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欣玥台灣屏東報導)
親情的呼喚
在台東長大的莊庭溪先生在網路部落格有個親切的名字叫做「農夫阿貝」。初夏的陽光閃亮照耀在”屏東高樹”農場的大片綠地上,阿貝在工寮裡熱情的以開水招待朋友,娓娓道起自己投入有機農作的過程:早年跟隨公司的腳步到中國大陸,成為兩地奔波的台幹。那幾年留在台灣的時間極為有限,家中老小無力照顧,幸好有賢慧的妻子堅強的挑起擔子。自從父親教職退休後就開始叨唸,讓他設法請調回台。但為了生計、也想趁年輕多打拼,一直沒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年過年,老爸感慨的說:「年紀漸漸老了,不知道會不會哪一天兩腿一伸,孩子卻不在身邊。」這番話特別讓人傷感,於是農夫阿貝認真考慮回台的打算,終於毅然決定放棄已待了十年的大陸高薪主管工作,回到台灣,一切重新開始。
返台初期尚在適應與摸索新的人生方向,他計畫觀察三個月左右投入新的職場。由於父親在住家旁種了不少果樹,那年夏天他一個人回老家陪伴父親,原本打算住三天,卻住了一周、兩周,……就在吱喳的鳥語聲中,就在和緩的微風輕拂,就在父親與果樹依戀的互動中,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裡,重新找回童年的感覺,是如此熟悉令人懷念的親情呼喚,重溫親情的溫暖。於是他決定種果樹,並且於網路搜尋資料中決定嘗試新興水果「黃金果」。
回歸土地 跟自然學習
由於自己是新手,決定這條路後首先要充實這方面的常識,剛好那一年屏科大開辦有機農業的課程,就這麼邊幹邊學。上了有機課程之後才知道,農藥嚴重傷害人類所依存的土地的生命,而且日後的修復將會付出極大的代價,這份認知大大衝擊著他的內心,課程還沒結束已經下定決心建構一個有驗證的有機農場 。
後來他增加耕作面積種了火龍果,同時呵護兩種同類型的水果是為了方便管理和風險分散。阿貝的果園使用有機肥,不噴灑農藥,採取人工除草,自己培養有機酵素。每天起得比太陽還早,睡得比太陽還晚;他用心學習,切實執行,並到農會上課與農民交流,用心和善的照顧果樹,也因此他的果園生態健康,有許多不知名的小昆蟲、有比別人更多的蜘蛛網、有不知名的水鳥棲息造訪,如此令人欣慰的豐富生態乾淨又舒服,讓人可賞、可憩,他的工寮漸漸成為傍晚時分朋友聚集的好所在。
阿貝可以說是新興農夫的典範,用心愛土地,用熱情種水果,當阿貝種下第一株黃金果時,鄰田地主個個都認為白領的阿貝只是玩票性質,並不看好他的農耕計畫,然而三年來阿貝用心學習,認真幹活,天天跟大地博感情──大雨的夜裡還得起床查看排水系統,一天工作時間扣除三餐將近十一小時,現在鄰田地主的眼中已經肯定阿貝的專業。或許從「技術與經驗」角度來看,阿貝未必是合格的專業農夫,但是從「態度」的角度來看阿貝絕對是個稱職的專業農夫。
三年來在精神體能與經濟上不斷的付出,認真的勤耕,他同時也在園區角落種植有機蔬菜,像青椒、茄子、南瓜、番茄……等等。農夫阿貝認為人都希望在舒適健康的環境下成長,相信水果也一樣;阿貝將過去總要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執著也用在果樹的照顧上,所以他將水果的整個成長過程詳細記錄在自己的部落格上,讓網友分享他對有機種植的那份用心,更有網友戲稱他的水果住的是五星級果園;就這樣慢慢在網友間建立起有機水果的口碑,有網友還主動為他推廣介紹。
愛地球就要重視有機
務農以來學著看天工作看天吃飯,他體認不論老天爺要留下多少果子給我們,當農夫的都要心存感激的接受;他深信一切的一切 「老天自有安排」。每一天太陽昇起就腳踏實地為家人為自己努力,這種殷實滿足的感覺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一種回歸土地回歸大自然的身心融合,絕對是嶄新的人生體悟,一份怡然從容和使命感讓他無悔的走在有機耕種的路上。
