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爭之淞滬大會戰 7:血與火的搏殺
二、血與火的搏殺
蔣介石決心以武力抗擊日本的挑釁;隆隆炮聲中,淞滬前線的最高指揮官在調兵遣將;前仆後繼的攻堅戰,從江灣到楊樹浦一線全面展開;每一寸土地地都浸透了鮮血。
堅韌意志
對於日本這個強硬的對手,蔣介石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他曾說:「我以前羨慕日本盡忠報國的傳統精神,亦愛日本孝親、尊師、尚俠、重義的民族性。」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心情,19歲的蔣介石毅然剪掉辮子,東渡日本學習陸軍。生機勃勃的東京,激勵著他為國家民族的革命鬥志。蔣介石身邊帶著一本鄒容的《革命軍》,他能一字一句地背出來,他把強烈的民族精神寄於一首七言絕句: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豈肯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
是的,面對日本的一切,也勾起了深烙在他心靈中的傷痛。記得9歲那年,甲午海戰的慘敗迫使中國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故鄉溪口鎮上的人們充滿憤怒地談論著「四萬萬人的大國,輸給只有三個小島的日本,這是怎麼回事啊」!
少年蔣介石第一次知道了「國家」和」民族」的含義。來到日本,他進一步知道了割地、賠款,通商和租界是強者對弱者的掠奪。
正是用《馬關條約》的2億兩白銀,日本由貸幣的銀本位制換為金本位制,在經濟上提高了國際競爭力和國際信用程度,並促進了軍需工業的發展。成為日本工業核心的國營八幡制鐵所就是用中國賠款為資本建造的工廠,它生產的鋼鐵,製成了槍和炮。扛著槍炮的日本兵,再次向中國進攻!
自從「九﹒一八」以後,日本佔了東三省,又侵佔山海關,接著進犯熱河、爭奪長城、進攻冀東、直到簽訂「塘沽協定」,策劃「華北自治」。面對日寇的猖獗,蔣介石不是不想打,而是外有蘇俄對大中華民國的蓄意顛覆,內有共產黨在蘇俄命令下的武裝叛亂和武裝割據,甚至在「九﹒一八」後僅兩個月,中共就在中國國難當頭的日子裏,於蘇俄的國慶日篡立了認蘇俄為祖宗的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這是蘇俄在別人國家建立的第三個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年,日本就學著前蘇聯和中共狼狽為奸的榜樣,像蘇聯扶植中共的傀儡政權一樣,在中國的東北篡立了那個偽滿洲國。就不說在那些敗於「北伐」的殘餘軍閥和野心勃發的新軍閥了,他們也是一有風吹草動,就要武裝叛亂……這不僅使得剛剛重建的大中華民國南京政府,首尾不能相顧,內外難以應付,更使得被十七年軍閥復辟和蹂躪夠了的國家,沒有能力立即展開一場奪回東北的抗日衛國戰爭。然而,這又被借國難而叛亂的共產黨以口舌,於是,他們在抗日的名義之下,不是煽動學生運動,就是發動工人罷工,自始至終更是在蘇聯的一次又一次的命令下,在南中國的農村發動武裝暴動,建立中華民族的世仇大敵──蘇俄在中國的蘇維埃政權,所為唯恐天下不亂、民國不亡……正因為如此,他才要求自己和他的政府及軍隊,一邊忍字當頭,學習漢代的文帝、宣帝、特別是武帝,決心「先安內後攘外,先富國再強兵」,以「準備好了再打」!一雪我民族之恥,國家之辱……
然而,由共產黨幕後陰謀策劃、由前地方軍閥楊虎城與共產黨勾結、由大軍閥張作霖之子軍閥張學良出頭、最後卻要由蘇俄獨裁者斯大林來作最後和最高決策的隱瞞武裝政變──西安事變,雖然使他的「安內之策」功虧一簣,但是,由西安事變所集中表現出來的他本人在全中國的崇高威望和民心所向,卻使得原來因中國發生西安事變而彈冠相慶的日本軍閥們,看到了中華民族不僅有了一個真正的領袖,而且這個領袖的對內凝聚力將必然使得中國最終走向強大。日寇的全面侵華時間表,就是這樣地突然提前了。離西安事變不過半年,蘆溝橋的槍聲就響了……
這一次,蔣介石當然不能再忍,不能再退,個性堅韌而倔強的蔣介石,他要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爭一口氣!雖然他又讓俄奴──共產黨鑽了一個大大的「空子」,這已是後話了。
這個時候的蔣介石,已不是孩提時拿木棒竹刀玩打仗遊戲的莽撞少年。為了領導這場可能是曠古未有的衛國戰爭,他討教蔣百里等軍事專家,分析國際國內的情勢。特別精研過《孫子兵法》蔣介石始終沒有忘記18歲那年,箭金學堂裏那位專講經史的顧清廉老先生給他講解《孫子兵法》時說的話:」一個國家要想獨立就不可缺少軍事力量。一個人要擔當捍衛國家的重任,就不可不懂兵法。」
對於中國抗戰的戰略,蔣介石首先希望通過在上海這一關係到西方列強利益的地區大戰,引來《九國公約》諸國干涉,以儘快實現和平。自然,如果此計不成,他早在1935年前,就已經做好了對日持久作戰的精神準備和戰爭準備。他和他的高級幕僚們都認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不如日本,故只有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以持久戰保存軍事實力,即以空間換時間的戰法來疲困日軍和消耗敵力。
五十多年來,我們中國大陸的老百姓,都因為共產黨天天撒謊,月月撒謊,年年撒謊,所以都相信對日「持久戰」的「偉大」戰略出自毛澤東,這實在是天大的笑話。因為,當1938年8月毛澤東在延安講「持久戰就是我們要利用一場持久民族戰爭的條件來發動人民革命以奪權政權」時,大中華民國南京政府不僅早已頒佈了對日持久戰的總戰略,而且已經根據持久戰的戰略,早已破滅了日軍「三月亡華」的狂夢,已在實現戰略轉移了。所以,當中共中央要求武漢新華日報刊載毛澤東這個要利用國難來實現「革命奪權」的「陰謀持久戰」講演時,識破了毛澤東賣國伎倆的中共負責人王明和博古則拒絕發表並連載,他們實在為毛澤東的賣國陰謀而汗顏……。
蔣介石決心以武力抗擊日本的挑釁。
在為日本的「和平工作」效勞的周佛海鼓動張季鸞、左舜生、李璜等人勸蔣介石對日妥協,均遭到了蔣介石的嚴詞拒絕了。連對抗戰失去信心的《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也被蔣介石的堅決抗戰衛國的激昂情緒所折服。
對於上海的抗戰,蔣介石決心全力以赴。
就在淞滬之戰剛剛打響的8月13日上午10點整,此時離淞滬抗戰打響第一槍僅只45分鐘,蔣介石的急電就傳到了南翔張治中司令的手裏:
……對倭寇兵營與其司令部之攻擊,及其建築物之破壞與進攻路線,障礙之掃除,巷戰之準備,皆須詳加研討,精益求精,不可徒憑一時之憤興,以致臨時挫折,或不能如期達到目的而氣餒,又須準備猛攻不落時之如何處置,以備萬一。倭營鋼筋水泥之堅強,確如要塞,十五寸的重榴炮與五百磅之炸彈,究能破毀否?希再研討,與攻擊計劃一併詳復。」
蔣介石要親自指揮這一場關係到「民族命運和國際觀感」的中日大戰,即我們的「衛國之戰」。@(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