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05日訊】嘉義市政府為公道五公園道路之開闢,至今已召開有三次的公聽會。我以蔡崔源家族代表的身分,出席了七月九日在嘉義市新市政中心南棟大樓舉行的第三次公聽會。
公道五起自民族路南門(阜財門)圓環,穿過垂楊路,而直抵南興路,計畫寬度為三十八及五十公尺,目前為共和路、南門街、宣信街、南田路等較窄的街道,第一期工程路段為南門圓環至垂楊路。
該一道路計畫係基於日本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臺南州嘉義市役所所頒布的〈嘉義都市計畫實施案〉,臺灣光復後,嘉義市政府於民國三十八年十月頒布〈嘉義市主要計畫〉,維持原日治時期之都市計畫,民國九十三年嘉義市政府進行〈變更嘉義市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仍維持公道五之開闢計畫。
從一九四三年至今二零一三年,公道五之公告已七十年,嘉義市政當局才啟動道路用地的徵收程序,歷來行政之怠惰,世所罕見。現任黃敏惠市長決心推動公道五的開闢,其見識和魄力令人敬佩。
公道五第一期之開發,將徵收南門圓環至垂楊路以及南門街與共和路之間劃為道路用地的所有土地及其地上物,由於該一都市計畫公告至今長達七十年,被列為道路用地之土地根本無法開發利用,早已成為都市之瘤,如果嘉義市政府有心改善當地都市發展狀況,則徵收案無論是否維持,政策一旦定奪和執行,將使當地居民生活中之重大決定得以有所憑據,總比當前懸而未決的情形為佳,再者,依民國一百零一年修正之〈土地徵收條例〉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被徵收之土地,應按照徵收當期之市價補償其地價。
在都市計畫區內之公共設施保留地,應按毗鄰非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平均市價補償其地價。」土地徵收已採市價補償,如果市價之調查估計合理,此亦為有史以來最好的補償價格,當地居民和地主的權益已可獲得相當之保障,反對並無太大理由。所以我們對於嘉義市政府決意執行該道路之開闢是由衷地表示感謝和歡迎的。
但在此之餘,吾人亦有若干建議和提醒,盼市政府能予以參考。
第一、公道五第一期徵收地段屬東區朝陽里,地號南門段,古屬嘉義城外五境之一之保南境,俗稱南門仔,日治時期為南門町,為清康熙四十三年(一七零四年)諸羅建成後依傍南門對外通向臺灣府城的道路南門外街而形成的古聚落,以保南境福德正神廟為聚落中心,而奉保南境福德正神為守護神。南門城外荒埔為古公共墓塚所在,以墓碑打造為主的打石業者乃集中本地營業,南門外街乃又有打石街之稱,如今當地猶存兩三家打石業者。乙未臺灣民主國抗日之役,嘉義知縣孫萬育兵敗棄城,即由此徑出逃臺南。
本人建議嘉義市政府應儘速召集嘉義本地歷史或文化學者,在公道五第一期工程開挖之前,能對打石街之古蹟或文化資產進行調查和數位影像及實物保存。
〈南門外回望嘉義南門城樓〉,石川源一郎編輯,《台灣名所寫眞帖》,臺北:臺灣商報社,明治三十二年(一八九九年)八月十日
第二,臺灣農田水利先賢蔡崔源故居遺址南門外一六八番地,即位於今南門段一小段五十三地號,現為南門街鄰近垂楊路口之一處空地。蔡氏先人約於一八零零年代清朝乾隆、嘉慶之際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移民來臺即居住該處,蔡崔源父親蔡丁經銷什貨,店號金成發,太平洋戰爭期間,嘉義市南門町民之給養乃依賴蔡家金成發號之商品配售。
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年)四月起至八月,美軍大舉空襲嘉義,全市糜爛,蔡崔源故居不幸首當其衝,正中美軍炸彈而瞬間焚燬,時蔡崔源在位於今臺南市後壁區的嘉南大圳協會新營郡後壁庄安溪寮監視所服務,乃倖免於難,然其故居則自此成為廢墟,而後夷為平地。
蔡崔源在《嘉義縣志•人物志》有傳,其人為國立嘉義大學前身嘉義農林學校第一屆農業科學生,戰後參與接收嘉南大圳,發揚八田與一技師輪流灌溉之理論與技術,恢復水利,又參與規劃興建石門水庫和曾文水庫,為臺灣農業奇蹟奠定基礎,活人無數,值至嘉南農田水利會總幹事任上退休。
未來打石街和蔡崔源故居遺址均將埋入公道五地下,吾人不忍嘉義城南舊事與先人潛德幽光就此凐滅,亦不忍祖先魂魄歸返徘徊失其方向不得血食,建議嘉義市政府冝於當地為蔡崔源故居及南門外之舊蹟立碑銘記。
第三,吾外家蔡崔源故居遺址因早經劃為公道五道路用地,故而地上物雖經燬棄,卻始終未敢恢復重建,不得已移居他處,復因基地處於道路用地,無法開發利用,毫無市場價值,亦難以處分,終究只能期待政府完成徵收,豈料一等竟自臺灣光復起等了七十年,昔日正值壯年的主人蔡崔源墓門已拱,其眾多子女散居臺灣、美國各地,在世者年歲亦高,孫輩如我,更遠超過了當年蔡崔源的年紀。
畢竟行政怠惰七十年,當地居民累世對於徵收早已失去信心亦無所期待,許多人家的家園建設和生活安置,更以徵收不可能發生為前提而積極展開,如今嘉義市政府決心完成道路開闢和都市重整,反而出人意外,難免引起部份居民反彈和不安,而有號召自救反對徵收的聲音傳出。
對於這些民眾的心情,我們自能理解,但前已言之,當前的徵收補償條件係基於毗鄰非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平均市價,並非傳統之公告地價加成,亦非毫無交易價值之道路計畫用地上之不動產平均市價,條件之佳為前所未有,嘉義市政府只要善盡政策說明之職責,並體貼照顧當地弱勢民眾之處境,相信徵收與開發之政策仍將會受到支持,何況,當地都市計畫公告已逾七十年,居民亦不得推說不知情而推卸他遷後自身生計安排之責任。
但我人也要提出警告,倘若嘉義市政府懍於少數民意壓力或重大財政排擠效果而收回政策成命,對於我等奉公守法地主七十年之信賴利益損害自亦應當有所補償。以往我們相信政府徵收在即,從未依〈土地稅減免規則〉第十一條之規定:「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在保留期間未作任何使用並與使用中之土地隔離者,地價稅或田賦全免」,就蔡崔源故居遺址上之空地辦理地價稅全免,須臾之間,竟也繳納了七十年,嘉義市政府稅務局歷年核課地價稅,在本人親自出席公聽會並當面詢問得解之前,自然從未提供過任何行政指導,不能不說沒有不當得利的情形。
總而言之,我們是懷抱著不捨和期待的心情來看待公道五第一期的行政作業。希望在官民的相互體諒下,在為嘉義市民保存共同的歷史記憶之餘,南門外居民的特別犧牲,能為嘉義市帶來更多的繁榮和進步。
民國一○二年七月十三日十一時三刻
臺北市晴園
作者:曾建元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