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矩和愛,成就孩子的未來(四)

孩子怎麼管?如何教?(上)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

作者: 王濤

在傳統家庭中,很多父親都意識到樹立規矩的權威,會用平日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面前建立權威。我前文提過我的父親平時不茍言笑,一旦建立起規矩,孩子的心裡就肅然起敬。正如孔子所描述的:「夫人言不發,言必有中。」後來朱熹進一步解釋:「言不妄發,發必當理,惟有德者能之。」

建立父母權威,理性與原則才是關鍵

傳統家庭中很多父親都是如此,用自己的少言、慎言和孩子保持距離,以建立權威。需要釐清的是:不是少言寡語就能樹立權威,真正的權威要依理行事。如同孔子所說「言必有中」,如果家裡有這樣的父親,個性再頑劣的孩子都會收斂行為。

正如《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到父親賈政面前也是戰戰兢兢、規規矩矩。這樣的傳統嚴父自然會讓孩子產生敬畏之心。要做到這一點,為人父者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還要隱忍對孩子表達愛。

正如「狼爸」蕭百佑坦言:「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面對心愛的孩子們,我唯有狠下心,做一個徹頭徹尾的『嚴父』」。

反觀現代家庭的傳統嚴父愈來愈少,這也是為什麼狼爸的故事會引起廣大回響。我讀了狼爸的《所以,北大兄妹》,除了對一些特定做法(例如,不讓兒子發展生物興趣)有所保留,對其基本做法還是讚賞有加,尤其是他透過樹立權威和誦讀經典讓孩子從小心存敬畏。這是以後一切學習和處世的基礎。

反觀現今社會,有權威的嚴父卻愈來愈少,父親們一一轉型為慈父。當然,這不代表慈父一定不能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而是現在很多父親對孩子的愛已經超出限度,以至於沒有建立規矩的權威。

我要再次強調顏之推在《顏氏家訓》裡的告誡:「父子之嚴,不可以狎……狎則怠慢生焉。」我也見過不少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父親,一樣可以保持理性與原則,對規矩心存敬畏。不是只有傳統嚴父才可以做好規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樣可以讓孩子敬畏規矩。關鍵不在教育形式,而在於父母自己的內心是否抱持敬畏之心。

建立管教規矩,要堅守界限,不能隨便!

除了平時的言行舉止不能輕慢,為人父母管教孩子時的心態和準備更不能隨便。

很多時候,孩子的不當行為引起父母注意時,往往有一定的「歷史」了。通常這不是簡單地建立規矩就可以改變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發生一兩次,你不會太過重視。但是這成為孩子的習慣時,你就開始注意了。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不要匆匆上陣和孩子正面交鋒。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沒有充分的準備,就不要開始建立規矩。寧可先讓孩子得逞,如果你匆匆開始,卻草草結束,非但不能教孩子守規矩,反而會影響你日後建立規矩的權威。因為你的不認真,會讓孩子失去對規矩該有的敬畏。

建立孩子的規矩之前,父母必須做很多準備。首先要分析為什麼孩子有這種行為習慣,應該怎麼解決。例如,孩子不乖乖吃飯,多半是沒有養成好習慣,零食隨手可得,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挨餓。很多父母還沒有施行就開始擔心:孩子不吃,餓壞了怎麼辦?你還沒有開始建立規矩,就先猶豫了。事實上,如果你真的這麼做,孩子還沒有餓壞之前,早就乖乖吃了,因為餓了吃飯是正常的反應和行為。當然在具體施行上,還要做很多細節準備。

首先,如果參與管教孩子的不只一人,你要得到其他人的支持,特別是家中有老年人,要好好說明。有時候說服老人家支持你餓孩子一頓並不容易。其次,要收起所有的零食,至少要收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最好處理掉,因為孩子找東西的能力很強)。有了環境的支持,接著要考慮建立規矩的一些細節。例如,如何把你的規矩和要求跟孩子說清楚,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可以選擇吃飯,如果你這頓不吃,要等到我們吃晚飯的時候才能吃。」如果孩子拒絕吃飯,不需要訓斥,平靜地接受。但是要說到做到。

