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4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雖然大家都知道運動的重要,但多數上班族長時間坐著工作,加上緊張與忙碌的生活,身體的活動量自然就減少了。因此,有些上班族一遇到假日,就想把一個星期的運動量一次補足,卯起來運動,往往不小心反而造成運動傷害。
身體活動好處多多
書田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組長蔡佩玲表示,許多人都以為要做激烈的運動才算有運動,其實增加每日的身體活動量就能有運動的效果。身體活動是指任何形式的身體移動,當身體活動量越高,能量消耗越多,對健康的改善與促進也越好,而且身體活動量是可以累積的。
蔡佩玲說,身體活動可以增進健康體能,加強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耐力,同時還能促進心理健康,避免憂鬱與改善認知功能,也可以降低罹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冠心症、中風等風險。
蔡佩玲提出,能促進身體健康的身體活動類型可分為4大類型:
1. 有氧適能活動
在進行時,是以大肌群的運動為主,包含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及費力身體活動。用一般速度騎腳踏車、攜帶有點重的東西走路、做費力的家務、下山健走、下樓梯等屬於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跑步、上山爬坡、上樓梯、快速騎腳踏車、打球、搬運重物等屬於費力身體活動。
2. 肌肉適能活動
是指肌肉在負載重量時,完成反覆動作,可藉由重量訓練達成。在日常生活中可經由提重物、搬重物、爬樓梯、跳繩、伏地挺身或抬腿等來達成,或是在健身房運用彈力帶、啞鈴、腿部推舉機、胸大肌推舉機、背部伸張機等。
3. 柔軟度活動
是藉由伸展拉筋活動來增進關節及骨骼能夠活動的最大範圍。可透過伸展運動、毛巾操、瑜珈、皮拉提斯(Pilates)運動等來達成,如久坐後伸展手臂、肩頸,或是運動前做暖身操。
4. 平衡協調活動
平衡是指身體重心的穩定,協調性是指隨意操作身體的能力。透過身體移動或變化姿勢的平衡訓練,建立穩定的重心與預防跌倒。日常可做些平衡步行(如倒退、側邊、以腳跟或腳趾步行)、原地踏步、動態平衡訓練等。
蔡佩玲強調,若是要讓身體活動與運動有相同效果,每週要累積達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1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 = 2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但每次活動至少要維持10分鐘以上才能列入累積中。
養成身體活動習慣
如何養成身體活動的習慣?蔡佩玲說,要先檢視自己的身體活動量,每週活動的頻率若有不足,就要在生活中增加身體活動量,例如:少搭電梯多走樓梯、騎腳踏車上下班、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久坐後做伸展運動等。最重要的是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及運動,這樣才容易持續。
身體活動小叮嚀
蔡佩玲提醒,活動前要注意暖身,活動後要做緩和運動,在活動時也要選擇合適的服裝、襪子、鞋子、裝備等,以免造成運動傷害。萬一受傷時,遵守PRICE原則處理: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然後儘早就醫。
蔡佩玲呼籲,為了自己的健康,每個人都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種類,而年長者或是有疾病者,活動的種類更要謹慎挑選,建議能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選擇適合的活動種類,讓活動成為日常生活的習慣,長期下來就可達到保持與促進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