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張籍〈野老歌〉

民間疾苦成就詩壇健將,世上瘡痍化為筆底波濤
font print 人氣: 159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于學謙

    野老歌  張籍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張籍是新樂府運動的健將之一,「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白居易〈讀張籍古樂府〉句)。其樂府詩之精神,與元稹、白居易相通,而具體手法,略有差異。白居易的諷諭詩,往往「意激而言質」,篇幅亦長,故不免有盡、露之疵累。而張籍的樂府,如這首〈野老歌〉(詩題一作〈山農詞〉)作法則迥異。

詩共八句,很短,但韻腳屢換。詩意可按韻的轉換,分為三層。

詩的前四句:開門見山,寫山農終年辛勞而不得食:「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山」字兩見,強調這是一位山農。山地貧瘠,廣種薄收,「三四畝」收成不會很多。而深山為農,本有貧困而思逃租之意。但安史亂後的唐王朝,處在多事之秋,財政困難,官府剝削,無孔不入。「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杜荀鶴〈山中寡婦〉句)。「苗疏」意味收成少,收成少而「稅多」,必然產生勞動者「不得食」的不合理現象。如僅僅寫到糧食「輸入官倉」那樣一種司空見慣的事實為止,深度還不夠,而「化為土」三字的寫出,這才揭示出一種怵目驚心的社會現實,筆力健動,入木三分。一方面是老農終年做牛馬,使土地長出糧食;一方面是官家不勞而獲,且輕易把糧食「化為土」。這實際上構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關係。妙在不但表現出老農被剝奪的痛苦,而且表現出他眼見心血被踐踏的痛心。所以,雖然只道事實,語極平易,讀來卻至為沉痛,字字飽含血淚。

詩的五、六句:寫老農迫於生計,不得不採野果充飢,仍是直陳其事:「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可是,這是多麼發人深思的事實:辛苦一年到頭,贏得的是「空室」,一無所有,真叫人「何以卒歲」!冬來農閒,辛苦一年的農具,可以傍牆休息,可辛苦一年的人,卻不得休息。糧食難收,卻「收橡實」。這兩句內涵,尚未盡於此,「呼兒登山」四字,又暗示出老農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兒子一齊出動,上山採野果。橡實乃橡樹子,狀似栗,可以充飢。寫「呼兒登山收橡實」,又確有山居生活氣息,使人想到杜甫「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深谷裡」(〈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的名句,沒有生活體驗或對生活的深入觀察,難以寫出。

老農之事,敘猶未已。結尾兩句:卻旁騖一筆,牽入一「西江賈客」。桂、黔、郁三江之水,在廣西蒼梧縣合流,東流為西江,亦稱上江。「西江賈客」當指廣西做珠寶生意的商人,故詩中言「珠百斛」。其地其人,與山農野老似全不相干,詩中又沒有敘寫的語言相聯絡,顯得詩的跳躍性極強。然而,一邊是老小登山,攀摘野果,極度貧困;一邊是「船中養犬長食肉」,極度奢靡,又構成一種鮮明對比。人不如狗,又揭示出一種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豢養於船中的狗,與獵犬、家犬不同,純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這形象本身,也能引起意味深長的聯想。作者〈估客樂〉一詩結尾「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寧為販寶翁。」手法與此略同,但有議論抒情成分,而此詩,連這等字面也沒有,因而更見含蓄。

全詩似乎只擺一擺事實,就不了了之,像一個沒有說完的故事,與「卒章顯其志」的作法,完全相反;但讀來發人深思,詩人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揭露現實極其深刻。其主要的手法,就在於運用形象的對比。詩中兩次對比,前者較隱,後者較顯,運用賦予變化。人物選擇為一老者。尤見貪官剝削之殘酷,及世道之不合理,也愈有典型性。篇幅不長而韻腳屢換,給人活潑圓轉的印象;至於語言平易近人,又頗有白居易詩的好處,令人讀來,如珠玉般的圓潤爽口。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紀元1127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秋的一天,南宋京城一片悲悽淒慘,人民嚶嚶飲泣,「識與不識,皆流涕」,哀悼剛剛被昏君奸臣斬首的抗金志士、愛國太學生陳東。
  • 杜荀鶴的這首詩,通過敘寫兩次經過胡城縣的所見所聞,揭露當時官吏作威作福、欺壓人民,反而得到升賞的不合理現實。
  • 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 若教解愛繁華事,凍煞黃金屋裡人!
  • 錦衣鮮華手擎鶻,閒行氣貌多輕忽。 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 夏詩醇:報國勇進,勿忘教訓!
  •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 年年養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 「詩是吾家事」,這不僅是家族傳承的訓勉,更是他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詩歌,對杜甫而言,早已超越了抒情遣興的工具,或是干謁求進的手段,而是他存在的方式,是他思考、感受、回應這個世界的根本途徑。當現實將他逼入絕境,官場失意、家國殘破、身體衰敗,唯一能緊握不放的,或許只剩下這支濡染了畢生心血的筆。
  • 重陽登高,踏秋祈福,本是古人一樁賞心樂事。然而在唐朝大歷二年(767年)的夔州(今屬重慶奉節),一位霜鬢華髮的病弱文人獨上高台,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色:耳畔疾風獵獵、猿聲悠悠,眼前落葉蕭蕭、江水滾滾。
  • 三國時期有一位「醜妻」,頗爲聰慧,即曹魏大臣許允的妻子阮氏。唐 周昉《仕女圖》。(公有領域)
    元稹悼亡韋氏詩,通首說得哀慘,所謂貧賤夫妻也。「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言其婦德;「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言其安貧。俸錢十萬,僅為營奠營齋,真可哭殺。
  • 《人日》一詩,通過寫景,表達了冬去春來,萬物生機勃發的景象。面對雪霽後的晴天,又恰逢「人日」,所以常人舉辦各種活動來慶祝;修行之人不可能像常人那樣興高采烈,而是用「閒吟曠士懷」來抒發自己的襟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