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森林詩語 詩學與大自然的結合

人氣: 20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3年07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台灣嘉義報導)一首「高山青」飄揚在阿里山上,跳躍的音符為青山披上一層悠揚的旋律,令人迴腸盪氣。嘉義林區管理處邀約當代詩人,在沼平公園內,成立全臺最高的「詩路步道」,為大自然散發藝術氣息。20日下午2點在嘉義市檜意森活村農業精品館舉行《森林詩語–阿里山詩集》新書發表記者會。一時騒人墨客雲集一堂,在歌詠中讓詩歌永恆的魅力,見證阿里山的不朽傳奇。

世代傳唱的歌詠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20日下午2點在嘉義市檜意森活村農業精品館舉行《森林詩語–阿里山詩集》新書發表記者會。新書發表會現場嘉賓雲集,余光中、鄭愁予、向明、趙天儀、李魁賢、岩上、林煥彰、陳填、蕭蕭、路寒袖、白靈、鄭炯明、朵思等現當代詩人均以作者身份齊聚現場,嘉義市長黃敏惠、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郭豔光等均到場祝賀,共同見證這部記錄阿里山百年詩歌文學的誕生。

林務局李局長桃生致詞時表示,嘉義林區管理處以邀集余光中等現代詩人以阿里山為背景創作詩歌,並打造成詩碑座落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沼平公園內,成為全臺最高的「詩路步道」;嘉義林管處為延續詩學傳統,更集結34位現當代詩人出版詩集,邀請詩人們齊聚一堂,讓民眾隨著詩人細微敏銳的視野,吟詠阿里山的美與自然,重現80年前詩歌史上的一場文學盛筵。

沼平公園的「詩路步道」是詩學與大自然結合的高層次表現,也是林務局首次展現文創藝術的最佳創作,此次編撰工作具有三項特色:一是開啟了森林詩學的蒐錄與書寫之風,是森林詩學結集的創舉;其次是紀錄阿里山當地的風情,透過詩人之眼寫下各種傳說與部落風情,真實記錄部落原鄉情;最後是現代詩人在阿里山大會師,書寫阿里山的歷史、山水、風雲、花草、美景、生態等,見證阿里山的美麗,是一場永恆的詩歌饗宴。
[[2]]

林務局長李桃生致詞表示沼平公園內的詩碑是全臺最高的「詩路步道」。(攝影:蘇泰安/大紀元)

嘉義市長黃敏惠致詞指出1934年臺灣全島詩人大會曾在嘉義市舉行,時隔近80年,林務局收集以往的古詩,更再次集結當今文壇詩人於嘉義,以詩歌詠阿里山,重現80年前詩歌史上的一場文學盛筵。外界一直以為林務局主要著重在林木的管理,是如木頭般嚴謹的單位,然而透過本次詩集出版,為森林及林務局更添加一份人文氣息,透過詩文的感動更增添人們對環境的情感,進而愛護大自然。

本次詩集發起人農委會陳前主委武雄(詩人陳填)指出,阿里山歷經莫拉克風災,遭受莫大的損害,進行重建勘查時,提出環境會隨著時間的變遷而改變,惟有文學的創作可以歷久不衰,一句話造就了因緣,林務局邀集詩人至阿里山創作並收集以往的古詩,更於沼平公園設置詩碑及規劃「詩路步道」,令人流連忘返。陳前主委武雄更指出林務局的業務多元,天上的飛鳥及海邊的鯨魚皆是林務局的業務範疇。嘉義地區,東石海濱結合森林及濕地成立了「鰲鼓濕地森林園區」;在嘉義市中心保存並修復了日式房舍,規劃成「檜意森活村」;莫拉克風災後的阿里山,更經過重新規劃整建,串起北緯23.5度的山海戀,串起嘉義縣市國際亮點。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吳局長芳銘隨後致詞指出,這是嘉義縣軟實力與巧實力的表現,未來嘉義縣政府也將持續對嘉義縣的山海戀風光注入更多的文化創意。

新書發表會中特別邀請原鄉鄒族高一生先生之子,聲樂家高英傑老師演唱其父的作品〈春之佐保姬〉,以春神的詠讚表示對原鄉詩人的尊重;同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同學以鄒族語及古語吟頌1934年全島詩人大會的主題詩〈觀櫻會〉,古今傳承的象徵意義非凡。此外,最難能可貴的是,詩集新書中收錄有1964年成立的「笠詩社」發起人之一錦連先生最後的手稿〈上路〉,在現代詩歌史上留下感人的阿里山詩情,其夫人王玉梅女士亦親臨現場。

發表會上,李桃生將詩集一一贈送與會詩人,這場相當有意義的詩人獻禮掀起了活動的高潮。詩人余光中先生現場吟誦「阿里山讚」;鄭愁予先生也以豪邁的嗓音吟唸出「我是專情的阿里」詩文;向明、趙天儀、李魁賢等詩人也分別吟唱他們為阿里山所作的詩作,在朗朗的詩詞吟唱聲下,為新書發表會畫下句點。

現代詩人余光中吟詩歌詠阿里山傳奇。 (攝影:蘇泰安/大紀元)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廖處長一光表示,阿里山百年詩歌文學《森林詩語—阿里山詩集》,共有《古典詩詠》、《現代詩情》兩冊及光碟發行。《古典詩詠》紀錄阿里山歷史與文化容顏,計二五0首詩作,是一部有歷史價值的詩歌集;《現代詩情》則以1950年鄒族詩人高一生深情的森林呼喚為始,集結現當代詩情,詩寫阿里山,從日據到民國,建構阿里山百年詩歌圖譜,是相當具有珍藏價值的文創作品。

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阿里山是臺灣的聖地,透過詩人敏銳細膩的觀察,一花一草,一片雲,一段路,所見、所感,無不隱含悲歡交織的無盡關懷,我們將這些幾被遺忘的昔日時光記憶,以詩歌的面貌呈現,為阿里山鐫刻詩的印記。本詩集的發表,讓讀者領略阿里山風情,也讓詩人們感受到來自讀者最真誠的回饋,共享藝文創作的喜悅與不朽。

(責任編輯:王愉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