如果,過程中孩子喊餓,要吃東西,父母可以嘴軟但不要心軟。你可以說:「寶寶肚子餓了,媽媽知道,因為寶寶沒有吃中飯。但是,這是規定,媽媽也沒有辦法,我們看看還有幾個小時就可以吃飯了。」這樣講,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如果你很得意地去奚落孩子:「誰叫你不吃午飯,你很厲害啊!下次要聽話。」這樣說會激發孩子和你的對立,並且不講道理。

如果看到孩子有求於你,你一面訓斥,一面又給孩子食物,這樣的父母缺乏愛和規矩。

另外,孩子的行為有所改變時,要理性地給予肯定,也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孩子的行為反覆,是在考驗你設立規矩的界限是否堅定。父母第一次認真地立下規矩,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另外,管教孩子時,父母要和孩子保持很近的距離。很多年輕父母常常距離很遠就大聲地喊叫,這樣管教孩子過於隨便,也容易情緒化。很多父母建立規矩的失敗就是因為隨便。既沒有平時的敬畏氣氛,也沒有鋪陳,說管就管、喊打就打。父母自己喜怒無常,很難讓孩子產生敬畏,因而在心理上產生抗拒,可想而知,這樣建立規矩的結果有限。

─ ─摘自:《規矩和愛,成就孩子的未來》野人文化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不少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我生養的,不是我的是誰的?這樣的觀念,是在占有孩子的思想和情感。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情感,雖然會受到父母影響,但是不屬於父母。
  • 教育的核心是處理好規矩和愛的關係。尊重和理性是規矩與愛結合的前提。相反地,如果父母以占有為目的,很容易失去基本的教育理性和教育界限。
  • 目前忽略型的父母正急劇增加,最典型的是父母離家工作,孩子留在家中,這種現象逐年遞增。由於這些孩子缺乏規矩又缺乏愛,心理發展不健全,出現厭世自閉、反社會人格、空虛、自卑、膽怯、沒有精神寄託等現象,最重要的是缺乏愛。這些孩子不懂什麼是愛,更不知道什麼是敬畏,最後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極端地不尊重。
  • 社交媒體Instagram上有一段可愛幼兒摺疊衣服的視頻,不僅收穫數千萬網友點閱,還引爆一場意想不到的網絡激辯。
  •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驚訝地發覺幾乎每個在機場跟飛機上的孩子眼光都固定在iPad的屏幕上了。雖然我理解帶著小孩旅行並在中途長時間的停留期間讓他們保持盡興的困難,但我不禁想,我們通過讓他們過度使用屏幕時間,以此可能為孩子們製造了哪些影響深遠的問題。
  • 在當今數位時代,無所不在的科技產品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和舒適,但也造成了負面影響,例如對這些產品過度依賴甚至上癮、隱私權被侵犯、記憶力衰退等。現在連育兒專家都大聲疾呼,不要讓小孩過度沉溺於科技產品,不要讓這些產品替你養育小孩。
  • 人們有時候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生氣,這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破壞人際關係,甚至引發衝突。而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的生氣,往往會感覺很棘手。現在,有專家分享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只要在孩子生氣時說一句短語,他們馬上會鎮定下來,無論他們年齡多大都是如此。
  • 眾所皆知,聽古典音樂有益身心健康,坊間也有出售一些專門供孕婦播放給胎兒聽的胎教音樂。最近墨西哥的一項研究發現,讓胎兒聽古典音樂可以讓他們的心率變得很平穩,可能有助於他們的發育。
  • 孩子總是愛拖延?家長可用4C原則陪伴孩子去累積正向經驗。
  • 在廢棄的童子軍營地撫養在家上學的孩子意味著永遠沒有乾淨的雙手——因為他們要建造小木屋、樹樁日晷,以及在小溪邊釣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