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中国体育彩票app - 体育

木蘭奇女傳(3)

佚名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

第一回   朱若虛孝弟全天性 朱天錫聰明識童謠(下)

  若虛回至書房,謂二子曰:「今日二公前來推薦我的孝廉,我所以慨然不辭者,寔有兩樁心事:一者,聞朝廷今日以越王威權過盛,漸漸的屈退了,任用兩個大臣,倒是忠心為國,一個是太傅伍建章,一個武官是韓國公韓擒虎。這二公乃當時名賢,老王在日,言聽計從,今日幼主登基,一定是他二位股肱,我且進京看他用事如何。二者,聞越王府中有一幕賓,姓李名靖,有經天緯地之才,神出鬼沒之機。若說他是個賢人,就不該依附權門﹔若說他是一派虛聲,就不能臆則屢中。凡自京都來者,無不稱其人品。我到京都,單去謁見此人,試看他的名寔果然相符否?」長子天錫說道:「先帝既任用韓、伍二公,就該疏斥越王、宇文化及,卻不該許他仍在軍機房行走,與韓、伍二公互相掣肘。叔父進京,當見機而行,看新王動作如何,切勿貪圖仕進,致後日生退悔。」天祿說道:「吾觀父親此回進京,必定空勞跋涉。」若虛曰:「何以知之?」天祿道:「楊素、楊林是先帝至親,韓、伍二公亦是先帝元勳,越王與韓公平日不睦,賴先帝聖明,兩下得以保全。今觀先帝遺詔,父親不必進京。」手出抄稿,送與若虛觀看。略曰:

    朕自開國以來,上叨天眷,四海清平。自愧德薄,以致萬方多罪,朕敢辭其責焉。朕今連日喘嗽,日就垂危,勢不能起。竊思皇太子寬厚有餘,剛斷不足,不若皇次子才德兼優,欽賢禮士。即向日平陳之亂,皇次子亦與有勞焉。定北征南,樹奇功於天下,修文偃武,遺至善於寡人。朕上卜之於天,下詢之於人,宜繼大統,諸皇戚國親、內閣大臣,及朝內朝外文武眾卿,宜盡心翼戴,毋負朕意。

  若虛觀畢,天祿又說道:「皇太子性情懦弱,以先帝之明,就不該冊立為太子,天下已奉為儲君矣。皇次子久獲聖心,既卜之於天,詢之於人,廢長立賢,早應令群臣奉次子為陛下,如何先帝龍馭歸天之後,始出此遺詔?以兒之見,其中必有不測之變。父親宜遲緩一二年,候二次選舉,再求仕進,未為晚也。」若虛想了一會,曰:「吾兒所見極是。但日月逝矣,吾年逾四十,日即於衰,豈甘與草木同朽,沒世不稱耶!」天祿唯唯而退。天錫又說道:「近日童謠,父親聞之乎?童謠所云:

  唐棣花開李樹上,占盡春光造化長。
  逐水楊花空蕩漾,紅日偏不照山陽。

  這四句童謠,據兒意見,首二句或是說唐國公李姓,上天眷顧,此人將來必受天命,而福祚無疆矣﹔第三句是說楊氏國祚不永﹔末句是說唐公居於山西,乃山之陰,非山之陽。父親壯志未銷,雄心不釋,進京一覽便回,切不可僥倖富貴。」若虛連連點首稱善。

  過了數日,里長領兩個公差,求見若虛曰:「本縣太爺請孝廉公即日到衙中面試。」若虛聽了,一面治酒相待,一面安置行李,命李福作伴,囑咐二子用心讀書,又吩咐劉東好生看守家務。天錫、天祿送了數里,珍重而別。

