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09日訊】指揮家杜特華(Charles Dutoit)與英國皇家愛樂管弦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RPO)於6月22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帶來精采的演出,值回票價。
其中弦部、打擊部表現相當可圈可點,銅管部在情感上細膩到位卻不濫情、浮誇,閃耀的光芒彷彿惠及人間。曲目選取上,大大突顯出該樂團的所有優點。在杜特華熟稔的指揮技巧中,從上半場的西貝流士《卡雷利亞組曲》(Karelia Suite, Op.11)到德布西的《海》,芬蘭東南部的城邦莊園到法國坎城海邊,作曲家在土地與海洋分別找到歸屬與自己。
西貝流士與德布西各用音樂捕捉民族情懷與自幼嚮往的記憶,無論在浩瀚澎湃的管弦音海,或是弦樂部輕聲迴頌中皆清晰可見,曾經失落的情懷與執著在地海交界的音樂曲線中顯得不寂寞。
上半場從地域看人內在純真,下半場則是由人心窺看更深層的慾域與想像。下半場巴爾托克的《神奇的滿洲人組曲》(The Miraculous Manarin Suite)與拉威爾的《達夫尼與克羅伊》〈第二號組曲〉(Daphins & Chole, Suite No.2),則是人性情愛糾葛的厚描。古希臘的幻境到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狂亂,似乎與上半場的曲目連貫出一個「核心信念」──音樂如萬花筒般瑰麗地呈現出人性的多元樣貌,以及直線時間推展中的人事物微妙變化,也包括作曲家本身與音樂故事中的角色、大環境結構變遷的對話,以及找出生存和因應法則。
這場音樂主題--「從地域至慾域」,或許對當今台灣局勢而言,來得正是時候!音樂會所演出的選曲,向來是筆者決定是否買票進場支持的主要依據之一,光這一點便可看出表演者是否對這場演出有自己的真正觀點。在這一點,這次的杜特華音樂會是筆者今年在台灣所聽到的音樂會中,做到最好的其中一場,也是今年到目前為止,筆者聽到的音樂會中,整體音響效果最佳的音樂會。
這場音樂會向觀眾訴說一齣齣現實社會的冒險故事。對世界政治、考古與歷史有興趣的杜特華,對這些旋律的敘事與串聯手法駕輕就熟,每一首曲目「說」到故事核心,搔到癢處。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