於,族人領悟了神的旨意,抱回孩子,並命名為「棄」。
棄在孩提時代,便有偉人那種造福於人類的高遠志向,在他玩耍遊戲時,喜歡種植豆、瓜類等作物,他所種植的作物,果實飽滿且味道鮮美。長大後,更喜好耕田種地,他能根據土地的陰陽和土質的不同,選擇適宜種植的穀物,獲取很好的收成。
契的出生也很奇異。據《史記.殷本紀》和《列女傳》記載:契,其母簡狄因是有娀氏之女,又稱娀簡。
簡狄是帝嚳的次妃,相傳她隨本氏族的兩個姊妹偶然出行,在玄丘水中沐浴,有玄鳥(即燕子)飛來,生下一隻五彩的鳥卵,甚是漂亮,簡狄與其姐妹爭相取之,簡狄得到了,將鳥卵含在口裏,一不小心吞了下去,因而有身孕,後來就生下了契。
契在孩提時代,喜好做各種禮儀的遊戲,好觀天文,聰明好學,長大後博學多識,仁而有禮。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四子,長子摯,次子棄,三子契,四子堯。帝嚳去世後,摯繼位,不理公共事務,政微弱,而唐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致禪。
堯繼位後,辦事公正,體恤人民,他召集許多賢德之人幫助他治理國家、分管政事。他最注重的是農事,任命棄為大司農,管理全國農業,勸課農桑,指導農業技術,使農作物的播種得到普及。任命契為大司徒,掌管人事和教育。
帝堯被歷代世人視為典範的仁君,功績浩大,史載其「仁智達道,聖德配天」,一代聖君率領一代賢臣創造出古代仁政昌明的時代。因此天下太平、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
帝堯命人擇一地,然後讓棄將百穀先按時播種起來,《太平御覽》記載此事說:「稷山在絳郡,后稷播百穀於此山。」帝堯又命各國諸侯,派遣子弟前來學習,棄進行教導,這些人學習棄教的辦法耕田種地,回去再把耕種和收穫的技術傳授給民眾,一批畢業了,又換一批。
棄推廣了許多農作物,所以被後人認為是始種稷和麥的人。稷,一說為穀子,一說為高粱。后稷把很多野生穀物轉化為田生穀物,滿足人們對各種食品的需要,促進農業發展。
他還根據地質的好壞,選擇適宜的品種播種,這種新的耕作技術即「相地之宜」,就是觀察這塊地適宜種植什麼農作物就種植什麼農作物;適宜什麼時候種植就什麼時候種植,不能籠而統之、千篇一律,要區別對待,用現在的話說就叫實行「科學化」種植。
天下百姓按照他所提倡和教導的辦法耕田種地,獲得很大收益,在他主管下,「百穀時茂」,即各種穀物都生長得茁壯茂盛。
那時社會經濟還以遊牧狩獵為主,農業生產只處於輔助地位。只有到了堯舜時代,帝堯起用棄,把農業作為主要產業來開展,才使農業生產獲得大發展。棄在農業發展方面做了突出貢獻,在歷史上作用非常大,可說是功績蓋世。
糧食因此而獲得大豐收,解決食物匱乏的問題,使廣大黎民百姓不再受饑挨餓。因此後來人們一提到古代農業,必然要說到棄,很多史書也把中國的農業起源歸之於稷棄時代。
《詩經.大雅.生民》中載:「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卬盛於豆,於豆於登。具香始升,上帝居歆。」
《詩經》上這段記載敘述棄傳授人們,從播種到收穫和加工熟製品的技術,人們依此種植大豆、大麻、大小麥、甜瓜等作物,所種的作物都是籽實飽滿、碩大的好品種,收穫後脫粒、加工成熟食品,把它們放在祭祀用的豆器裏,尊祖配天,以享上帝。
由此可見,古代當人們有豐衣足食的生活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敬天,感謝上天的賜予。而敬天也包含感激上天降下稷棄這樣富有使命的人,來教會人們種植莊稼以利生存之需。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