  若虛到了城中,寓於安靜所在。到了試期,用了早膳,不一時衙中炮響,城中老少人等,到衙前爭看孝廉。果然一個個儒冠儒服,清氣宜人。知縣雖依著朝廷大典,礙著國制,不好張燈結綵,祇好打鼓陞堂,三班六房一齊上前叩頭。知縣吩咐道:「傳各處里長鄉約,一齊上堂。」眾人皆上堂叩頭。知縣道:「今朝廷大典,爾等站立答話。」然後問曰:「爾眾等所報孝廉,果出真寔否?」眾皆曰:「皆是寔行。」知縣又問道:「履歷、年貌俱各清白?」眾人曰:「不敢蒙昧太爺。」知縣曰:「朝廷重典,務在得士,本縣不敢不盡心。」那禮房已將所報花名開成一冊,長者在前,少者在後,共有三十餘名。知縣逐一看過,提起筆來就點頭名。禮房一旁唱曰:「禮教鄉李逢吉。」李逢吉在堂下答曰:「有。」規行矩步,走上堂來,作了三揖。知縣雙手一拱,李逢吉站在一旁。知縣問曰:「秀士所學何經?」李逢吉答曰:「門生所習《書經》,兼通《易經》。」知縣又問曰:「學的那一種書法?」李逢吉道:「門生所學是楷字,兼學隸字。」知縣道:「你可當堂默寫《君陳篇》,並《五子歌》﹔以隸字默寫升、恆二卦。」李逢吉當堂就寫。知縣又點二名,禮房唱曰:「灄源鄉、朱若虛。」若虛答曰:「有。」雍容雅步,匆匆上堂,作了三個長揖,侍在一旁。知縣問道:「秀士所學何經?」若虛答曰:「門生資質魯鈍,素性好學。感父台善政,年豐民樂,故門生得以盡日讀書,門生卻六經皆通。」知縣喜形於色,又顧問曰:「是習那一種書法?」若虛答曰:「真草隸篆,兼而學之,恐不中父台選舉。」知縣曰:「爾祇以真字默寫《洪範》、《鹿鳴》二篇足矣。」若虛遵命而坐。以後三十餘名秀士,俱逐一考試。午末之後,各人繳卷,一聲炮響,眾秀士依次而退。

  過了三日,衙中炮響三聲,梆鼓齊鳴,旗傘引道,兵壯侍從,楊知縣捧案送出儀門之後,貼在照壁之上。知縣方纔進衙,那看案的人顛顛倒倒,倒也好笑。若虛候眾人散去,方纔近前觀看:
    第一名,朱若虛、李逢吉、王龍、陳益修、李懷玉、劉有光、楊輝、竇建柱。

  末批云:
    墨水污卷不取,遺失字句不取,書法不工不取,講義不清不取。

  惟有那案上有名之人,各具門生帖子,齊進衙中,謁見父師。知縣早已備酒相待。到了次日,又隨知縣進聖廟行香。一個個方巾大帽,插花披紅,好不光彩。知縣又限日期,引孝廉上府看驗。一路上鳴鑼開道,旗傘侍從人役送至沙口地界,早有兩隻大船在那裏伺候。知縣吩咐人役俱回,祇留四個親隨侍從。見風平浪靜,命兩船相並而行。師生九人,有時談論詩書的樂意,有時談論為官的苦楚,有時談論民情狡猾,論到高興之處,便用詩酒交酬,唱和贈答,十分忘形。到了晚間,見雁浮寒水,鳥集戍樓,星垂平野,月湧大江,果然江景如畫,洵不誣矣。

  次日,到了黃州,天色尚早,換了公服,同八名秀士到府堂,謁見府尹。先到清號房掛號,號役接了小禮,心中嫌輕,曉得楊知縣是清官,更兼朝廷大典,不敢怠慢,祇得進門房去通報。門丁接了手本,進內署見府尊稟道「西陵縣楊廷臣,在儀門求見。」卻說那黃州知府,姓王名玖,向日是越王一個親隨,在越王跟前曲意逢迎,頗得其意。平陳之後,文帝賞錄功臣,越王冒加功績,遂得那黃州知府,與楊縣令素不相睦。幸他為官清正,無隙可乘。這一日,在內衙與老婆嘔氣,見門丁來稟道「楊知縣求見」,心中拂意之事,又遇拂意之人,自然怒上加怒,口中罵道:「這狗官來做甚麼?前去問他,不守汛地,來此何事?」門丁出去了一會,又進來回道:「楊縣令帶著八名秀士,說是甚麼孝廉,送來驗看的。」王知府聽了此言,發一聲冷笑,罵道:「好不曉事的狗才!難道本府就是他做著不成?命他帶眾秀士一齊進來。」那門丁狗仗人勢,走出儀門,大聲喝道:「大老爺喚爾等一同進去!」楊廷臣引八個門生步入側門,見府尊坐在二堂之上,祇得近前參見,分立兩旁。知府問曰:「這都是你取的孝廉麼?」廷臣答曰:「卑職採訪真切,皆是寔行寔學,現有試卷花押履歷為證。」府尊曰:「今日權退,明日再到轅門聽候罷。」卻說得聲色俱厲。可憐楊知縣有興而來,無興而回。正是:

