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詩醇: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詠石灰〉

font print 人氣: 65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詠石灰 于謙(明朝)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是明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先後當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高官,但生活儉樸,為政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曾屢次平反冤獄,救濟災民,因而受到百姓的愛戴。由於明英宗寵信宦官,朝政腐敗,蒙古瓦刺軍乘機入侵,英宗兵敗被俘。于謙臨危受命,輔佐景帝固守北京,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後來英宗復位,奸佞以「謀逆罪」把于謙殺害。人民都為他的冤屈而悲憤。他的詩風,剛正質樸,反映了他高潔的情操。

據說,這首詩是他在十九歲時所作。

千錘萬鑿:千萬遍的錘打和開鑿。等閒:很平常。詩的前兩句是說,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從深山采運出來,又被放到窯裡用烈火焚燒,但石灰石,把這一切看得很平常,毫不在意。

詩的後兩句是說,石灰石,情願粉身碎骨變成石灰,保持自己的清白。

全詩句句寫石灰,又句句抒懷明志,堪稱是詠物詩之上乘。作者採取擬人化的手法,描寫石灰,把石灰的形象比喻為了崇高的理想和正義的事業,而不惜拋頭灑血的英雄人物。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和烈火焚燒,變成了能造福人民的潔白的石灰,不正如英雄人物經過千辛萬苦、流血犧牲,而終於建功立業,流芳百世一樣嗎!在詩裡,作者托物見志,反映了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可見,于謙在青年時代,就懷有崇高遠大的抱負。

華夏神州,士重操守:

丘遲云:「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列子.楊朱》云:「吞舟之魚,不游支流;鴻鵠高飛,不集汙池。何則?其極遠也。」

唐代李渤云:「昂昂獨負青雲志,下看金玉不如泥。」

宋代范成大云:「戒之書魚蠹,勉以雲鵬舉。」

宋代蘇軾云:「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論語.憲問》云:「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十九歲時的于謙,能有此《詠石灰》之傑作,真是華夏男兒,人中豪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紀元1127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秋的一天,南宋京城一片悲悽淒慘,人民嚶嚶飲泣,「識與不識,皆流涕」,哀悼剛剛被昏君奸臣斬首的抗金志士、愛國太學生陳東。
  • 杜荀鶴的這首詩,通過敘寫兩次經過胡城縣的所見所聞,揭露當時官吏作威作福、欺壓人民,反而得到升賞的不合理現實。
  • 曉夕採桑多苦辛,好花時節不閒身。 若教解愛繁華事,凍煞黃金屋裡人!
  • 錦衣鮮華手擎鶻,閒行氣貌多輕忽。 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
  • 夏詩醇:報國勇進,勿忘教訓!
  • 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繞村行。 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 年年養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
  •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