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3A 娱乐 城 - App Store

捨與得

文/西如
font print 人氣: 3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7月31日訊】人總是要追求理想,但在人生道路上,發覺生命中許多事是無法預料的。不知道會與誰共度一生,生活能否一帆風順,更不知生命何時結束?於是,累積努力與認真,讓優秀自然而然產生。

成長是一種學習「捨」的過程。為讀書求學,捨去玩樂悠閑;為了理想,捨棄睡眠時間;為了永恆價值,捨掉交際應酬。然而,這麼做,真的能讓人得到真正的生命價值嗎?

我覺得,不捨不得。這種捨,是「懂得輸、懂得贏」,「以退為進」的希望奮進之心。「捨」是追求精神靈魂的「得」,只要不放棄理想,就能追求更多的挑戰;不放棄夢想,就能讓人看見在風中飄搖的希望靈光;不放棄願景,人生就能追求生命的真正意義;不放棄真誠的自己,才能迎接光芒的明天。

古云:「好學深思、博大寬宏、心平氣和而又目光遠大的人,永遠容易成功。」能「挺」得住挫折、「耐」得住困頓、「忍」得住煎熬,跟自己內心世界激勵,才能如淮南子所說:「功可強成,名可強立。」也才能接受以後更大、更多的挑戰。

人生的推進不容猶豫不決,人生的旅程,該「捨」去不必要的「得」,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戰與磨練。大捨大得是累積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捨」的內心交戰;真正的「勇」,是經過歲月洗禮後的看透人生百態,是風雨飄搖後總會雨過天晴的考驗。

人生不容重來,生命不容駐留,「捨」需要勇氣,當你得「捨」時,是真正的「仁」;當你捨「得」時,是真正的「智」。故人生路上,只要懂得去「捨」,才能怡然自「得」者明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日常生活與待人處世中,很多時候,就感到自己不是真達到了樂呵呵的什麽都不放在心上的心境,只是在自己在乎的人面前,為了形象、面子問題,而在表面上的一種祥和。這一回幫朋友報名的過程中,也正是對自己心性的檢驗。
  • 承蒙一對中國老教授夫婦的推薦,讀了辛子陵的《紅太陽的隕落--千秋功罪毛澤東》一書。接觸過自由社會關於中共及其領導人的書籍,比如張戎的《毛,不為人知的故事》的人們,對辛氏這樣體制內人士的吶喊,有種複雜的情感。一則人們驚嘆於作者高超的打擦邊球、拿捏分寸的能力;二則我們也感慨牆內人小心平衡、敏感異常的苦心。
  • 捨與得內在上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係,一般說來,有些因果關係的確是正當的,舉世公認的。但凡事也都存在著特殊性,而特殊形式的因果關係往往還有善惡之分。
  • (shown)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呢?該如何捨,又會怎樣獲得呢?
  • (shown)人生的推進不容猶豫不決,人生的旅程,該「捨」去不必要的「得」,割「捨」不必要的「得」,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戰與磨練。
  • 現在的中國人,大多數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為自己爭取。小時候在學校,在家裏常聽到的話就是,你要努力爭取啊,學聰明點,什麼事要為自己打算、要爭第一。所以,自幼以來,一直都認為做什麼事從自己出發,先為自己考慮,是很理所當然的。
  • 最近到鄙人到天涯論壇一遊,看到一張有意思的圖片(如圖)。
  • 今年清明節,我們無法回去掃墓,但我忽然明白,清明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束花、一炷香。真正的祭奠,不只是銘記逝去的親人,而是在心中點燃一盞不滅的燈;是不讓那些遭迫害的生命被遺忘,讓他們的信仰得以延續;是讓活著的人依然懷揣希望,更是堅守他們未能走完的路,讓正義與真相薪火相傳。
  • 清明,把死去的和活著的人連在一起,陰鬱而沉重,它讓人的感情變得脆弱。對故者的緬懷,對生命的思索,在生與死的對話中禪透生之意義。心靈由陰鬱而透明,進而變得輕鬆、愉悅。
  • 東方文化陀山鸚鵡的名言,應沿襲原話為好:嘗僑居是山,不忍見耳!鸚鵡的境界亦於此,陀山曾經擁有,今生彌足珍惜!故鄉常州為筆者曾居地,我將其揣入懷中,時時因故人的遭遇和幸福唏噓雀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