  雞群嫌鶴立,濁水混明珠。

  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名《忠孝勇烈木蘭傳》,又名《忠孝勇烈奇女傳》,四卷三十二回,有清代刊本。書中不題撰人。本書是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和有關史書以及民間廣為流傳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敷衍創作而成的。其中,有的人物和情節還受到了唐代、明代傳奇的影響與啟發。書中寫木蘭從軍十二載,轉戰千里,備覺艱辛,後因屢建奇功而被封為將軍。然最後竟蒙冤涉進武則天亂國案中,不得已剖心自殺以表對朝廷的忠誠,結局慘烈異常。木蘭從軍的故事早已流傳古今,家喻戶曉。本書將這一故事加以細緻描寫,情節更為具體。同時,書中指稱木蘭姓朱,家住黃陂,也是有一定根據的。明代人焦竑曾考證黃陂古為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塚、忠烈廟等。另外,《黃陂縣志》中有《木蘭傳》一篇,內容與本書基本相同。
  • 木蘭女年十四,孝心純篤。親衰而病,適軍令至,女扮男粧,代父從征,十三年而回,無人知曉,又能居喪如禮,全命全真,豈非奇中奇人。
  • 話說上一回,秦王李世民東征洛陽,下了一道嚴厲的軍令,誰敢妄言班師回朝,以軍法論處。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他接到唐高祖李淵下的一道密旨:速速還朝。
  • 修真者要想御氣飛行,須修煉到通脈期,大周天通了之後才可。築基期以下只能藉助飛劍的靈力飛行。通脈期修者一日最多可飛行三百里,金丹期一日則飛行千里以上,元嬰期則可達萬里之遙。如果藉助飛劍的靈力,則可增加數倍行程。
  • 夏雲舟緩緩釋放神識,凝神感應林楓丹火融合的情況。「融合得很好,我已解開壓縮你靈力的禁制。這幾年你修煉的靈力會重新釋放,回到你的經脈中運行。」
  • 「老師,請收我為徒,我想跟您學煉丹。」林楓恭恭敬敬的跪拜在夏雲舟面前。
  • 晉陽城是大周朝築幽州下轄,西帕府西南邊角上的一個小城。背靠數千里的魔獸山脈 。靈田、礦產、藥材、高階妖獸無計其數,資源相當豐富。
  • 不知從何時起,穹宇中又產生了一個龐大的天體。這個天體和神界遙相對應,同樣擁有無量的眾生。雖然這個天體和神界平時並沒有直接聯繫,但自它產生開始,每經過一億年的時間,當蒼穹運轉、天體交匯時,神界與這個天體相連的空間隧道就會開啟。
  • 武林奇才、修煉高手不斷提升自身修為境界,下山歷練除三害,一系列情節曲折、扣人心弦的傳奇故事。清 袁瑛《溪山放棹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隨著哨箭的發出,各路人馬是縱馬馳騁、爭先恐後,躍入春圍狩獵的獵場。伴隨著弓箭聲此起彼伏和駿馬的嘶鳴聲,林中的一場王者爭霸開始了。
  • 李世民親自督導大軍,傳檄各郡。他先禮後兵,勸令各郡速速歸降,以免傷無辜。檄文一下,各地豪雄帶領全城歸附,紛沓而知。而總管黃君漢率領的軍隊,用水師突襲,攻破回洛城,接連拿下二十多個城池。
評論