農夫阿貝提起有一回朋友帶了另外一位朋友到果園來,吃了幾粒黃金果後當下就把幾棵果樹給包下來,當努力受到肯定,再多的汗水也不計較了。最開心的就是朋友或是客戶打電話告訴他,他的有機水果確實跟別人不同,格外的好吃。
除了以最甜美水果原味呈現給朋友外,更要讓大家吃到健康,他知道人類的希望在土地。有機耕種這條路艱辛且漫長,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開始回收,已經聽見家人跳腳的聲音,默默承受經濟的壓力,他依然堅信必須把眼光放遠,也許自己是走在荊棘路上,他以一股傻勁和信念繼續前行。
在課堂上確實聽過 「採行有機才有生機」這麼一句話,而這句話更要提前落實在農業的經營方式和愛護土地愛護自然的理念下,台灣農業需要重視有機,這也是毎個人的責任。
甘苦參半 用愛堅持
幾年努力下來,農夫阿貝認為最大的瓶頸就是銷售問題。在技術上透過學習與努力都能設法克服,行銷卻是農民最弱的一環,政府的補助多半針對大團體,農會也只照顧跟自己有合作關係的農民,一般有機小農獲得輔導與補助則相對有限。
其實他也很樂意跟大部分農夫一樣,專心一致的在管理果園上著力,然而他卻必須分心去努力打開陌生的行銷通路;阿貝曾想過聯合身邊有機栽培戶或符合吉園圃標準與規範的的荔枝、檸檬、芋頭、鳳梨、芒果、蜜棗等等農民, 合力把客戶集中共享,共同行銷,不過因為難度太高 ,整合的層面太廣太複雜,礙於個人的能力有限,加上農民們的思想認知差異大,他們甚至比較相信把爭取福利掛在嘴邊的政治人物的煽情言論,所以行銷這一塊始終只能自求多福。
阿貝曾多次鼓勵一個種芋頭的年輕朋友改做有機栽培,雖然在思想上他也能夠接受有機栽培的生產方式,但是卻一直不願去嘗試,原因無他──行銷問題難以解決,價格被有機商店操控,所以他寧願保守的繼續慣行,任由產品讓中盤商包走,雖沒啥利潤,但是省心。沒錯!對單純的農夫來說,「改變」是一個闖不過的難關,要面臨難以承受的風險。然而,除了農人的觀念外,消費者的想法也很難改變,就像自己所種植的食用甘藷葉(地瓜葉)的嫩葉,主要是種給斜紋夜娥(斜紋夜盜蟲──專門在夜間啃噬果樹嫩芽嫩葉,是農民公敵)當宵夜吃的 ,順便也成為老父每天必吃的蔬菜,但是連老父對於被蟲咬過的嫩葉部位也會心存疑慮而吃較成熟的老葉——它雖然依舊粉嫩但是蟲子不咬。那麼被蟲蟲咬過的嫩葉又給誰吃呢?只能給鷄跟鵝吃,搞到最後鷄鵝現在對鮮草似乎已不太有興趣了。從這個事例中了解,就算種植者自己清楚知道有機栽培整個過程的安全性,長期以來對植物外表期許的的習慣觀念卻不易扭轉,這個盲點也成為推動有機農耕的一大障礙。
農產品的「銷」大於「產」的瓶頸一直是台灣農業的最大問題,它考驗著政府與農民的智慧。期待更多民眾重視與支持有機農產品,唯有廣大消費者的認同肯定才有可能降低運銷成本和售價。相對而言,紐西蘭奇異果的產銷確實是個超完美的模式,那就是背後有力的適當的政治力介入,以農民利益考量為前提的高瞻遠矚,排除產銷過程的層層剝削,才能開創土地與種植者消費者的三贏局面!
親情的呼喚讓農夫阿貝回到台灣的土地,土地的呼喚讓他堅定的走在有機耕種這條路上。告別農夫阿貝外型典雅的農舍後,那一顆顆亮麗的黃金果,甜美的滋味已深刻的種在心田上。祝願阿貝的有機前景就如眼前開闊明亮的天空充滿無限生機。
(農夫阿貝有機水果訂購聯絡可洽:0975720198。)
(農夫阿貝的網址http://blog.udn.com/farmville/673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